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的华人超过7成,为什么汉语不是国语?李光耀:除非打倒我

李光耀

他36岁时力挽狂澜,领导新加坡独立建国,紧接着,又用了40年的时间对新加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转型改革,使经济飞速发展,让新加坡很快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取得了资本主义式的成功。

这个人就是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50年代的新加坡几乎没什么经济体,良好的停泊深水港口是唯一的经济命脉,后来逐渐成为连接海上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进而形成一个成熟的转口贸易型经济体,但以这样的状况发展下去,人们的生活只能保持现状,无法得到大的发展。

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码头和港口

1959年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总理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需要为这个移民国家出台一下关于统一语言的政策,他认为语言政策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进而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成败。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移民国家,上世纪50年代,其所有人口中华人的比例超过70%,按常理,一个国家超过7成的人口都说汉语,汉语必然是第一语言的首选,既容易推行,又方便贸易。但李光耀不这么想,他说:“汉语绝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除非你们把我打倒!”

他认为要想发展经济,就需要大量吸引外资来这里建企业,这里的国民们必须说一种投资者们能听懂的语言,那就只能是英语! 比较幸运的是,以前统治新加坡的是英国人,这里对英语不陌生,倘若新加坡像越南一样被法国统治,想与世界接轨,就必须经过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将法语丢弃,让人们重新接受一个新的语种,这太难了!

于是他力排众议,将语言政策写入了新加坡的宪法,汉语、马来语、英语、泰米尔语都是这里的官方语言,但英语是唯一的行政语言。

60年代后期,由于新加坡大量招商引资,结合其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使得服装、玩具、纺织、饰品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但这些产业的技能门槛较低,无法吸引到真正的高科技人才。

到了70年代,新加坡一方面于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开始推行双语政策,所有人必须学习两种语言,第一就是官方通用的英语,第二就是自己民族的母语。这个政策对后来的招商引资起到了很大作用,许多国外的富豪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同时学习英语和汉语才选择在新加坡定居。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产业升级,利用税收政策引导投资的方向,出现了电脑、精密仪器、航空材料等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真正实现了经济体的彻底转型,让新加坡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到了1990年,新加坡的GDP相较于1965年独立时翻了30倍。

至此,李光耀在国家语言上的改革受到了很好的成效,曾经饱受争议废除汉语的真正原因,如今也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因为他让新加坡从一个港口变为高楼满地的发达国家。 !

欢迎关注小辫儿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