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的奠基者不是李光耀,而是这个英国人

​如果你去过新加坡,你会发现不少街道和建筑,都是以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这个人叫做斯坦福·莱佛士。

比如,新加坡有一所著名的学校,叫莱佛士书院,它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也是全亚洲最好的中学之一。新加坡最大的金融中心叫做莱佛士坊。此外,当地还有莱佛士医院,莱佛士广场,莱佛士酒店等等,在今天的新加坡河畔,矗立着莱佛士的雕像,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洋洋自得地望着远方,据说,当年他就是从这里登陆的。

斯坦福·莱佛士雕像

1/5 东印度公司的无名小卒

斯坦福·莱佛士是英国人,但他并不在英国出生。1781年,莱佛士诞生于牙买加,牙买加位于加勒比海地区,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莱佛士的父亲是一位船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莱佛士从小就与海洋有了不解之缘。

14岁那年,莱佛士来到东印度公司,成为了一名书记员。那个时代还没有义务教育,未成年人外出打工实乃家常便饭。东印度公司是一家超级跨国企业,主要从事英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虽然名义上是一家公司,却等同于一个特权组织,它拥有英国王室颁发的特许经营许可,还有自己的法庭与军队,几乎充当了大英帝国在海外的代言人。

莱佛士在东印度公司驻伦敦办事处干了十年,一直是个不起眼的角色。直到1805年,一项特殊的任务改变了他的人生。

莱佛士画像

莱佛士被公司派往马来西亚,担任助理秘书一职。当时,英国人在东南亚经营地不太成功,这里是荷兰人的地盘,荷兰人占领了这里最富庶的岛屿,而且还拥有强大的海军,尽管大英帝国的海军号称世界第一,但在别人的地盘上,毕竟还是有所忌惮。

但幸运的是,当莱佛士来到马来西亚的时候,欧洲爆发了拿破仑战争,荷兰人无暇东顾,给了英国人可趁之机。

莱佛士很善于学习,他利用从英国航行前往马来西亚的几个月时间,自学了马来语。这带给他独特的优势,要知道,在东印度公司,除莱佛士以外没有任何人会说马来语。这让莱佛士成了公司在东南亚领域的权威人物,并迅速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2/5 在东南亚施展宏图

1811年,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了爪哇岛。之后,莱佛士被任命为爪哇总督,此时的他年仅31岁,可谓年轻有为。

莱佛士对爪哇的治理很成功,他废除了奴隶贸易,向当地人征税,利用财政收入完善基础设施。莱佛士还搞起了土地拍卖,盘活当地市场,努力促进贸易繁荣。他把英国的统治理念带到爪哇,试图将其融入到大英帝国的商业版图中。总之,莱佛士是从平等互利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殖民地治理的。

只可惜,莱佛士这番努力,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因为英国不打算长期占据爪哇岛,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与荷兰结为盟友,作为政治回报,英国打算把爪哇岛归还给荷兰。莱佛士的雄心壮志,眼看着就落空了。

更令莱佛士气愤的是,上级非但没有肯定他的业绩,还把他调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任职,这不啻为对他的侮辱。在莱佛士看来,东南亚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占领东南亚,就能垄断欧洲与中国的贸易。要知道,19世纪初的中国可是出口大国,茶叶、瓷器、纺织品等在欧洲广受欢迎。拥有东南亚,就能控制整个东方世界的对外贸易。

可现在,英国却要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还给荷兰人,这实在是昏庸至极。这就意味着,英国人从此丧失了在东方世界的霸权。

3/5 占领新加坡

果不其然,荷兰人重新占领爪哇岛后,对来往于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船只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凡驶进港口的非荷兰船只,荷兰人要么拒绝提供补给,要么收取高昂的过路费,很多小船队因此而破产。

荷兰人的逻辑就是做地头蛇。地方是我的,港口也是我的,老子想让谁过,就让谁过。

好在莱佛士锲而不舍,他频繁地向上级汇报,反复强调东南亚作为贸易枢纽的重要性,以及英国丢失东南亚会导致的后果。皇天不负有心人,幸运女神再次向莱佛士抛出了橄榄枝。

1819年,东印度公司授权莱佛士,可动用武力手段拿下东南亚的一座港口。这座港口位于马六甲海峡之滨,它就是后来的新加坡。

此时的新加坡是马来亚苏丹的势力范围,老苏丹去世后,两个儿子为争夺继承权爆发内战,莱佛士审时度势,决定扶持哥哥上位。作为回报,新的苏丹必须答应把土地租借给英国人。

严格意义上,莱佛士的行为是在政治上是非法的。当地已经拥立了一位合法的苏丹,英国人出于一己之私,擅立新君,其目的不言而喻。新苏丹只是个花架子,真正的统治权掌握在莱佛士——这位新加坡总督的手里。

莱佛士与苏丹签署租借协议(蜡像)

起初,东印度公司不打算承认这块殖民地,主要还是担心荷兰人会干涉。但事实证明,莱佛士拥有过人的战略眼光。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很快就成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港口。来自英国和印度的商人,终于不用担心被荷兰人剥削了。短短两三年时间,新加坡港口的吞吐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莱佛士在新加坡做了四年总督,别看时间不长,却对新加坡日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不仅把新加坡变成了一座国际贸易大港,也把独特的治理方式带到当地。

4/5 集权与开放

东印度公司当年对莱佛士在爪哇的做法并不欣赏,除了政治上的原因,还因为莱佛士违背了公司在殖民地的一贯做法。通常情况下,东印度公司对殖民地的统治是联盟式的,即公司作为老大或盟主,其余的人,无论国王、地主还是商人,都是他的小弟或附庸。东印度公司并不对当地进行直接管辖,而是借助代理人实施间接统治。谁不听话,英国人就联合其他人共讨之。

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治理成本,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就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它的缺点同样显而易见,就是统治效率非常低下,一件事得经过殖民当局和代理人共同协商,才能落地。当然,东印度公司也是迫不得已,因为被统治地区群雄割据,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要想实行自上而下的官僚化治理,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殖民者更愿意与当地人合作,由代理人负责殖民地的具体事物,自己至多充当仲裁人的角色。

不过,莱佛士统治新加坡的方式则不同。这里太小了,没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没有世代生活的王公和领主。即便有,对殖民当局也构不成丝毫威胁。这反而让莱佛士得以大展拳脚,对殖民地实施集权统治,大事小事,都由殖民当局说了算,其余的人只管听就是,从而避免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尽管莱佛士的统治手段高度集权,但新加坡的市场却很开放。虽然这里面积不大,却从不拒绝外来人口。原因在于,这里没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外来人口的涌入,不会对本地劳动力市场产生太大冲击。另一方面,新加坡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贸易港,从未考虑过发展其他产业,所以,它不会吸引太多的外来人口,这也降低了统治者的政治负担。

反观东南亚其他地区,为保护当地生产者的利益,从18世纪—19世纪,殖民当局不断对外来人口实施限制措施。所以,和新加坡相比,这些地区的市场反而更保守,更封闭,更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展开。

5/5 总结

1823年,莱佛士从总督岗位上卸任。仅仅过了三年,莱佛士便去世了,年仅45岁。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也算是英年早逝。莱佛士不会想到,在其死后一百多年,新加坡会发展成一个独立国家。而他为新加坡留下的两份重要遗产:集权治理与开放的市场,却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在今天看来,莱佛士当年之所以成功,在于他率先为英国在东南亚的开拓找到了“破局点”,这个“破局点”就是新加坡。之后,莱佛士又敢于打破常规,违背东印度公司的一贯做法,以集权与开放相结合的方式,将破局点巩固为英国的战略优势,并为今天的新加坡奠定了宝贵的制度基础。由此可见,能够发现机会实属不易,但以非常手段把机会转化为势能,则更需要过人的胆识,以及适当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