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版《窗外》:你只看到了师生禁忌恋,就把这部电影想简单了

我还记得当我初次观看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首部长片《爸妈不在家》时,便不禁被其扣动心弦、毫无造作的电影风格所吸引。当年他还不到30岁。

时隔七年,终于等到他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果然同样深刻动人。

《爸妈不在家》以小孩少不更事的眼睛去看新加坡这座城市所发生的问题,《热带雨》则是用外来女性的眼睛去看新加坡。

或许这样说,导演的创作技法开始成熟了。主演们也各自成长了,前者更懂得用内敛的方式表演,哪怕角色是坦然面对情绪的女性,也有了更多层次。

《热带雨》不同于《爸妈不在家》是以导演自身的成长经历为灵感、几乎多是着墨在亲子关系与家庭问题,《热带雨》明显格局变得更大了些,从前作关注的议题拉大到对于文化、对于语言、对于教育的失衡与转变的关切,以一场不被允许的师生恋的拉扯,来娓娓诉出导演眼里所看见的所有。

以阿玲与伟伦各自面临到的困境与处境,来反映着导演内心所感受到的焦虑。

和《爸妈不在家》相比,《热带雨》的成熟与细腻,以及它给人的甜蜜与酸涩让人很喜欢,台面下的议题谈得好,台面上的故事同样说得好。

电影讲述的是在新加坡担任中文老师的林淑玲,与丈夫结婚八年,尝遍各种方法始终无法生育,夫妻关系日渐疏离,但她仍每日尽心竭力照料中风瘫痪的公公。同时新加坡社会对华语教育越发轻视,阿玲在学校的存在仿佛可有可无。

她的家庭和事业同时陷入了阴冷无光的雨季,片名所云的“热带雨”,亦时刻贯穿于影片之中。

背景设定在处于雨季中的新加坡,新加坡四季如夏,一年之中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受季风影响雨水较多,这潮湿阴雨的天气,为恒温干枯的热带气候带来些许滋润与变化。就是这段几乎从头下到尾的雨使人忧郁,是隐喻着阿玲与伟伦的内心世界,而最后才出现的天晴,除了代表着他们对这段关系的释怀。

无可挑剔的整体布局

初看电影的一幕,会让很多人有些不适应。跟名字一样,电影里的故事设定在濡湿、水气氤氲的时节。同样,这也是青春萌动的时节。

“你真的很喜欢成龙喔。”女教师阿玲对学生伟伦说。

“有人不喜欢成龙吗?”伟伦比划着说,然后趁阿玲靠近,亲吻她、把她推到床上。

阿玲推不开他,后来也不反抗了。这并不是色情电影情节。写禁忌主题,像踩钢线般冒险、像榴梿般有刺,手法却刻意冷静疏离。阿玲可以控告伟伦强暴,但她没有;伟伦不知错,把这当成是一段爱情的开端。

有些观众或会对阿玲“欲拒还迎”的描写感到不安,恐怕巩固了那种“说不就是要”的扭曲偏见,无助于抵制性暴力。

然而《热带雨》的主题正是阿玲的欲望,只是她的欲望被男性的欲望所贯穿。陈哲艺的兴趣不是法律与权力层面的角力,否则剧情可能会变了伟伦的父母反控阿玲作为成年人诱导未成年学生发生关系的官司。导演让戏剧重心集中于阿玲身上,看她那幽微的情感与复杂的欲望怎样交缠流动。

陈哲艺虽然迄今只有两部长片作品,但外间评论一致将其视为新生代华语电影的扛鼎之士。

此等评语实非过誉,这从他许多以小见大的描写手法中便能略知一二,他真的是能做到10年磨一剑。

《热带雨》一再呈现着不同层次的生离死别,却都不带半点歇斯底里,只有深邃而真实的悲痛与无力。而且拍摄手法依然温暖自然,唯独戏里戏外都有考验演员与观众的戏码。

例如,通过阿玲梦见初生婴儿暗示其公公的离世,隐喻生生不息、天道循环的道理,充满诗意和力量;又如,阿玲的公公过世后,窗外的雨水倒映在悬于公公床边的“笑”字书法,犹如泪痕,一个简单的空镜,既呼应影片题目,又包含了角色哭笑不得的喻意。凡此种种的细节,诚可谓大师手笔。

电影中的语言呈现,无疑是是细致且严谨的。

阿玲是中文老师,她在学校说的是一口标准中文,但当她和家乡马来西亚太平的母亲通电话时,使用的是北部一种似闽南语的方言;

而她弟弟讲话则是带有大马腔调的中文,学生们则是典型的中英交杂的新加坡腔中文;至于校长,则从头到尾只用英文。陈导在角色操持的语言上,花了许多心思细致琢磨。

《热带雨》真的是一部相当成熟的电影,无论在剧本、结构、演技或片中各种暗喻,他都处理得相当完美。

藉由他的镜头语言下,观众经思考后,能轻松看得他想传达的意旨,既不似下里巴人那般通俗浅白,亦不似阳春白雪般曲高和寡,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几乎是无可挑剔。

永恒无尽的众生相

整部电影其实是很“丧”的,全篇下来你会发现很压抑,不管是对于主人公还是你的观后状态。

但是片中唯一为阿玲人生带来一丝暖意的,竟是她的学生郭伟伦。

这一段侵蚀了爱欲与母性的“不伦关系”,填补着被空虚生活所折磨的二人。

而对于伟伦,更是难忘的初恋,但那份刻骨之痛终于亦平静地湮灭于一场滂沱大雨。

阿玲最后舍弃一切束缚回到马来西亚老家,这个开始于暴雨的故事,最终结束在明媚的阳光之中。

导演虽是新加坡人,但《热带雨》中对于华人文化的洞察与描写,远比许多新晋中国导演还要深刻。诸如家人、师生、亲情、爱情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对于尊重汉语的呼吁,甚至是片中多处向华语电影的致敬,都能感受到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片中有一幕是伟伦来到阿玲家中补习,阿玲爱看功夫电影的公公竟莫名地与热衷习武的伟伦建立起亲近的关系,两人一老一少、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及后,阿玲把伟伦留在家中一同晚饭,餐桌前毫无血缘关系的三代人,彼此却在仿佛间产生出亲密无比的父女、母子、祖孙之情。

杨雁雁饰演的阿玲从马来西亚嫁至新加坡,电影一开始,就是有雨的场景,车子雨刷规律摆动,行人撑伞匆匆行过,车内的广播以中文播报着马来西亚街头的抗议游行和接下来的气候将是一连串的雨季。

阿玲熟练地将车子停妥后,拿出一根排卵针,朝肚腹用力扎了进去,那扎进去的瞬间,似乎一切生气都被抽干殆尽。渐渐看到肚皮的瘀青越来越大片,那是求子的代价,但却因为丈夫的冷淡,渴望孩子的心情就像困在车里躲避热带雨般的无助。

她手里捧着讲义与卷宗缓步走入校园,校园的升旗台升起新加坡国旗,教室里的男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活跳躁动;镜头循序渐进地向观众呈现更多的信息。她是阿玲,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中文老师,在新加坡的中学教授中文。

阿玲这个角色的设定大家不会陌生,在过去的华语电影中,导演们找到了许多方法来呈现这样的角色。

她与丈夫、与公公的关系,以及与家庭的关系,本身已经相当值得书写。陈哲艺没有停留在这个地方,而是保留她在家庭中遭遇挫折之后,进一步写她的职场抑郁,不只是现实中的打击,还包括了理想形态上的受挫—赖以生存的中文被轻视。

这样活在围城的人物,天然就具备各种戏剧性。

虽则小孩子的视角更适合这种疏离的氛围,他观察到的一切不需要由剧本完整地解释,中年女性的困惑则不能仅仅依靠平淡的感受去完成。

杨雁雁能拿下金马影后,除了《热带雨》导演陈哲艺给她大量的镜头表现之外,也归功于她本身不愠不火的演技,情绪能收能放,把家庭妇女、职业妇女面临困境时。

那种压抑的心态,诠释地十分传神。遇到危机时她不断压抑着,负面情绪已经累积到亟需一个可宣泄的出口,而她蹙眉不语的神情,精准演出了妇女遇到中年危机的神态,堪摘“影后”之冠。

许家乐饰演的高中生伟伦,因为中文成绩不佳而被阿玲留下来补课,长期缺乏的关怀与爱,因为这段陪伴萌生了禁忌的情感,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克制不了的欲望如同热带雨般说来就来,终究让场面失控。

在互文脉络之下,不难看出当中的恋母情结,但反过来她也有“恋子情结”。

伟伦是长期爸妈不在家的缺爱少年,对阿玲的关怀产生依恋。阿玲则渴望成为母亲一直未果。她教授中文,也背负华人传统中女性生育的重担。阿玲对孩子的欲望,源于儒家文化对继后香灯的欲望。

虽然有这样的剧情不免让人想到《窗外》的琼瑶式,幸好陈哲艺没让《热带雨》成为通俗剧。

这两个角色生活在无出口的压抑之中,或许这一段师生恋也是她唯一反抗的机会。

陈哲艺用很大胆的方式拍摄了师生恋的情欲戏,尤其是指导曾经扮演母子的演员演绎成人化的情欲,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大胆,也是在诉说女主角遭遇的某种荒唐。最终导致了她生活上的改变。

杨世彬饰演的公公值得一说,虽然瘫痪也无法言语,脑子却是所有角色里最清晰的,他旁观却洞悉一切。

不论是看着伟伦作文里的“帮”字不会写,试着缓缓的用食指在他手臂上书写;

还是看着媳妇伤心着丈夫的外遇以及一再失败的人工受孕,他依然缓缓地用手指引领哭泣的阿玲看向墙上那幅用毛笔写下的“笑”字,他的眼神与喉咙发出那听不清却知道是安慰的声音都让人动容不已,增添了写实的张力。

女性欲望的压抑和释放

然而《热带雨》所呈现的女性欲望并不受限于压抑和释放这两极之间,而是疏离中的欲望。

陈哲艺的电影语言冷静克制,在声音和画面上都营造出落寞沉郁的氛围。

疏离和压抑看来正好相反,空间感前者扩展、后者收紧。

电影主要色调灰蓝、光线阴暗,很多场景以中、长镜头拍摄,镜头运动十分节约。摄影机的位置往往和人物之间相隔着一道门或一扇窗。

雨水是欲望的象征,但相关镜头大都在车厢后座拍摄,隔着前排座椅和挡风玻璃。

即使拍摄车厢内的人物,镜头也停留在后座,观众看不清楚角色的脸容神情,只能透过他们半边身影、倒车镜的衬映和声音来了解他们的状态。

例如阿玲目睹丈夫有第三者的一场戏是长镜头,在车内以横移运动模拟其主观视角;

然后她驾车离去,透过倒后镜映着她的双眼。她离婚搬家之时,最后一次验孕—— 镜头倏然退到厅外,洗手间传来悲喜混杂的哭声,再转接到几个室内空镜。

越是情绪激动的时刻,导演越是刻意抽离,维持着一种抗拒煽情的平衡。有时候,半堵墙占据画面,把角色的空间压缩的构图也会出现,与疏离的部分形成一紧一松的韵律。

两个有着相同寂寞之心的人,皆渴望关爱,仿佛是置身干涸泉水中的鱼儿,相濡以沫,霎时擦枪走火,产生灵肉之间的情欲流动,师生的界线就此崩坏。

精妙的是,《热带雨》导演陈哲艺在先前铺垫无数情节,让观众难以谴责女主角阿玲,丈夫同床异梦与不忠出轨只是基本的起手式,真正的杀招,在于阿玲带公公观赏伟伦的武术比赛,赛后一同去吃榴梿庆功,这一幕,阿玲跟公公填补了伟伦对家人的渴望,而伟伦填补了阿玲需要陪伴的渴望,撇开身份不论,此时的三人,才像是美满的一家人。

这样的阿玲,谁又忍心苛责呢。把一切看在眼里的公公,当初在教伟伦写中文时,想必早也默许这一切的发生,这是他的仁慈,而这仁慈之心,来自于导演的巧妙安排。

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书写结合起来,从女性电影的角度分析:

它道出了男权强盛的社会中,女性的无奈。

阿玲希望借生育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恐怕也是想淡化工作上的不快,最终这两种期待都没有达成。

《热带雨》刺破了女性的某种妥协和幻想,近乎无情地将她们唤醒,让她们重新审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环境运用作为点睛之笔

虽然在片名暗示下,观众或有整出戏淫雨霏霏的印象,但其实下雨和天晴的场景是交替出现的。

下雨的场景大都与生育之欲及其挫败有关:

阿玲自己打排卵针;

得悉人工受孕失败、听到许冠杰《是雨是泪》感触而哭;

还有她梦见婴孩,醒来却是公公病逝。

天晴的场景(除了结局),则表达着关系的疏离,例如丈夫驾车的场景;离婚在律师楼;阿玲决定不再送伟伦回家,后者吵闹而撞车的一场。

巧妙的是阿玲与伟伦相拥分手之时竟是晴天雨,意味着情感与人生路向的转折。

声音上的疏离则透过削减配乐及语言来表达。

导演没有用配乐来渲染气氛,仅保留了阿玲接受人工受孕一场,医生在手术室播放歌剧;以及结局时阿玲回到马来西亚老家,抬头看蓝天白云,才有一段小清新吉他声,伴随阳光普照的色调,揭开阿玲重新出发的一页。

语言上的疏离则紧扣着有关新加坡对英文、中文和各族方言之间的张力。陈哲艺表示,新加坡以英语为重,新一代人中文水平下降,只能从马来西亚聘请像阿玲这样的中文教师。她在戏里主要说华语,跟母亲说家乡话,但她的丈夫、学生和同事都是新加坡人,说着英中夹杂的本地语言。不少场景干脆隔着玻璃,让阿玲及观众听不到其他人所说的话,而字幕只显示外国语言。

即使移民多年、嫁给本地人、种族相同,阿玲在新加坡仍是个异乡人。她没有朋友,心声无人倾听——也许除了失语的公公。

为什么阿玲的欲望是透过疏离而呈现的呢?

这向度怎样突破了要么被压抑、要么便释放的二元限制?疏离感借着空间呈现,有助于表达欲望不限于人的内心,也在外部的社会文化。

儒家文化使生育成为女性的担子,对阿玲的欲望来说既是掣肘,也是缘由。

她对孩子的渴望,与精力旺盛的伟伦关联起来;青春期刚好是孩子与成人的过渡,父与子的特性在他身上重叠,所以利弊很多。

但阿玲这种疏离的欲望是被动的,被男性欲望及儒家文化主导着。

导演陈哲艺透过虚构的阿玲与伟伦两个人,来点出现今新加坡所面临到的问题,文化的流失、语言的震荡、教育的短视近利等问题。这场下不停的雨其实不只是阿玲与伟伦的内心世界,亦是陈哲艺眼里的新加坡。

如同被大雨困在车内的人们,动弹不得,转变没有让新加坡变得更好,反而是塞在车阵里,鸣着喇叭盼着能够移动似的。

结局颇引人深思

最后,盼子心切的阿玲梦见了婴儿,就躺在公公的床上,却因一场热带雨泼进未关窗的房里而惊醒,赶着到公公房里关窗、擦拭满地的雨水,才发现公公再也叫不醒,那仿佛是唯一维系夫妻关系的线,断了,于是婚也离了。

同样是一场热带雨,伟伦定义的分手要刻骨铭心,单纯的少年最后的请求仅是在雨中紧拥着生命中的初恋。

结局当然是因不伦恋浮上台面阿玲被校方要求停职,失婚又失业的阿玲搬离前夫住处前,将剩下的验孕棒拿来使用,导演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空镜头,看不到女主角的表情,少了画面辅助,演员必须单凭声音来诠释发现自己终于怀孕喜极而泣的各种复杂交错的情绪。

阿玲回乡,母亲的身份让她感到安慰,也是要肯定女性的母性。但她除了成为母亲,还有其他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吗?对此《热带雨》也是留白。难道女性的满足,只能围绕着他人(父亲、丈夫、儿子)的欲望打转?

送走了生命,又迎来新生命,一如阿玲回马来西亚看着母亲手洗床单的背影,天已从雨转为晴,但如愿以偿成为母亲是否意谓从此风和日丽我们不得而知……

陈哲艺安插的细节,处处充满隐喻。

比如公公观赏胡金铨的武侠片,不断式微的中华武术,仿佛老先生的晚年,日薄西山;

他远道而来拜访的弟弟与电视台的外地新闻,泄露出阿玲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乡愁;

独自往妇产科就诊与不断夜归的丈夫,诉说着婚姻关系摇摇欲坠;

被拿来补其他课程进度的中文课,象征中文不被重视,亦象征阿玲的职场不顺遂,可是“不学好中文,将来无法到中国做生意”一语,却又点出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其实电影的最后让阿玲回到家乡马来西亚,是有另一个目的存在的,导演陈哲艺虽然是新加坡人,但他却因长年旅居海外,所以新加坡对现在的他是有点陌生的,他把自己放进了阿玲还有伟伦的身体里,用他们的角度来看这陌生的地方,可能别的部分不比,光就比人与人之间,马来西亚就和新加坡有差距了。

它也仿佛想要表明,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出路是回归家庭——至少它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如此。

这个结尾削弱了整出影片在前期不断建构的现实呈现和批判力量,变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情。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一股奇怪的戏剧力量,它虽然能引发感染力,却很难推敲出顺理成章的逻辑关系。而身为观众,很难判断这是导演屈从了商业电影的公式,还是他没能思考出更有力量的解决方案。

这似乎变成了《热带雨》功亏一篑的地方

所有的尖锐和力度都被最后难以忽略的温情融化了。这是剧本上的弱点,也变成了人物和整部电影情感流变的弱点。我们是多么希望它能有一个更有胆识、更具张力的结尾。若真如此,或许它还能走得更远一些。

当然,按照人道主义来说,我是更赞赏导演的这个美好结局。

最后我想说,电影最画龙点睛的是片名「热带雨」,一阵一阵又湿又冷的雨直直落,简直就是阿玲处境的写照,受困雨中,阴郁难以舒展,直到片尾那一幕,迎来雨过天晴,迎来“新生”,导演再度展现他的仁慈,让观众看到一丝希望。

电影里其实也蕴藏着一个最为重要的字,那就是爷爷写在伟伦手心里的那个“帮”字。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要互相帮助,阿玲与伟伦两人不也算是一种帮到彼此的展现?

温暖与爱,而这也是急着向国际接轨的新加坡,急速流失掉亦最为缺少的东西。

这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对于华人在血统与亲情之间的思考,的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众多影评均把陈哲艺形容为李安的接班人。

本片节奏从容自若,导演极擅在恬静的生活日常中截取充满张力的片段与瞬间,致使影片即便气氛平淡却十分动人,丝毫没有拖沓之感。同时活用不同的象征手法,寓诗意于叙事之中,精妙绝伦。《热带雨》绝对是近年华语电影中稀缺的上乘佳作。

热切期望陈哲艺导演的下部作品不必再等待又一个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