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电动滑板车禁令让我14万新币打水漂,负债累累!”

投入所有家当,向6家银行借贷,却因为政府颁发的新禁令而损失惨重,负债累累……

近日,有一名电动滑板车(PMD)售卖行业的老板联络新加坡眼,讲述了自己经营PMD的坎坷经历。

11月5日,新加坡陆交局(LTA)全面禁止电动滑板车在人行道上骑行。这项禁令的颁发给行人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保障,却给部分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其中一群人就是使用轻便省力的电动滑板车送餐作为生活经济来源的外卖员; 另外一群就是个人移动设备(PMD)生产及售卖行业。

11月6日,近30名送餐员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接见选民的活动场所进行请愿,因此新加坡政府决定投入700万新币作为电动踏板车以旧换新的补助金。

许多电动滑板车经销商损失惨重,举步维艰,甚至面临倒闭。张先生就是这样的经销商之一。因为新禁令,电动滑板车卖不出去,负债累累。

他向新加坡眼表示,因为新加坡政府前几年推行使用绿色能源的环保出行方式,其一就是电动滑板车,这让他看到了市场。

LTA宣传建设绿色城市

电动滑板车越来越风靡,伴随而来也引发了很多事故。例如,因为充电器导致的火患频发,已经在路上时不时发生的意外。

这一系列的事故,也让政府对电动滑板车的管制越来越严。

起初电动滑板车不需要注册,销售者也不需要持有相关认证。但从2019年1月2日起,车主需要为自己的电动滑板车注册,已注册的电动踏板车必须贴有LTA注册标记……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019年6月下旬,LTA宣布,从7月开始,销售者不能出售未经UL2272安全认证的PMD(UL2272认证用于评估设备对冲击、极端温度、水和其他因素的抵抗力)。

张先生为了能顺利销售电动滑板车,花费近4万新币成功办理了UL2272安全认证

而获取该安全认证的过程也十分漫长。张先生从7月开始认证,直到11月1日才拿到UL2272…… 耗时4个月,他本以为电动滑板车终于可以开售,可刚过4天LTA就宣布电动滑板车被禁止骑上人行道。

张先生表示不清楚这项禁令的颁布是否有审议和听证,但对于他而言,生意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11月1日政府还没有颁禁令,也没有透露任何消息。” 张先生说,“禁令突然颁布,现在一个问车的顾客也没有。”

张先生的电动滑板车产自中国,运来新加坡需耗时2到3周,禁令颁布时货物还没送达。如今,这批耗资10万新币购买的200辆电动滑板车都堆在仓库里,他还要支付每月2千新币的仓库租金

囤积如山的货物

张先生觉得,电动滑板车现在在新加坡基本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不能上马路,人行道上只能用手推,唯独只能在自行车道和公园里骑。

“目前新加坡的自行车道太少了。” 张先生说。

有座椅的电动滑板车市场价可以卖到800-900新币无座椅的可以卖到500-600新币,价格高低取决于电池的容量。

仓库里无人问津的电动滑板车

据张先生说,为这门生意,他投入了所有家当,并向6家银行借贷。如今因为禁令的缘故而负债累累,一家四口已经没办法生活了。

张先生向李显龙写了一封电邮,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并向他求助。

之后,张先生收到了李显龙助理的回复,称会将这封信转交给LTA。

后来,张先生又通过Facebook等渠道给新加坡交通部长发信,但没有得到回应

张先生称,除了外卖骑手们,像他这样因突然颁布的禁令而陷入困境的小型企业还有很多,“电动滑板车之后,政府可能会推行电动助力车(与电动车不同,需要脚踏),等到人们将电动助力车骑上马路,难道就不会引发交通事故吗?等到出问题以后又要禁止吗?”

电动助力车

张先生认为,因为少数PMD使用者的不当行为,才造成了如今整个PMD市场的困境。

有人擅自改装电动滑板车,提高功率,追求更高的速度。电动滑板车造成的意外也越来越多。很多路人被电动滑板车撞伤甚至有人身亡

9月21日,新加坡一位65岁老太太被电动滑板车撞倒,一直昏迷不醒,最后离世。一时间,电动滑板车正式成为了“致命”的车辆,成了风口浪尖的话题。

于是政府规定电动滑板车速度不得超过25公里每小时,限制了电动滑板车的重量和长度,并要求骑手注册自己的车辆。

直至今日,每一次新的麻烦都迫使政府作出新的应对,期间也有过很多温和的政策,包括组织义工宣传规范使用PMD等举措。

但是,也有网友觉得,政府这次应该给大家一点适应的时间,而不是突然之间下令禁止。就如公司裁员一样,也应该提前通知:

目前已经有Facebook页面组织PMD骑手在芳林公园聚集。

过去几个月无论在网络上或主流媒体上见到缺德或闯祸的PMD骑士,似乎多是休闲用户而非生计用户。这或许也是本次风波中生计用户感到愤愤不平的其中一个原因。

一边是以电动滑板车为代表的PMD使用者售卖者的权益,外卖员和销售商,这代表着“生计”;另一边是广大行人和居民的行路安全和居家安全,可以上升到“生命权”。

在这个“生计”和“生命”之争里,给新加坡的管理者留下腾挪空间捉襟见肘。政府施政力度、节奏、方向稍有不慎,都会引发相关人群感觉受伤的“嚯嚯”呼痛声。

———————————————————————————

新加坡眼,带你看新加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kanxinjiapo

也可直接登陆:www.yan.sg或在浏览器中搜索“新加坡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