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短租违法 全球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真的不是泡沫么?

新加坡短租违法,65Zufang今早的报道中指出,根据URA(新加坡市建局)最新的发文,新加坡私宅少于3个月的出租,组屋少于6个月的出租属于违法。触犯将会面对最高20万新币(折合100万人民币)的罚款,坐牢或者两者兼施。

原本URA打算拟定一个短租框架,让私宅在AirBNB上出租能够合法,但是最终因为无法确保短租和安全这两难问题,只能暂时搁置。同时指出:在AirBNB上租房如果能够遵守这些框架,也会考虑之后能够拿出来继续探讨。

新加坡什么叫做短租

新加坡短租在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出台之前,短租不需要签合约。自从HDB新加坡建屋局出了具体的指标,短租在新加坡被划定为:私宅出租少于3个月,组屋出租少于6个月。

私宅:公寓,洋房。也就是常说的商品房。管理归物业

组屋:新加坡政府修建的屋子。管理归新加坡政府

不管签不签合约,只要私宅出租少于3个月,组屋少于6个月就都是短租。

为什么短租在新加坡火热

原因只有一个:好赚钱。新加坡在没有租房的管制政策出台之前,没有AirBNB之前,短租大都是由二房东一首操持。因为不签合约,或者使用公司名义代签合约,二房东租房的时候抬高租金谋取利益,导致租客租的时间也很短。经营短租业务的二房东一个房子除了缴纳的租金还能赚取最少1000到2000新币不等的租金。

比如今年爆出的二房东租房,把一个屋子塞了24个租客,除了把原本的居住环境变得相当糟糕,也被邻居担心安全问题遭到投诉。尽管已经触犯了法律,但是仍旧很多二房东顶风作案。原因只有一个:赚钱。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租房超租达到24人被举报

住家共享经济模式比如A公司全球火爆,但是在新加坡这个地方却遇到不小的挑战。

尽管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说是因为短租带来的安全隐患太多,但这不是新加坡的问题,而是全球短租业务,共享住房模式都有这个问题。新加坡只是做的比较彻底,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之前,就不通过短租方案。

全球因为住房欺骗问题,也导致A公司不得不加强管制,营运成本上升,但仍然避免不了案件逐年增加。

A公司共享租房业务所带来的负面问题,管制成本高,让人怀疑这样的商业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完全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个噱头。

除了A公司共享单车也中招 共享模式就是个噱头

其实除了租房,共享单车全球各地市场竞相退出,创造了一波共享单车企业退出潮。共享车也几乎就是成了全球各地出租车业务的升级。共享模式涉及的本质仍然不是共享免费,而是盈利。只是原本由少数企业的盈利模式变成了扩撒型的,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来分一杯企业的羹。

赚钱≠共享

赚钱就不是共享

本质上就是一组矛盾的逻辑。最终所谓的共享,不过就是换个马甲出租罢了。只要有“赚钱”这两个字的,共享的模式就不可能会生存下去。

共享模式最终要表达的:

不可否认的共享经济模式带动了个人用户的赚钱潮(请不要那么高尚的说这是个创业潮,或者共享热潮)。原本驾车的司机不能叫他师傅了,租房的事情人人都能干了,整个摩托车也能去捞点外快。唯独共享单车囤积了一大批自行车,干起了和趋势相违背的事情。

这个热潮是让那些闲散的资源能够利用起来,把原本大企业干的事情,变成人人都能做到。砍掉了企业的中层,老板自己亲自“为人民服务”。

——企业的角色不再是提供服务,而是为老板们提供服务

一:借助互联网,业务正有集中型变成了分散型

也就是说,今天企业靠着大笔投资,什么都要亲自做到完的时代正慢慢过去。因为这种模式意味着创业需要大资本,强大的团队,和与市场需求完全贴近的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放开这个想法,其实发现这个市场上真正帮助企业获取成功的,其实恰好就是那些干着农民工的活,却收入微博的人。比如:每日里埋头苦干的程序员,像我一样求大家关注的小编,每天驾车的出租车司机。而企业的发展赚钱,恰好就是这些人埋头苦干了。

比如:小米为什么能成功,不是因为他有只能在台风天飞上去的猪,而是因为MIU在论坛里当时特别的亲程序员。那些会抢小米的就是当初那批给MIU提建议优化的程序员。今天的互联网都在抢内容,给作者补贴,而当初这些提供内容的小编在企业仅仅拿着3000到5000人民币的薪水,还得每天绞尽脑汁。

成功的企业实际上是让人家先成功了,自己才获得成功。

今天的头条,美团,滴滴,号称挑战BAT的TMD不就是因为让这些不起眼的角色赚到钱了,然后才做起来的么?

什么都要自己干,工字不出头

二:企业的角色正改变为向用户提供服务

企业什么都要操刀,意味着任何业务都无法做的尽善尽美。所以企业今天的角色从“市场占有率”变成了“用户数量”。公司有多少用户正向消费者提供服务。而企业本身给这些用户提供了多少便利的服务。

其实阿里巴巴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提到,但是那时很难理解为毛向用户提供服务能够赚钱。今天就非常明显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争抢用户日趋严重,到了必须要提供补贴来抢用户的局面。

除了补贴。其实根本的关键在于企业向自己用户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淘宝大战Ebay,把Ebay赶出去,说过:Ebay的用户体验太糟糕了。Ebay到今天都明白这话到底什么意思,所以才有了亚马逊。Ebay是个伟大的公司,因为他开了门,做了市,培养了一批更加伟大的公司。

传统意义上中国企业的思维总是喜欢老板说了算,从上往下。今天互联网颠覆的,其实就是这种传统的思维。告诉一个企业老板:你不服务好你的用户,或者你的底层员工。用户和员工就会跳槽,带着自己服务的消费者一起。企业今天千万不能提专制,甚至是一枝独秀的宣传模式,这在今天的互联网和企业发展形成了矛盾关系。

《史记》中曾提到周天子亲自种田教化民众,汉文帝也曾如此。历史不过是换了个马甲把事情重复再重复。站的太高,离地面太远。用户都走远了,还得先下来才拉的回来啊。

企业今天拼的是服务水准。技术只是草创企业的关键。

三:AI就是个噱头

全球提AI,连三岁小孩子都在提AI,现代的企业不做一个机器人那就不叫搞AI。但是Google的自动车仍然因为算法问题不能上路。

因为服务价值是当今整个社会赚钱的基本基础。所有的盈利都是从服务中附加那一部分算来的。教科书管这个叫做“剩余价值”。实际上确切的说,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都是因为有一部分的价值没有被价格体现出来,而被企业获取了,所以才有利润。

AI仅仅是一个产品,本质上就是一个产品。无法成为一个人,也就无法像人那样提供服务。高附加值的服务是感性的。也就是只有高附加的服务才能赚到钱。去海底捞吃火锅,那么贵,今天把服务员全部换成机器人,谁还去?可以找一个海底捞的店试试看。原因就是,感性的东西无法被计算机模拟出来,也就无法在服务商附加,那么企业的服务水准就会因为依赖AI而导致服务水平下降。

何况社会的根本,AI也是变现。最终AI仅仅也只是作为一个产品,作为一个工具。作为现行社会结构的一种补充。

如果把今天的TMD的用户全部AI化,企业不再使用用户来向消费者提供相关服务,最终消费者会舍弃这种没有情感的东西。Google自动车的核心问题不是在算法上,而是无法处理感性选择。如果价格一样,消费者最终还是会选择一个会在车里跟他聊天的司机。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侃天侃地,很难想象没有这个司机,坐在一个一言不发的车里有多无聊。想想躺枪的苹果Sari吧

人性的事情,人类是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