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是这么长大的

|关注“新加坡眼”,输入“旅游”“雅思”获得更多信息|

众所周知,新加坡很小,但与曾经的它相比,已经长大不少了。

新加坡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多达24%的国土通过填海而成。

1965年刚独立时,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578平方公里,今日的滨海金融区、滨海湾、东海岸公园、樟宜机场、裕廊化工岛、大士南工业区….. 统统不存在的!

▲粉色部分是已经完成的造岛部分,红色的部分是未来造岛计划。图片来自NLB

而现在,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未来还要增加到766平方公里。这一两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一点一点填海造出来的。

只想喊一声:“精卫,收了你的神通吧!”

从很久以前,一直填到现在

新加坡填海造陆的历史,可是非常悠久,从开埠到现在就一直持续不断。

1819年殖民时期,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开埠新加坡(是的,明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将新加坡定为英国的通商港口开始,就计划填海造港口。

▲莱佛士塑像

1822年,他挖走了莱佛士地区一座小山,用砂石建成新的港口。之后,整个十九世纪都在不断填海造地……

就拿供奉海神妈祖的天福宫来说,它建于1840年,英殖民地政府1843年出版的新加坡市区地图显示,天福宫就在海边:

▲照片取自《南海明珠——天福宫》,新加坡福建会馆2010年出版

天福宫东南侧的马路现在叫Telok Ayer Road,马来文,意思是“海湾路“,当年这里就是海湾。也就是说,今天的金融区当年全是浮云,更别说滨海湾花园、金沙酒店等。

在1846年英国殖民地政府测量官JT Thomas的山水画中,也可以很清楚看到在海边的天福宫。

1865年,殖民地政府开始大面积填海工程,第一阶段于1878年开始,至1885年完成,前后7年,将华利山大部分铲平,泥土全用来填海,附近的史各士山(现称安祥山)、厄士金山也部分铲平。

1904年至1915年,当局又进行了第二次移山填海工程,将剩余的华利山及周围的小山丘全部铲平,还有部分珀玛山也被铲平。

新加坡原来还是有很多小山的,结果都被无情的填了海~(武吉知马山听了瑟瑟发抖……)

于是,到了现在,妈祖真的是想看一眼海都难啊!

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之后,买来了更多沙子,大大提高了填海造地的进度。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建筑,都是在填海的土地上建造的。看看你都去过哪里~

比如,新加坡的地标建筑——金沙酒店和金沙购物中心:

高楼大厦林立,银行、跨国大公司林立的CBD:

超壮观的滨海湾花园:

大家平时都爱逛的白沙浮商业城(Bugis Junction)中的“白沙浮”,就是福建人和潮州人对Bugis的叫法,传说是因为这里曾经在海边退潮时,常有白沙滩出现。但现在海和沙滩早已不知所踪,Bugis也被叫做武吉士了~

不光是中心地带和商业区,蝉联最佳机场30年的樟宜机场,靠的是1981年新加坡填出近200万平方米的土地,才能建造。

裕廊化工岛上,大量工厂的所用地也都是一点点填出来了~

新加坡填海工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滩涂围填、海滨围填离岛围填。填海的理念经历了由“简单粗暴”到“环保节约”的转变。

滩涂围填:

在填海初期,由于技术有限,基本在原有滩涂沼泽地的自然基底上,进行围海造地,代表区域如驳船码头、唐人街。

海滨围填:

随着技术的提升,新加坡开始在主岛外围进行海滨围填,基于原有主岛海岸线向外平推获得建设用地,如东海岸、樟宜机场和大士等。

离岛围填

平推式填海会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新加坡开始实行离岛式围填,如裕廊岛和实马高岛。

▲图片来自:《新加坡填海造地区域的空间演变与规模变化趋势》

看上图不难发现,新加坡填海的顺序是中心地带,然后东西海岸线,接着是周边岛屿。而且,填海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南部,主要是因为北部的海峡较为狭窄,东西向又容易和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引起领土争端。

2003年,马来西亚就曾将新加坡控告到国际海洋法法庭,称新加坡“填海造陆,侵犯别国土地”。不过最后两国进行和解谈判,共同监督填海工程。

▲黑线为新马边界线,最有争议的部分就是新加坡填海扩大的德光岛

从开始填海到现在,新加坡整整扩大了四分之一!

最近,大士港和德光岛更是准备造出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据新加坡政府的规划,2030年,也许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会猛涨到766平方公里,将一下子扩大6.25%!

据说,丹戎巴葛码头附近将来也要继续填海:

▲摄于丹戎巴葛中心

看来,在未来的几年,新加坡的土地面积还会一直涨涨涨。然而,填海一平方公里,就需要7000万吨的砂石。那么问题来了,新加坡上哪搞这么多填海的沙子呢?请听下回分解……

相关阅读:

— END —

欢迎关注新加坡眼®

新加坡最大的自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