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都市农业实践及启示

01基本概况

新加坡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持续多年名列世界前茅。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加坡因土地面积小,自然资源缺乏,农产品不能自给,所需食品的90%均要从国外进口( 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十分缺乏,但其拥有独特的地理条件、良好的气候特征、旺盛的动植物系统和优越的旅游资源,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基础资源。

新加坡大约1%的陆地面积为农用土地,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但新加坡根据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发展特色鲜明、产量稳定、效益很高的都市农业。蔬菜产量大约占总消耗的12%,鸡蛋和鱼类产量,各占本地消耗的26%和8%。从产业类型看,主要生产供当地消费的蛋、鱼、蔬菜,生产供出口的高价值热带兰花和观赏鱼。种植业结构上,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新加坡成为高品质兰花的主要出口国,年均保持在1 000万株。良好的物流运输条件,使新加坡成为主要的鱼类集散地,其主要发展高附加值的观赏鱼。

02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新加坡根据自身情况,大力发展高科技、高产值的都市农业。一是农业科技园现代化集约化。20 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就开始由国家出资,建设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科技园。目前,新加坡建设有6个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籽种选育、品种改良、水资源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工厂集约化生产等环节,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的增长。二是兴建科学技术公园。新加坡政府非常注重新技术的研发,邀请各领域科技专业人员参与科学技术公园的组建和管理。科学技术公园已成为高新科技的重要孵化器。如利用近海优势,发展高科技水产场;将生物技术应用到花卉生产。为了解决面积狭小的困难,新加坡正在集成多项高新技术建设空中花园,推广“垂直绿化”。这不仅为城市提供着时鲜农产品,还可提供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三是发展都市型科技观光农业。新加坡也是一个旅游城市, 现建有4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为3 144 h㎡。在6个农业科技园中的大小农场里,不但可观赏到农作物种植场景,而且还可观赏到一些珍贵动植物、名优花卉、观赏鱼等。其中,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就是克兰芝乡村农场。该农场实行多元化运营模式,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了与之相关的产业形式,集生产、学习、餐饮、住宿、会议和田园风光于一体,具有农业生产、科研、教育和度假多种功能的农娱农场。

03克兰芝乡村农场概况及运行模式

新加坡有260多个农场,由于受到土地面积的影响,每个农场几乎都是“袖珍+迷你”的小型农场。克兰芝农场其实不是农场,而是一个乡村。它是由36家小型农场组成的-一个“农庄小镇”。这些农庄相互依托互补,形成了新加坡境内唯一一个保存完好,至今仍有浓厚原始意味的土地,并成为官方认定的旅游景点。其运行模式为:资源整合,共谋发展。

克兰芝农场组织的背后,是克兰芝乡村协会,由新加坡农庄主发起的,并由这个组织主导克兰芝乡村的发展。不仅要打造农场娱乐的概念,还积极倡导一种回归自然、拥抱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克兰芝乡村由36家农场组成。包括度假村、蔬菜类农场、观赏植物花卉的农场,渔业、畜牧业以及其他休闲手作式农场。这些农场中,包括比较知名的如克兰芝农场度假村、宝莱坞蔬菜农场、夏氏牧羊场、叶绿清科技私人有限公司、荷兰永久花朵花园、马来西亚工厂农场、鸡蛋孵化农场(图)。虽然每个农场面积都很小,但是它们互相联结,形成了一个主题丰富、业态非常完整的大型休闲度假区,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图 克兰芝农场分布

克兰芝农场是结合农业、科研、教育和度假的农娱农场。把生产、学习、餐饮、住宿、会议和田园观光一体化。整体的思路,以农业为主体,以此为基础,发展和开拓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延伸产品。观赏性、体验性和教育性的活动并进,让来到园区的游客和亲子家庭、团队学校,不仅能欣赏田园风光,还可以学习农作物的种植知识。此外,还让游客全面了解农村的农作物种植、采摘、加工等,促进园区有机蔬果的售卖。举办田园婚礼,还划出21块农田,让有创意的人去种植,不收租金,只收取管理服务费。

04经验借鉴

新加坡在几乎没有农业土地的背景下,利用高科技发展起了都市农业,在保障食物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市生态、提供观光旅游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发展。新加坡地少人多,环境压力大,都市农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是由政府统一规划, 统一管理,以保证可持续发展。二是结合实际,选择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新加坡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高科技高效益发展之路,将新兴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三是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政府不仅保护和管理好农业用地、森林资源、公园等,发挥着管理者的作用,而且还投资建设农业科技园,然后以招标方式租给公司或个人经营,起到了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