X

狮城学子风采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加坡学联 | 所有留学新加坡学者学生最应该关注的公众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新加坡学联特推出“狮城自学子风采”栏目,邀请了一批自费奖获得者与大家分享在人生成长、留学生活、科研经历等方面的心得,引领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获奖者简介

朱允广,男,1987年出生,山东聊城人。

教育经历:学士(江苏大学2010年),硕士(浙江大学2013年),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四年级)。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工作:氧化还原锂空气液流电池的设计与研究,重点解决空气电极的气孔堵塞和电极钝化问题。曾获得国家自助留学生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国立励志奖学金等。学术成就:IES Prestigious Engineering Achievement Awards 2013,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ICMAT 2017)最佳海报奖,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系最佳论文奖(2016年)。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11篇,合作科技论文9篇,总影响因子120+。

从我最初接触科研到提交博士论文,已经七年有余了。

这七年里,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我都变了很多。人生最宝贵的七年心无旁骛地沉浸于学术研究中,或许有人会质疑是否值得,但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的的确确,就是我想做的事。回首七年科研路,感触颇多,在此,我希望能以最朴素的话语,给未来想从事科研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难能可贵平常心

与其说读博士是为了提升个人的专业研究能力,不如说是为了培养平静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志

 

我的科研路并非一帆风顺的。硕士期间,我的科研成果并不多,所幸也未曾白费光阴,为日后打下了进行科学研究的结实基础。在硕士导师的推荐下,我进入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UTD)的Yang Hui Ying教授课题组做研究助理的工作。摆脱了学位压力,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科研,我却在此期间奇迹般地做出了许多成果(5篇科技论文)。因此,我更确信科研的最佳心态是平常心。因此,我建议新博士生一定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把科研看的太简单,保持敬畏之心;但也不要把它看得太复杂,无需时刻紧绷、战战兢兢。

勇于探索,持之以恒

后来,我成功进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NUS)Wang Qing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从事锂空气液流电池方面的研究。在零基础的条件下,我边上课边做文献调研。经过半年的调研,终于确定了研究体系和研究目标。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能给我充足的时间让我进行调研和思考。

对于一个新的体系,探索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种条件下,坚强的毅志将起到重要作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让我逐渐地积累了器件设计经验。当克服了所有问题,实验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而后来的三年时间,我都是基于第一年的器件来做相关研究工作的。值得骄傲的是,这种锂空气液流电池及研究我们是首创。

科研亦非孤岛:论交流的重要性

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验室的生活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实验室同事的团结至关重要。一起吃午饭和晚饭,是同事间沟通交流的好机会,我们经常利用这些时间来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从中与同僚的交流中获益不浅。与不同研究背景的人聊天,不仅有助于拓展思路,也使得我能比较快的了解和掌握一些自己不擅长或不熟悉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这从而进而促进了我科研成果得以快速而大量地开花结果。

说到沟通交流,另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参加国际会议。我博士期间共参加了四次国际会议,次次收获颇丰。例如,在芝加哥的锂离子电池大会上,我了解到锂电池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热点,从而找到了我未来研究的方向。另外,通过会下的讨论,我结识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朋友。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我时常会同这些朋友沟通交流,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维方式。所以,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有机会一定要多参加国际会议来提升自己。

生活,在科研之外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博士工作的的确确算不上轻松惬意,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比谁都懂得放松玩乐、管理生活。

由个人经验来说,当我觉得压力太大了、工作太累了,最能帮助我重振旗鼓的,是一次短期的旅行。三五天的游玩能使我彻底放松身心,为自己充满电,假期后,便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当中。事实上,博士期间,我和小伙伴们抽时间一同游玩了许多东南亚的周边国家,以及中国台湾。所以,科研之余,也一定要记得享受一下年轻人该有的生活。

感谢

最后,我想感谢一些人。首先,我要感谢一直陪在我身边默默支持我的妻子董伟玲。为了我,她也选择了在新加坡读博士。她是,并将一直是,我最忠实的支持者、最默契的伙伴、最坚固的后盾。

然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与朋友们;’我的成果离不开时刻帮助我的良师益友。非常感谢博士期间给予我极大支持的导师Wang Qing教授,他的科研态度会一直影响着我。另外还要感谢Yang Hui Ying教授(SUTD)和Stefan Adams教授(NUS)的帮助和鼓励。再次,我要感谢实验室的兄弟姐妹,在博士期间,你们带给我莫大的安慰、帮助与快乐。

长按图中鱼尾狮,识别二维码

关注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