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疫情在经历几番“仰卧起坐”式的政策调整后,目前看来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每日新增病例保持在3000-5000之间,民众的生活也随着政府近期进一步的政策松绑,恢复了疫情前的状态。
只是不曾想,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中国,此刻却遭受着一轮前所未有的疫情大爆发——上海、吉林、广东等多地集中爆发疫情,大有蔓延全国之势。
上海的情况最为严重,每日新增病例已连续几日超过2万例,在这一波疫情中累计确诊已超过30万例。
虽然我人在新加坡,但在国内的亲人朋友却不幸被困于这波疫情之中。
从3月28日起封城以来,上海全市人民足不出户已接近一个月,全市运作几乎停摆,期间夹杂着一轮又一轮的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日常生活存在着诸多不便,只能勉强保证基本的食品供应。
加之确诊后的处置也存在不少争议,由此引发了焦虑、恐惧、绝望等多种负面情绪,别说是身在上海的人民了,即使是远在新加坡的我,也因为压力与担忧,而导致情绪几近崩溃。
我从身在上海的朋友之中也了解到,因疫情封城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少数,当人们处于这样的高压环境下时,内心情绪本就会产生波动,加上互联网通讯的发达使得信息的传播扩散变得更为便捷快速,很容易就能引起群体性的情绪问题。
我有些上海的朋友睡也睡不安稳,同时还要居家工作,每日还要在各大app上抢菜确保生计问题,甚至有朋友连保心丸都用上了,说不焦虑,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前段时间上海某卫健委领导的自杀事件,更是为身在这场漩涡中的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疫情的特殊时期,人们的心理健康,更需要被大家所重视。疫情本身造成的灾难,远不如其带来的次生灾害更加让人心痛与惋惜。
当我们每天接收了大量和疫情相关的信息之后,很容易让人产生抑郁、焦虑、担忧等情绪,其实很多人就已经陷入了“共情伤害”而不自知。
我其实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每日情绪低落无法进食。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心理,因此更希望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帮助目前有着同样情绪的人们快速地行动起来,展开一场心理“自救“行动。
什么叫“共情伤害”?
“共情伤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意思是当一个人长期大量地关注灾难信息的时候,同情心导致的代入感,会伤害人的心理健康,会让人易怒、抑郁、焦虑、愤怒甚至精神崩溃。
更有严重者,例如纪实小说《南京大屠杀》的作者、美籍华人女作家张纯如就是因为投入感情太深,在长期的“共情伤害”境况下自杀的。
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情况下,过度接收疫情相关信息,会让人感到压抑,而心理的压力会导致身体的压力上升,从而导致身体的免疫力极速下降,由心理健康问题演变成生理健康的问题。
特别是在疫情环境中的小伙伴,则更容易因为免疫力的下降而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当前阶段中,除了控制疫情本身以外,避免自身心理受到“共情伤害”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让这样的疫情次生伤害影响我们日常的生活。
其实“共情伤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也许大家会以为,共情伤害只会当灾难发生时才会出现。但其实除了疫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遭遇“共情伤害”的情况。
作为一个妈妈,我们在网上看到孩子被虐待、被遗弃、甚至被杀害(比如前段时间的双生子被杀事件)的信息后更容易感同身受,产生不由自主将自己代入角色的情况。
而当我们不断接收这样的信息时,就容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自身情绪产生损害。所以,避免“共情伤害”不仅仅是对于身处灾难本身之中的人而言的,更是对于每一个接收相关讯息的人而言的。
为了避免“共情伤害”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01 识别信息
要避免“共情伤害”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学会有效地识别信息!
因为网络的便捷性,真正让我们 “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天下“,全世界的信息尽在眼前,但这其中除了事实的陈述之外,也不免夹杂着众多带有倾向性和引导性的信息。
这样的情况我自己也碰到过多次了,一开始会因此影响自己情绪,后来见多了就自己留了个心眼,对于网上的信息不可全信,不妨自己做些考察工作,对信息加以识别,切勿因他人有意的引导而造成对自身心理的损害。
02 拓宽视野
避免将注意力只集中在负面的讯息上。
其实除了我们所关注的疫情信息外,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在同时发生,其中不乏让人充满希望和正能量的事件。不妨将视线暂时从眼前的疫情中挪开,让自己有意识地去接受一些其他方面的讯息。
比如,这个艰难的时间段,民众的平凡生活中依然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事件发生,包括各省市之间的互相支援守望相助,邻里之间的物资分享,时常会让人感动让人心存希望,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丝光。
03 正常生活节奏及习惯
要记得保持正常生活节奏及习惯。
这点在疫情的状况下,可以说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保证规律的进食和睡眠,这样身体才会按过往正常的节奏来运转。每天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吃些自己喜爱的食物,保留一些日常的小习惯(比如喝杯咖啡,睡前点个熏香之类的)。
在我的朋友圈里,依旧可以看到有人“倔强”地在用餐时搭配一杯咖啡(这个时候属于奢侈品了),看似没有必要,但其实是对自己生活很好的奖赏,也是对自己心理的一种暗示——生活如常,依旧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然就可以避免负面情绪主导自己的心理。
04 为他人提供帮助
主动的为他人提供帮助,为自己提供正面的情绪价值,让自己出去发光发热吧!
无论是在群里担任“团长”帮助有需要的邻里采购生活物资,或是真实身体力行地成为一名“大白”去提供援助,都可以让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是不断获得自我肯定及他人肯定的一个过程。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每天都在被朋友圈里的亲友们感动着,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参与了志愿者的活动,施比受更有福,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被身边的人治愈着。
(我远在上海的父母)
05 积极运动
用出汗来排遣一切不良的情绪。
有研究数据表明,运动能快速、有效及长时间提高内啡肽分泌。所有类型的运动都能刺激大脑,将内啡肽释放到血液中,明显地提升心情。
无论是舞蹈,跳操,或者是瑜伽,慢跑等运动类,甚至是庭院劳动,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都可以大脑释放内啡肽,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感受快乐,消除烦恼。
出了一身汗之后,精神会明显提升很多,消极的情绪会随着汗水被排除体外,让自己重新恢复到正能量满满的健康状态。一面调节心理,一面还可以锻炼瘦身,一举两得。
最近某音上的明星教练居家锻炼的视频火了,谁能说这其中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呢?赶紧让自己动起来吧~
06 给自己找些乐子
学会给自己找些乐子,比如做一些阅读,或者是和家人朋友完成一些游戏之类的小挑战,用一些短期内即可获得成效(结果)的活动来刺激自己。
我们需要收获一些快速的快乐来让自己开心,将注意力从负面信息上转移开,获得一些简单而美好的快乐。
前段时间上海“盛装”做核酸的盛况,已经让人们津津乐道了。我也很惊喜的发现,生活在上海的亲友们,在自己排遣心情的同时,博得大家一笑——收到物资后的“摆拍”,甚至还有请非洲的小伙伴远程保佑早日解封的,虽然显得很无厘头,但却是我们此刻弥足珍贵的乐观。
07 保持社交
保持一定的社交,多与他人进行交流。
去拥抱一下你身边的人吧!越是在让人感到压抑的时刻,人们就会越渴望,也更应该加强与同伴的交流。哪怕是每天清晨的一声“早安”,或者每天日常的一个拥抱,都可以让我们从他人身上获取力量。
最近一段时间,我家的微信群信息明显活跃了起来,每天看着亲友们在群里唠唠家常吐吐槽,感觉像是又回到了自己小时候~在与他人沟通的同时,也是我们自己梳理情绪,进行排解的过程。
08 不散布负面信息,不网络攻击他人
前段时间上海还有一个事件挺受人关注的,一个女孩要给远在郊区的爸爸送菜,最后好不容易求助之前给她送货的小哥哥,并给了他200元打赏。
原本是一件很暖心的事件,不料这打赏的200元却成了她被网暴的理由,网友们嫌200元太少而对她进行攻击,最终导致她不堪重负撇下7岁的儿子和年迈的老父亲跳楼身亡。
可以说她的逝去,一方面是遭受了疫情而影响心理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络上的攻击而造成的。
网络上充斥着虚假及攻击类的信息,我们不仅要小心加以区分,更重要的是不要成为那个散播负面信息和攻击他人的人,不要在无形间,就成了伤害别人的帮凶。
09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觉得自己的情绪问题严重到无法自控,尝试多种办法也无法自救的话,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更重要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士来解决专业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疫情严重,但我看到的依旧是坚强而乐观的人。
眼下,无论是新加坡还是中国,或许一时半会儿疫情都无法结束,但我们要相信“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加强大”,经历过低谷,接下去才是向上的人生。
疫情总会过去,无论是新加坡“仰卧起坐”式防疫还是中国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能让民众以最小的代价(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能回归正常生活的,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寻求的防疫方式。
如果你身边的亲友正经历着疫情阶段的情绪低落,不妨拿出手机给Ta打个电话,轻声道一句问候,再把这篇文章发给Ta看看吧~要相信春天,马上就会来了。
– End -愿你2022年都顺心如意。
原来,新加坡有这么多宝藏英文杂志GEP学生都有的杂志&练习册低至5折,扫码入直播群囤货👇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