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经验”VS“海派仲裁”沪新联手打造亚太国际仲裁城市圈

律新社丨赵颖欣

亚太仲裁如何迈入发展新格局?

这场研讨会,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巨大的仲裁合作空间。

2021年8月6日下午,上海国际仲裁中心(SHIAC)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共同举办的“2021沪新荟·国际仲裁亚太城市圈”研讨会在前滩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召开。

会上,中新(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仲裁专家学者、海内外有关仲裁委员会代表、国内知名律所合伙人、企业代表及法律界人士共聚一堂,围绕推进国际仲裁亚太城市圈,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就中新两国仲裁的发展趋势及交流合作分享真知灼见,贡献智慧力量。

律新社在现场了解到,2020年,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案件当事人涉及的26个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排名第二;而在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的案件中,中国当事人数量排名第三。这充分说明沪新(上海与新加坡)经贸交往紧密,仲裁合作空间巨大。

如何将上海打造成首选仲裁地?中新两国的国际仲裁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通过研讨会我们看到,不论是顶层设计规划还是仲裁机构创新,都在表明一个更高层次互利共赢的国际仲裁新局面已经形成。

01

沪新深度融合

打造亚太国际仲裁城市圈

过去40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新加坡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创造了“新加坡奇迹”。在此过程中,新加坡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的发展也为新加坡带来了重要机遇。

中新两国仲裁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两者共通之处在于:既有自上而下的支持仲裁发展的顶层设计,又有仲裁机构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上海与新加坡之间的长期紧密合作,不仅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间的合作发挥了示范效应,沪新两地的仲裁更是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的格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与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持续开展着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搭建两地仲裁交流的高端平台。两家机构自2019年沪新理事会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已多次共同举办具有影响力的仲裁专业研讨活动,成为了沪上国际仲裁交流的重要品牌,本次“2021沪新荟·国际仲裁亚太城市圈”研讨会的举办无疑将品牌魅力继续提升!

律新社了解到,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主任周汉民,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秘书长马屹,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首席执行官林淑慧,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董事会副主席、艾伦格禧事务所合伙人张宜良参会致辞、演讲,研讨会由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王唯骏主持,四千余人通过现场会议及在线直播的形式参会。

2020年,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受理了1618件案件,争议金额达人民币364.3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去年受理案件数量首次突破1000件大关,争议金额也创历史新高。

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秘书长马屹在致辞中分享了这组数据,并回顾了中新两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沪新之间加强国际仲裁交流,是双方在沪新理事会机制下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经济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的经贸投资发展让市场主体对优质仲裁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也为亚太地区仲裁机构的业务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本次会议聚焦国际仲裁在亚太地区的发展进行研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新建交31年,双边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而这离不开双方坚持互利共赢与开放包容的理念。马屹表示,借助沪新理事会机制,在商事仲裁领域,上海和新加坡未来还要继续坚持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合作共赢的理念,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服务好两地企业在亚太乃至全球的经贸投资法律需求,共同打造亚太国际仲裁的城市圈。

“国际仲裁作为高效、专业且可执行的争议解决方式,已成为商事主体解决跨境争议的首选。”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首席执行官林淑慧在线上致辞中谈到,随着中国、印度、东盟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本区域跨境投资和贸易的蓬勃发展,国际仲裁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新加坡还是中国,均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国际仲裁发展,并将其作为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国家/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林淑慧结合相关案例分别从司法、立法、政策的角度分析指出,新中两地作为仲裁地的竞争力将获得进一步提升。为不断改善用户体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不断锐意进取,巩固自身领先地位。当前,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正在根据全球用户委员会的反馈意见修订现行仲裁规则,她希望继续与合作伙伴——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紧密合作,共同向中国公司、企业以及投资者推广国际仲裁作为其跨境项目和投资的首选争议解决方式。

02

中国vs新加坡

从立法司法看仲裁沿革

2021年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式对外发布。

回顾《仲裁法》颁布实施的26年,我国仲裁事业发展取得了飞跃式提升。全国共依法设立组建270多家仲裁机构,办理仲裁案件400多万件,涉案标的额5万多亿元,解决的纠纷涵盖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当事人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我国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庞大、最完善的仲裁组织,实现了仲裁大国的目标。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法治革命。”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会委员周汉民在主旨演讲中回顾了中国仲裁事业的源头并指出,中国仲裁制度的发展与实践,其历程与中国国情密不可分。

周汉民认为,仲裁作为市场经济下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端法律服务业的“明珠”,其国际性日益凸显。目前,我国仲裁人员已具备国际视野,上海成为国际仲裁中心城市已初具雏形。周汉民表示,应着力建设若干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仲裁中心,上海作为引领者、排头兵,要在中国仲裁事业发展的引领示范方面形成“上海经验”。

在周汉民的展望中,长三角地区的仲裁力量应得到进一步整合,对标RCEP先行试验,在长三角地区自贸区内根据RCEP协定的主要内容进行压力测试,最终形成引领行业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助推亚太仲裁联盟的成立。

随着中国经济巨大增长,中国有关国际争端解决的立法发展和改革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董事会副主席、艾伦格禧事务所合伙人张宜良通过线上演讲的方式回顾了新加坡在立法和司法方面对仲裁实践的有力支撑,同时指出建立一个领先的仲裁席位对一个国家的仲裁发展至关重要,作为瞬息万变的法律领域的从业者,跟上国际仲裁的最新发展是关键。

2019年8月6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临港新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框架计划》。根据该《框架计划》第四条,信誉良好的外国仲裁和争议解决机构可以向上海市司法局和国务院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登记,并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开展业务。注册机构可以就国际商业、海事、投资等领域发生的民事、商业纠纷进行仲裁。张宜良认为,一系列措施的颁布,释放了中国国际仲裁制度进一步自由化的信号,也让SIAC看到了中国仲裁事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03

沪新切磋

圆桌共话国际仲裁之路

据英国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美国伟凯律师事务所共同发布的《2021国际仲裁调查》显示,新加坡与伦敦并列全球最受欢迎的仲裁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和上海分别在全球最受欢迎的仲裁地中排名第3、7和8位,标志着亚洲正作为新兴仲裁地的崛起。

用户在选择仲裁地时看重什么?仲裁地的意义何在?顶级仲裁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在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寸渊的主持下,第一场圆桌研讨拉开帷幕。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法律事务总监、国际商事仲裁研究中心主任姚宏敏,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炯,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黄宁宁,帝斯曼集团大中华区法务总监李春华,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炎龙,科伟史密夫斐尔国际资深顾问叶微娜围绕“如何打造仲裁地”发表了独到见解。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法律事务总监、国际商事仲裁研究中心主任姚宏敏作为圆桌主持人介绍到,我国现行《仲裁法》对于“仲裁地”的概念是缺失的,但是《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很多相关内容。结合新加坡和上海在城市发展上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仲裁地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仲裁地决定了一个裁决的国籍?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炯结合《征求意见稿》第27条对于仲裁地的规定,推导出了两个仲裁地的原则。他提议,仲裁地应该是仲裁裁决的“户口”而不是“国籍”。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黄宁宁探讨了国际上关于首选仲裁的相关内涵和标准,结合中国《仲裁法》的修订,从律师、仲裁员、行业协会的角度探讨了上海成为仲裁首选地的机遇和挑战。

帝斯曼集团大中华区法务总监李春华从企业作为仲裁使用者的视角,介绍了在选择仲裁机构和仲裁地时企业主要的考虑和挑战。同时,他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围绕上海打造国际仲裁首选地的软硬件环境提出了建议。

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炎龙以线上方式参与探讨了仲裁地的重要性。他从比较法的角度结合相关案例解读了仲裁庭的法律概念,着重从完善的法律框架、对于仲裁的司法态度、主流仲裁机构的特点等方面分析了打造仲裁地的重要因素。

科伟史密夫斐尔国际资深顾问叶微娜解读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打造的仲裁地在过去十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并将我国的仲裁实务和国际仲裁实务的异同做了比较。通过列举玛丽女王大学仲裁调研中最受欢迎仲裁地排行榜,推导出选择仲裁地时的考量因素。

第二场圆桌研讨围绕“国际仲裁在中国和新加坡的最新发展”,探讨了国际仲裁从业人员应了解的新加坡和中国法院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最新实践和发展。本场圆桌由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院理事、金杜律师事务所国际合伙人费佳主持,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法律事务处副处长李圣别、佳文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佩云、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俊、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立宇、金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毛惠刚参与讨论。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法律事务处副处长李圣别从用户和企业的角度对仲裁机构及仲裁从业者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他表示,中国制造走向海外需要规则护航,需要与律师同行,航空法律业需要制造业、律师业的同仁们一起借势借力。

佳文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佩云通过线上分享了跨境国际仲裁远程开庭的经验,其优势在于极大地节约了开庭成本,同时指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有希望成为跨境仲裁的发展趋势。此外,她还探讨了如何在中国环境中认识新加坡的判决。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俊围绕“重复仲裁”的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在中国的司法环境下,过多的裁量权会破坏一局仲裁的根本原则,法律的发展需要一个阶段,目前对重复仲裁要采取慎重而严格的做法。

如何提升仲裁的效率?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立宇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部分裁决的案例。他表示案件中的问题往往存在先后顺序,并不一定要把所有问题都拖到最后解决,他希望《仲裁法》修订之后能对部分裁决有更灵活的规定。

金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毛惠刚则探讨了争议解决条款的前置协商程序,他认为即使争议解决的仲裁条款明确了前置协商程序,也必须要有书面证明,一旦设置了明确的前置程序,就一定要去履行。

毫无疑问,本场研讨会为沪新两地商事仲裁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嘉宾们回顾、梳理了沪新两地建设国际仲裁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不仅看到了仲裁机构在完善仲裁规则方面的不懈努力,其中既有对仲裁程序有效管理的尝试,又有对仲裁灵活便捷、专业高效等制度优势的不断追求,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本地成为广受欢迎的仲裁地。

打造亚太国际仲裁城市圈,一个更高层次互利共赢的国际仲裁新局面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