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人口外移数量与方向主要以输出地和吸纳地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安全为依归,较富裕地区自然会吸引较贫穷地区劳动力进入,但先决条件是输出国和输入国双方都必须具备开放移民的政策。根据新加坡人力部2020年6月的数据显示,在新加坡的585万人口中,其中450万为公民和永久居民,其余135万为外国劳动力,约占23.1%。由于无法取得外国劳动力的个别国籍数据,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的数目和所持行业,详细情况不得而知,一般研究者只能靠估计和个别观察加于评述。
新加坡的所谓新移民,指的是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正式允许向外移民之后来到新加坡的中国公民。跟二战之前移入马来亚包括新加坡的中国移民不同的是,早期移民绝大部分来自福建和广东省(包括海南岛),其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基本属于无技术的农民,来到就加入当地的苦力或小商民队伍,稀有的小知识分子,就当起民办华校的教师和商铺的文书等。
在英殖民地时代,政府和基督教会办有英校,以培植华人中低级公务员和教师为主。1959年英国和平移交新加坡自治后,这些英校背景的精英,成为高级公务员和政府企业的高管。新移民可不一样,他们到来时新加坡刚开始脱离劳力密集工业、进入资本和科技密集型阶段,人才需求多样化,从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到一般劳工与服务业的需求都有。由于资讯和劳务中介的普及化,知情移居新加坡的中国人来自五湖四海,各省籍贯都有。
今天到底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有多少?众说不一,根据亚洲太平洋移民网络(Asia Pacific Migration Network)2012年的估计,人数约20万。但谢美华2010年在《华侨华人历史悠久》学报论文中推测,新移民的总数可能达50到60万人。笔者认为刘宏教授2009年在《中山大学学报》第6期的一篇论文提及的35万人会比较接近事实。至于中国移民从事的行业,由估计中约70%的外国劳动力干的的是低薪、低技术行业,可以想象大部分中国移民的行业也归属于此类。新加坡各行业中,外劳约占建筑业的四分之三,制造业的一半,一般服务业约占30%。日常生活中,常见中国新移民的是餐饮界、销售、建筑工、企业界技术管理人员和文书、中小学教师、司机等。在大专领域,新加坡也吸收了不少在欧美各地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才。这些在海外英语环境浸濡过多年的学者,一般都能适应新加坡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需求。
新加坡吸引中国新移民的考量显然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为应对本土华人人口生殖率下降以及增加全国人口的规划大计。2013年的人口白皮书就曾提出要在2030年,人口由约500万增添到690万的目标。如按当时每名妇女的平均生殖率为1.2人,而维持现有人口却需要2.1人计算,没有外来人口迁入,新加坡人口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逐年下降。二是外来人口不但能丰富资源、扩大内需市场,还能经过挑选提升人口素质。近20多年来,新加坡就通过招徕外国留学生以追求高素质移民的目标,而其主要生源来自中国大陆。最脍炙人口的现象就是陪读妈妈,而陪读妈妈如有一定学历,在新加坡教补习华文不成问题。最引人注目还是大学的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估计有一半博士生是中国人,其中绝大部分领新加坡各大学发给的全额奖学金就读,在竞争激烈的新加坡社会,勤勉的中国留学生都能找到他们的一席之地。
中国新移民的文化层次的确较高,高学历者已非常普遍,而且年轻人占的比例也很大,他们多数思想和视野较老一辈中国人开阔,在移居地的适应能力、拼搏和独立精神都相对的强。但也正因为这种精神,他们在融入新加坡社会方面曾经出现一些小问题。
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国新移民得面对和适应两个群体。其一是早期的英校生家庭,他们由于教育背景和对中国认知上的偏差,长期来带有英殖民政府遗留下来对中国大陆的歧见。他们之中很多既不了解中国,也不想多了解中国。由于他们家庭用语是英语,对不谙英语的较低文化新移民及其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有不屑之感。其二是新移民的高度竞争力对本土弱势群体的冲击。缺乏福利的本土弱势群体,得面对更强的外来竞争而造成跟新移民存有疏离感。
自然,任何新移民群体融入当地社会都得循序渐进。政府扮演的和谐中介角色也很关键,就比如10年前因政府没在新移民人数大增下做好建屋准备,造成供房高度紧张,大幅度推高了房产价格,而引起社会不满。如要公平地对新移民加于评论,他们可说是默默耕耘的一群人,他们提升了本土的整体人文素质。他们的到来,正好延续了华族早期移民的拼搏精神,而这种精神却正在本土华人诸多年轻人中消失。本土华人和新移民之间的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