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首起本土猴痘病例是45岁马来西亚籍男子| 6日新病例增9989起 |王乙康: 安全措施不收紧

新加坡出现第一起本土猴痘病例,确诊患者是一名居住在新加坡的45岁马来西亚籍男子,目前在国家传染病中心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当局已追踪到三名密切接触者,他们须接受21天隔离。

卫生部于7月6日晚上发文告说,这名于7月6日确诊的患者,与卫生部在6月21日公布的新加坡首起猴痘输入病例没有关联。

文告透露,男子6月30日下腹部有皮肤损伤,7月2日进一步出现疲劳和淋巴结肿大症状。两天后,这名男子因发烧和喉咙痛求医,并接受相关医疗检测。检测结果呈阴性后,他于7月6日转送国家传染病中心接受隔离及进一步评估。

当局追踪与他有接触的人,三名密切接触者中,其中两人是确诊者的同屋室友,另一人和他有社交接触。

卫生部:现阶段对公众风险很低

必要时将调整应对措施


文告指出,鉴于猴痘是通过密切身体接触或长时间的接触传播,现阶段这种传染病对公众的风险仍然很低。卫生部指将继续密切监察猴痘传播情况,必要时,将调整应对措施。

卫生部说,一般确诊猴痘的患者可在两星期至四星期内痊愈,小部分患者可能会病重,甚至死亡。容易出现并发症的群体包括幼儿、孕妇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卫生部提醒公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掌握个人健康状态,特别是外出旅行时。公众应避免和确诊或疑似感染猴痘者密切接触。

卫生部在6月21日通报首起输入型猴痘病例,确诊的42岁英国籍男子是一名空服人员,共有13名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须接受21天的隔离。这名确诊的空服人员6月15日至17日曾在新加坡停留,19日再次入境新加坡,隔日确诊。

卫生部也曾在6月6日发文告,指一名从西班牙巴塞罗那出发、6月2日经樟宜机场转机的乘客,抵达悉尼后确诊。由于男子没有入境新加坡,没人被列为必须隔离的密切接触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猴痘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剧烈头痛、肌肉酸痛、背痛、精力不足、淋巴结肿大和皮疹或皮肤损伤。

王乙康:依靠医疗能力

作为抗疫的最后防线


(海峡时报摄)

对于新加坡应对冠病的方式,王乙康于7月6日在卫生部护士优异奖颁奖典礼上致辞时,把目前应对冠病疫情比喻为骑脚踏车下坡。他说,左侧的刹车器是能够减少病毒传播的安全管理措施,右边的是降低传播和重症的疫苗接种。不过,虽然有这两个刹车器,骑在下坡路上的脚踏车还是会高速向前,因此只能依靠医疗能力这个“缓冲垫”(cushion)作为抗疫的最后防线。

他说:“在这一波疫情中,我们几乎没有按左刹车器,唯一制定的安全管理措施是要求人们在室内戴口罩。现在是让病毒成为地方性流行病的重要路口,是我们在对抗疫情中第一次没有使用病毒阻断或高警戒解封措施,甚至没有限制聚集人数。我们正在努力避免这么做,因为这是与冠病共存的重要一环。”

王乙康也说,虽然新加坡仍在为民众接种疫苗,但疫苗覆盖率已经很高了,因此在尽量不依靠安全管理措施或疫苗接种的情况下,能做的有限。在应对新一波由奥密克戎变种毒株引起的疫情时,重责将落在医院、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身上,才能确保国人生活如常。

他指出,根据曲线图来看,这一波疫情已接近或达到顶峰,情况之后有望改善。

专家:关键是用更多口服药

减少住院人数

传染病专科医生梁浩楠也认为,这波疫情已近峰值,如今关键是使用更多冠病口服药和减少住院人数。

他指出,这波疫情由奥密克戎BA.4或BA.5变种毒株主导,南非此前经历类似疫情时,病例在一个月达到峰值后渐回落,他预计新加坡疫情的走势也会如此。

亚太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学会会长淡马亚教授则说,每周病例传播率仍高于1,他不认为这波疫情已达峰值,比较贴切的说法是靠近顶峰。

新加坡冠病最新数据(截至7月6日中午12时)

新增冠病病例显著回落至9989起。

新增两起死亡病例。重症病患增至96人,其中81人需要输氧,15人在加护病房。

9525起是本土病例,464起从境外输入。本土病例中,8749人通过抗原快速检测(ART)确诊,776人的核酸检测(PCR)结果呈阳。

每周病例传播率从7月5日的1.34下滑至1.26,是自6月14日以来连续22天高于1。

目前有683名冠病病患住院。

相关阅读: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腹泻和手足口症病例在新加坡攀升!医生异口同声:个人防疫松懈了

  • 奥密克戎BA.4和BA.5毒株患者占新病例五成

文: 王康威、卢慧菁


新加坡鱼尾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5338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新加坡鱼尾文 ,赞 4

新加坡鱼尾文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冠病猴痘新加坡明星私藏不藏私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