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爱丽丝梦境、失乐园、无尾涧——新加坡老组屋区东陵福隐藏了哪些秘境?让老居民带你寻幽探秘

超过半个世纪的东陵福和联邦通道的31座组屋,在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下将于今年底拆除;这个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卫星镇的老组屋区,在许多人为她写下最后篇章的时刻,一个曾在东陵福第25座三房式组屋住了十几年的东陵福人,告诉你在那里度过的青涩岁月,历史遗留的痕迹,以及只有东陵福人才知道的隐藏秘境。

人们总是用tanglin Halt来称呼东陵福——一个被唤了半世纪的老组屋区。

受保留建筑圣体堂的蓝色屋顶有如折纸。

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民生的房屋问题,英殖民地政府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建屋发展局前身)兴建、发展了我国第一个卫星镇,并以纪念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1953年加冕登基而命名为女皇镇(Queenstown)。当时女皇镇规划了五个邻里,分别是公主(Princess)、公爵夫人(Duchess)、联邦(Commonwealth)、东陵福(Tanglin Halt)和皇后弄(Queen’s Close),后来建屋局接手后又添加了美岭街(Mei Ling St)和波那维斯达(Buona Vista)这两个邻里。

最初的五个邻里中,四个命名与当时大英帝国有关,唯独东陵福如此“土气”,主要是英文Tanglin Halt的由来与山和火车有关。Tanglin意指附近的小山丘,当时人称“大东岭”(闽南语Tua Tang Leng);Halt是停顿是意思,因早年马来亚铁路在东陵福路(Tanglin Halt Rd)与东陵福弄(Tanglin Halt Close)交界处有个火车停靠站。

改良信托局时期建造的红白低层组屋。

曼尼哇拉印度庙。

野地上的菌类。

老店铺的旧式玻璃缸,售卖童年的味道。

旧式地砖的美发院,曾是邻里家有喜事或晚上要喝喜酒来set头发的地方。

“十楼”里的“长短脚”

人们总是用Tanglin Halt来称呼东陵福。早期的东陵福还有个别名“十楼”(Chap Lau),与联邦道(Commonwealth Ave)尾端的“十四楼”(Chap Si Lau,也称“蓝玻璃厝”)及联邦弯(Commonwealth Cres)的“十六楼”(Chap Lack Lau)齐名,当年人们教育水平不高,当高楼组屋建起来后,便以楼层高度来辨识地区。我以前住的第25座组屋,便是九栋立在女皇大道路边,外形平整排列如火柴盒的“十楼”组屋之一,在当年是东陵福的地标。

这九栋“十楼”组屋中,其中大牌24至28有个奇特之处,不住这里或者不曾来拜访亲友的人是难以得知其中奥秘的。

从前的组屋都没有底层空地(void deck),所有住家都从地面层算起,楼层也用ABC来区分,而非现在所用的#01或#02。“十楼”组屋因坡地关系,屋子的构造是“长短脚”的,主要是屋子的一二楼之间有山坡,因此从一楼走到一半须爬一段阶梯到地面层才能到二楼,来到地面层二楼也就变成一楼,这种情况给访客造成不小的困扰。这样的设计在以前非常明显,后来增建多一座电梯后就不易发觉,但也使到这九座组屋才能如此平整排列,说明东陵福以前确实是山丘地形。

铁道遗址旁的“失乐园”

许多人都知道东陵福有条火车铁路,但却很少人知道,从大牌55旁的小公园,有条小泥路可以通到近在咫尺的火车轨道,穿过轨道旁的绿茵山坡,五分钟便可以到波斯陶路(Portsdown Rd)一带的黑白洋房区。这些建于三四十年代,约90幢的黑白屋曾是英军宿舍和别墅,目前这里的环境与面貌改变不大,古老的大树盘踞在小路两旁,绿荫下的矮房子与开阔的草坡,颇有英国乡间田园氛围。

穿过东陵福火车路遗址可到达波斯陶路一带的黑白屋,那里曾是英军宿舍和别墅,颇有英国乡间田园气息。

进入丛林寻找“失乐园”,重拾童年野趣的快乐时光。

我小时候就常常从公园旁的破篱笆网,钻进这个“爱丽丝梦境”,坐在老树下看书,中学时还与同学到这里拍照游玩,筑造我们的文艺梦。火车轨道随着丹戎巴葛火车站在2011年7月1日走入历史而拆除,铁路遗址变成绿色步道,当年的破篱笆网也被拆除,变成一个隐蔽的出入口,黑白屋的居民也得以从这里到附近社区餐饮和购物。

如今沿着铁道徒步或骑脚踏车,往北可一直通往荷兰路、锦茂,荷兰路到武吉知马的“绿色走廊”(Green Corridor),并连接到今年3月底重新开放的“铁道走廊”(Rail Corridor)直达兀兰。往南走可通往红山到当年的丹戎巴葛火车终点站,全长24公里。无论往南往北,蓝天白云下总有花草虫蝶陪伴,有时还可看见泥路旁有雨后冒出的菇菌,感受东陵福怀旧氛围以外,另一种乡野风情。

三度重访,始终难忘这里的火车铁道,最近一次更是有了新发现。疫情收紧前在老同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轨道留下的绿色廊道,往南走向汉杰巴回教堂(Masjid Hang Jebat)后拐进大水沟旁的丛林,走一段完全没有开发管理,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丛林,寻找传说中的“失乐园”。

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野径。全凭方向感走进灌木丛林,野草长及腰际,甚至与人同高,七斜八倒的枝干蔓藤,腐朽落叶和一洼洼积水烂泥,一不留神便脚下滑溜;还不时要上下坡,大家都不断叮嘱,互相牵手扶持,虽是充满小挑战,却也有惊无险,让我们体验小小的雨林探险,也让我们重拾童年野趣的快乐时光。

所谓的“失乐园”是指丛林池塘附近一截倒下的大树干,有人就地取材,在树干上搭起简陋的平台,用石头木头搭起梯阶;平台上有两张旧椅子和一张木凳子,边缘还挂着一个可以点燃蜡烛的玻璃罐。看来此处是某些人的“秘密花园”,相约在这里喝酒聊天,暂时避开城市喧嚣,何尝不是一种情趣?

曾有一座煤气厂

东陵福有几处古迹是极少人提到的。从女皇大道拐进联邦通道时,路口便是造型奇特,蓝色屋顶有如折纸的天主教圣体堂(Blessed Sacrament Church),其设计灵感来自《旧约圣经》里的“会幕之门”(tent of meeting),它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并于2005年获选为受保留建筑。从前教堂后院连着铁路边有个迷你动物园,是我们小时候常去喂兔子的地方,教堂对面第33座组屋后面有个大草场,则是我们荡秋千,追追跑跑的乐园。

与教堂紧挨的是差不多同时期建造的曼尼哇拉印度庙(Sri Muneeswaran),不远处还有汉杰巴回教堂。再往联邦通道方向前进,会看到九座(大牌57、61、67至73)三层楼的红白屋,那是改良信托局时期建造的低层组屋,至少有70年历史了。在这九座屋子背后,原本是大牌74至80,底层有小工厂的七座10层楼组屋,我印象中大牌76及77就有四家古早味面包厂,其他还有家具厂、加工工厂,以及人民行动党幼稚园等。当年许多家长在下午三四点幼稚园下课接孩子放学时,刚好面包出炉,就会买面包顺便要了切下的面包皮,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大牌79附近有座绿色圆形煤气厂,而且连接着一片工业区,当年的“万好顿”巧克力和英保良制衣厂都设在这里,这些建筑在2008年第一次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下已经被拆除了。

时过境迁人事已非

在东陵福对面的史德林路(Stirling Rd),以前人称“无尾涧”(Boh Beh Kang),这里第41至48八座组屋,是我国最早期的政府组屋,对面的山头有我国第一座点式组屋(Point Block)及“蝴蝶楼”(Butterfly Block),第一个作为国外政要参观的“贵宾楼”(The VIP Block)也在东陵福北边的联邦弄。

从“无尾涧”往前走可到达我国第一个邻里体育场(包括标准型游泳池);“无尾涧”旁边的大草场,上世纪70年代经常有马戏团在此搭大大的帐篷演出,一演就是一两个月,后来这里建起一座圆形的穆扎希丁回教堂(Masjid Mujahidin)。穿过操场可以走捷径到联邦道,在不涨潮不下雨的时候,可以走大水沟跃过排水道,从水沟走上来到当时最热闹的大众百货公司、金山酒楼、金都和金城戏院、女皇镇旧考车中心,以及我国第一所社区图书馆——女皇镇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与联邦道平行的大水沟,接近交通圈的地方,正是当年大盗林万霖与警方驳火中枪毙命的地方。

时过境迁,人事已非。从这里追踪的历史遗迹还有14层高的“福华大厦”(Forfar House)、公主楼(Princess House)、前英国军营Buller Camp原址三层楼公主住宅区、前福利车厂、太丰饼干厂、ABC酿酒厂、立兴钢铁厂等。这些历史遗址坐落地点,都可在东陵福大牌45后面的建屋局女皇镇分局旁小公园的坐标柱上找到。

东陵福老组屋即将拆迁,“十楼”将成为历史。临别依依,走一趟最后的老邻里,看一看将消逝的景物和人情,不管你是不是东陵福人,都能感受到岁月在这里遗留的痕迹和温度。奇特美丽的组屋建筑,悠长铁道,乡间野趣,人情味与古早味糅合的美食,将为东陵福留下历史的回顾与旧时组屋生活的回忆。

建议徒步路线

从联邦地铁站(EW20)沿着东陵福路走到大牌24,看看女皇镇警察局旧址、“长短脚”组屋,绕过一排老店来到大牌33,越过联邦通道的小马路看教堂和印度庙,再从第55座组屋旁的小径进入铁路轨道遗址。你可以从这里沿着山坡和梯阶到黑白洋房区走走,再沿着原路回到轨道向前走到第57座的红白屋,到第48座的巴刹和熟食中心寻找古早味美食,以及周围的老店买饼干蜜饯,全程约4公里。

“失乐园”丛林里是枝干蔓藤的野径,还有一方小池塘。

你也可以从火车轨道走到汉杰巴回教堂,再从大水沟拐进丛林探险,寻找“失乐园”,建议几个人结伴走,大家要紧记方向和辨认地上别人走过的痕迹。在里头绕一圈不迷路的话约1公里多,只要看到黑白屋就可以走出丛林。

文/摄影:许月英


如何优先看到“新加坡鱼尾文”内容?从“订阅号消息”点击“新加坡鱼尾文”进入我们的公众号点击右上方按钮将“新加坡鱼尾文”设为星标

 

新加坡鱼尾文已开通视频号

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