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及对中国双循环发展的启示

#5月财经新势力#

由于疫情后全球经济衰退、地区冲突,金融市场动荡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的国际形势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全球经济萎靡,国际经济循环动能持续减弱。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经济大国,该如何发挥国内市场潜力,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本文,我们通过研究新加坡双循环改革发展历程,来探究对中国的启示。

一、新加坡双循环发展背景历程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1965年被马来西亚踢出后,独立为主权国家。建国初期,新加坡国土面积仅有72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60万左右,人口构成复杂,并且失去了马来西亚的市场。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资源贫乏、经济困难、市场萎缩的小岛上,新加坡却通过一系列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实施,建国仅四十余年便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1965年建国后,面对着国内市场的萎缩和经济困境,新加坡将国家发展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新兴工业发展、取消进口关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吸引欧美的跨国公司投资。

此举不仅带动了新加坡整体经济发展,有效降低国内失业率。而且这些依附性产业也成为新加坡参与到国际循环的基础,对后来新加坡的崛起产生了重要作用。

但到了1970年,伴随着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加快,其人口较少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开始出现劳动人口不足的困境。于是新加坡再次调整战略,将国内产业逐步转换为资本密集型工业,并从国外大力招揽工作技术人员,满足当时的工业发展和劳动人口数量。

紧接着在80年代,新加坡开始实施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其工业重心朝着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并不断鼓励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最终新加坡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迎来飞速发展,带动了本国化工、金融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多元经济结构,逐步占据亚洲为主的国际市场地位

然而危机也在悄悄到来,进入20世纪末,新加坡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亚洲各国的模仿和学习,这对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同时石油危机的爆发引起全球经济危机,国际循环受到了冲击,这让新加坡意识到自己对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的依赖太严重了。一旦国际循环出现阻碍,跨国公司撤离和国际贸易减少,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逐步占据市场,那么自己的优势将会逐渐消失,也就意味着本国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巨大退步。

于是新加坡开始重视双循环的搭建。首先是对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推动本国企业发展,不断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从而扩大内需,使国内循环不断强化。

紧接着,新加坡在国际循环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断完善国内新兴产业和科研制造产业的框架,提升自身竞争力。并且颁布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让自己国家的企业走出去,与国际企业相融合,来进一步推动国际循环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更加重视本国的创新能力,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将学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相联系,一方面鼓励知识推动科技创新,一方面使知识创新能够及时转化为实际产业。

至此,双循环的雏形逐渐诞生,在双循环的改革优化下,新加坡对于国际循环的依赖逐步减弱。在面临08年金融危机和全球疫情带来的国际市场不断萎靡,国际循环受阻影响下,新加坡也能够及时调整国家政策,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改造,迅速适应经济环境。

通过新加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国家经济怎么发展,其经济循环都由国内和国际构成,并且在不同时期其循环主体也都不同。

那么新加坡双循环新格局的建立,对于当前我国而言有何启示呢?其大致包含以下几点。

二、新加坡双循环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政策制度支持,新格局建设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到了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让全世界瞠目结舌。尤其伴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个关键节点,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全方位开放经济发展作为主导,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病根,一方面是形成了中国经济粗放型增长,另一方面各行业大量吸引外资,形成了市场和资源都在外的发展格局

于是,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后,这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经济发展增速开始逐渐放缓,甚至呈现衰退、疲软的态势。

从2007开始至2019年,十几年间我国年度GDP逐年降低,从2007年的9.7个百分点下降至6.7;到了2020年,我国2020年GDP增速仅为2.3%。虽然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受阻,以及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但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内在驱动力不足、经济发展依赖外资驱动、经济政策、商业法规仍需完善等问题。

而想要冲破这一枷锁,我国必须加快对双循环新格局的搭建,第一步就是继续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支持。

新加坡的双循环搭建中我们会发现,新加坡对于制度的完善非常重视。其建立《版权法》、《商标法》等多种知识产权法律,通过法律保护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创新改革,从而激励企业不断创新,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而当前我国关于双循环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市场监督机制还存在漏洞,这对于国内双循环改革无疑是存在阻碍的,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推进制度完善落实,另一方面也需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从而更好的挖掘市场潜力,提高国内市场整体质量水平,为扩大内需和双循环搭建营造良好环境。

2、创新联合教育,应对风险的重要举措

现如今,全球正在面临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地区冲突等因素也不断加剧。同时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深远,世界经济面临不断衰退。

在此背景下,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多国际循环将会进一步减弱。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作为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在这种情况下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和风险。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水平需要再上一个台阶,以此应对全球环境的不断变化。

但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落后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匹配,以及高等人才流失等原因,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的一项弱势。所以我们要走的第二步就是教育改革,强化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平衡地区教育资源。从而促进知识、创新、科技之间的互相转换,提高我国应对风险的能力。

新加坡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典范,将教育分流制度的优点最大化,通过对不同资质的学生因材施教,使高等教育发展和专业技术培训相平衡。既保证了国家高等科研人员的创新研究能力,也保证专业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同时新加坡也不断推动学研协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发挥主体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由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循环体系,在国际市场上便很难形成竞争力和推动力。一个国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发展的趋势都是逐渐由外部导向演化为内需主导。

当前我国整体经济规模已经极其庞大,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人口数量达到了14亿。这说明我国市场具备着非常大的消费潜力,那么搭建新格局,充分扩大内需,发挥我国主体优势,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所以,我们的第三步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建设经济体系。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基础建设不够完善,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升国内全方位的供给能力,通过优化供给策略满足我国人民不断提高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扩大我国内需,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搭建双循环新格局,并不等同于要收缩对外开放和国际循环。双循环的核心是进一步挖掘国内需求,利用国内循环巨大的潜力来作为主导,更进一步的推动国际循环的发展,从而实现内部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发展,拉动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长。

总结:打铁还需自身硬

通过对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严峻形势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中国搭建双循环格局,对我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想要向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炉中塞入新的动力,就需要我们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对企业转型和经济结构改革,挖掘内需潜力,提高创新水平,由制造大国转化为创造大国,这样才能在未来更好的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

参考资料:

[1]张秋梦.新加坡对中国双循环发展的启示 .[A].1005-913X(2023)01-0037-04

[2]《为什么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