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通说
新加坡“去殖民化”了吗?
日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谁主香港》,文章中说:
一些国家完全保留了原来殖民地的制度,并且跟着原宗主国实行西方式民主,但成功案例寥寥,失败案例比比皆是。
也有国家实行“去殖民地化”。不过,因为方式不同,结果有好有坏。一些国家简单粗暴,废除了所有制度遗产,但新的制度建立不起来,不仅影响了和西方的关系,最终制约了本地的发展。
也有正面案例,新加坡最为典型。在独立之后,“新加坡进行了有效的去殖民地化,”保留积极遗产,去除消极影响。新加坡的“法治”体系,就是在殖民地遗产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郑永年对香港问题的许多观点,不作评论,对其中认为 “新加坡进行了有效的去殖民地化”的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李光耀的看法
2012年5月,前联邦德国(西德)总理施密特访问新加坡,两位老友做了长达3天的交谈。当他们谈到了李光耀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双语政策时,
李光耀坦言:新加坡的殖民者是英国,这对新加坡来说挺幸运的。不只是这一次,李光耀在 《李光耀观天下》中讨论欧洲的章节里,也表示了对英国的感谢。“对于英国的制度和其有风度的离开,我们应该心怀感激”。
李光耀说, 英国人在离开时颇有绅士风度的。他们的总督彬彬有礼地将办公大楼完好无损地交给他,拉着他的手向他介绍了大楼里的每位管家。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这位漂亮朋友离开亦漂亮。
李光耀写道:如果,英国人当初留给我的是刚果或者几内亚那样的状况。我不能确定自己有无能力将国家变成如今的面貌。
当然,看官会认为,李光耀这里只是说英语为新加坡带来的好处,不能说明新加坡没有“去殖民化”。不要着急,李光耀接着就说到“制度”等方面了。
接着,李光耀说,要感谢英国的并不只是他们的绅士风度和他们留下的英语,我更看重英国人的制度。他说,英国人留下的制度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我们不需要去将其颠覆。那样是愚蠢的,我们只需要去填补和强化一些东西。
在这里,李光耀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认为英国的“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不需要进行“颠覆”。
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中,还说到了英国驻防在新加坡的军队,在《李光耀回忆录》中还写到,当英国军队要撤离新加坡时,李光耀曾经多次挽留。当时还不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主要是如果英国军队撤离,新加坡有一批为军队服务的“三产”
就业人员就要失业,对刚刚独立的新加坡是一个“经济负担”。但是英国反复说,在新加坡驻军,负担太重了,英国“负担”不起,坚持要撤军,新加坡才不得已,“允许”英国军队撤军。
英国军队撤军后,新加坡认为,给新加坡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主要指为驻军服务的“三产”都没有了,一大批人都“面临失业”。目前,新加坡仍然驻有美国的军队,所以李光耀说,新加坡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
另外,李光耀对在英国殖民期间这一段历史,常常是引以为“自豪”的,如在网上晒出他曾经当公务员时的“红色的公文包”;被英国女皇授予的荣誉;是亚洲最开明的“绅士”等等, 李光耀一直也以此为荣。
李光耀在其他场合,也多次提到过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主要是:英国的制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西方结合的典范。
新加坡“去殖民化了”吗?
新加坡曾经多年是英国的殖民地, 至今英国对新加坡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一是从管理上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加坡虽然独立了,但是国家管理制度一直延用英国的管理体制,独立后,李光耀担任了新加坡的总理,
仍然一直延用英国的管理方式,至今还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家之一,新加坡曾经多次出席英联邦的会议,参与英联邦的一些重要决策。英联邦一直尊英国女皇为“最高领袖”。
二是从语言上来说,独立后的新加坡,以殖民地时期的英语为第一语言,国家的办公用语、教学用语都是英语,国家发布的文件、公告,教学使用的课本、语言都是英文。
凡是在公共场所,马路牌、公告牌主要是英语、交通指示也全部是用英语,在极少数地方,才加华语等其他语言。
曾经在南洋理工大学出现了食堂上的饭菜目录告示全部是用英文,在一些华人学生的“抗议”下,学校才加注华文。
三是从文化上来说,新加坡到处可以见到殖民地的“遗迹”。 一是尊称殖民者为“国父”,很多人都以为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国父”,其实,新加坡还有一个“国父”,他就是最早“发现”新加坡的英国人—莱佛士。
1818年,莱佛士带领一支探险队,探索从印度到中国的海上贸易路线,1819年,他来到马来亚南端的一个岛屿—新加坡“登陆”,后来莱佛士成为英国登陆新加坡的第一人。
1823年1月,莱佛士正式宣告新加坡为自由港。2019年,新加坡将隆重纪念莱佛士开埠新加坡200周年。莱佛士为新加坡带来了现代文明,所以莱佛士又被誉为 “新加坡之父”。
在新加坡公共场所,没有李光耀的雕像,但却有莱佛士的雕像,莱佛士的雕像就是当年登陆新加坡的地点。
莱佛士这个名字,在新加坡是家喻户晓如雷贯耳,新加坡最好的五星级饭店之一的莱佛士酒店。莱佛士坊地铁站、莱佛士城……
甚至,新航商务舱一度还称“莱佛士舱”,总之,就喜欢把好东西命名为莱佛士,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校 ,是新加坡最好的学校。
其实,在新加坡,不但是随处可见的以莱佛士的名字来命名,以其他英国殖民者命名的地方也不胜枚举,如以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命名的公园、学校、维多利亚剧院;以及以女皇和其他英国人名命名的地名、车站名称等等,如史丹福路、女皇镇……
甚至,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也以英国殖民者的名字来命名,如 在中重庆的兴建的地标建筑物,也命名为“莱佛士广场”。
四是新加坡的花园城市,主要得益于英国的建筑理念。
英国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凡是要盖房子,周围必须要有草地,新加坡完全学习英国的“习惯”,建筑物周围都是草地,新加坡在世界上最成功的是组屋,有80%的人都居住在组屋里,而组屋旁边就是大片的草地。
就连市中心的地方,莱佛士城周围,金融中心旁边也是草地,两个高楼之间也见缝插针建设草地。现在新加坡无论你走的哪个地方,
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到处都有草地,为“花园城市”,奠定了基础。
从英国对新加坡方方面面的影响上来说,新加坡随处可见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痕迹”,怎么能说“新加坡进行了有效的去殖民地化”了呢?
法官“国籍”与“殖民化”
一些人片面地把法官的“国籍”是否是宗主国的国籍还是本国的“国籍”,当做是否属于“殖民地化”的标志之一,如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虽然不是了,如果法官的国籍仍然是英国的,那就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要清理“殖民化”的外籍法官。
但是,新加坡认为,法官“国籍”与“去殖民化”也没有什么关系。新加坡的一些法官,曾经特地要求法官必须是本国的国籍,后来修改了,实行“国际化”了,外国人也可以当,现在不少法官都是外国国籍。
而且在很多领域,新加坡的人才都来自“国际化”。新加坡现有500多万人口,其中新加坡“国籍”的只占70%左右,只有300多万人 ,还有100多万人是没有新加坡国籍的,
新加坡不但在法律界聘请大量的外国人,其实,在卫生界、经济界、文艺界等等方面,都聘请大量的外国人。可以说没有外国人的参与,新加坡“国将不国”。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多次被评为亚洲第一,而该大学长期以来,一直聘请外国人担任校长,并不影响它的成为世界上著名大学之一。
可以说法官的“国籍”与“殖民化”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法官要“更改”国籍,只是“分分钟”的小事情,外国国籍的人不能当法官,自己就取消外国国籍不就行了?大法官一般都是新加坡的“高端人士”,想加入新加坡国籍太容易了。
但是换成本国的国籍是不是就“去殖民化”了呢?那岂不是把“去殖民化”看的太简单了。
法官是专业性人才。衡量法官的标准一是专业水平怎么样,二是能不能“秉公执法”,是否“徇私枉法”了。
至于什么国籍等问题都是次要的。法官类似于体育界的裁判,裁判的好坏不是由国籍来决定的,而是业务水平和能不能公平执法。
很多国家在专业人才上都大量聘请外籍人员,这也是国际上的惯例。在法律界,在教育界、文艺界、卫生界以及社会科学领域,聘请外国人的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
就拿郑永年教授来说,他多年一直在新加坡工作,工作性质类似于中国的“政策研究室和社会科学院”的工作,新加坡国家的一些重要决策都曾经咨询过他,但是他一直还是中国国籍,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
一些人可能以为郑永年教授因为“爱(中)国”,所以不加入外国国籍。
笔者曾经当面问过他这个问题,说:“你为什么不加入新加坡国籍?”郑回答说:“我经常需要回中国,参加一些研讨会议。加入新加坡国籍后,回国不方便。”
(目前中新两国没有实行互相免签,新加坡公民来中国只有15天时间免签)可见,是不是中国的国籍,与郑“爱不爱(中)国”也没有关系。
另外,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聘请新加坡的原副总理吴庆瑞,担任中国的“特区办顾问”,直接参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及特区政策制定,吴不是中国的国籍也没有关系。
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是吴庆祝瑞创办的,吴也是首任所长,现在的所长是郑永年。
教育与“殖民化”
在英国殖民期间,新加坡的教育用语基本上用的是英语教学与华语两种语言,当时的华语教学的学校很多,华人一般都进华语教学的学校,简称为“华校”。
当然也有不少华人进的是英语学校,如李光耀一直就是在英语学校学习的,后来考入的大学也是英国的大学,导致李光耀的华文水平不高,后来由于参加竞选,需要用华文演说,李光耀不得不“恶补华文”,还“恶补客家话”。
李光耀的儿子–现在的总理李显龙,就读的也是英语学校,后来也是留学英国的。目前新加坡的领导人中,许多都是留学英国的。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把“华校”全部“砍掉”,全部实行英文教学。这正是英国殖民者“梦寐以求”多年而没有实行的愿望,在李光耀手中终于实现了。如“砍掉”以华文教学的“领头羊”南洋大学,曾经引起轩然大波,
大家纷纷质疑李光耀“数典忘祖”,身为华人却带头“砍掉”华校。
关闭南洋大学的主要原因就是语言问题,当时的南洋大学因为以华文教学,老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不高,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另外加上马来西亚共产党的影响,
所以李光耀果断关闭了南洋大学,后来在原校址上成立了南洋理工大学。
笔者说不清法官的国籍、教学用英语,这些与“殖民化”的关系?是不是“去殖民化”了?只是说一下事实:新加坡的法制与教育都达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一致好评,多项指标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
在世界数理化、生物、电脑等等多种竞赛中,新加坡的学生也一直遥遥领先…感兴趣的网友。不妨在网上搜一下,就都能看到了。
一分为二看“殖民地”
对“殖民地”的看法,很多人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认为,宗主国是长期压迫、剥削殖民地人民的,殖民地人民都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但是也有人认为,殖民地是宗主国的“负担”,如英国殖民地百慕大群岛,英国多次要它“独立”,
它就是不“独立”。二来,对殖民者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新加坡把殖民者莱佛士当做“国父”,在中国人看来,岂不是“认贼作父”了;而且许多地方用英国殖民者人的名字来命名,是典型的“殖民地”留下的“残渣余孽”。
二来多年来我们一致认为,殖民地的国家深受宗主国的剥削和压迫,经济上一定很落后。其实,许多殖民地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比宗主国快得多,如新加坡、香港在经济上、富裕程度上早就超过英国了。
李嘉诚日前在英国大肆购买资产,还想把整个英国“买下来”。英国的前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国家也是如此。
对“殖民地”的“独立”有两种情况,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只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其实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的“独立”,是通过“和平演变”独立的。
如前英国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和平演变”独立的。在东南亚,除了越南以外,都是“和平演变”独立的。
新加坡也曾经走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出政权的道路,如马来西亚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但是没有走的通,(当时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是一个整体)。后来由英国把政权“和平移交”给新加坡才独立的。
可以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国家,一般“去殖民化”做的比较好;而“和平演变”独立的国家,“去殖民化”做的“都不好”,但是这并不影响国家的发展。
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可以说有“完全相同”的制度、经历,在“去殖民化”方面,也是一样的,但是发展速度完全不一样,廉政程度也完全不一样。
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成为了“发达国家”;马来西亚却是“发展中国家”;在廉政方面,新加坡做的也比马来西亚好得多。
同样是中国的台湾地区,陈水扁腐败,马英九廉政,但是制度没有变。同样,印度、缅甸、巴斯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前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发展的速度、廉政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与是否“去殖民化”,没有什么关系。
关键在人!新加坡的成功,主要在于“精英政治”,新加坡的领导为什么实行“高薪”,主要不是为了“廉政”,而是为了吸引人才。
同样一个城市,同样的外部环境,不同的人当领导,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为“事在人为”“人的因素第一”。
在前三十年,新加坡一直被看作“英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代理人”、“美英帝国主义的走狗”;在后三十年,新加坡又成为了“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中国学习的楷模”。
其实,不论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新加坡都没有改变,切不要因为外面的世界变化,乱了我们的“方寸”。
不能因为香港因为没有”去殖民化”发生“动乱”,而新加坡一直很稳定,就分析出来一个因为是“新加坡进行了有效的去殖民地化”的结论吧?
作者:田柏强,原中国安徽工人报高级记者,现旅居新加坡。
1 新元 = 5.15058 人民币1 人民币 = 0.194153 新元(*截稿前更新)
新加坡实时巴士上线啦~☟
加个“星标”,不错过新加坡万事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