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小学“一考定终身”,你还觉得中国高考残酷吗?

点击蓝字关注,开启终身学习之旅。

文 | 米粒妈

文章来源 | 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编辑 | 贝贝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上海、香港、芬兰三地学生对比,教育的差异让人目瞪口呆!》的文章,不少妈妈让我说说新加坡教育。

关注新加坡教育的都知道,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一直都受到全世界的肯定。

新加坡的教育有多牛?

哈佛大学在中国录取率不足0.5%,但在新加坡的录取率却高达14%;就连三年一次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的前三名,也是常年被新加坡霸占着。

有目共睹的好成绩,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走上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的“先进”理念,让很多国家都望尘莫及、连连称赞。

但被捧上天的新加坡教育真的是完美无缺、毫无瑕疵吗?

新加坡教育的“前世今生”

讲新加坡教育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新加坡这个狭小的岛国。

新加坡,人口500万,面积只有北京的1/23(什么概念?也就是北京朝阳区加半个丰台区那么大),面积小,人口少,自然资源匮乏,却是全球经济强国。

很多人说,新加坡成功的秘诀在于它的教育制度,这话确实不假。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说新加坡的“前世今生”。新加坡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将新加坡建成了国际贸易港口,后来,新加坡脱离英国统治,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两年后,为避免发生冲突,新加坡被分离出联邦,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新加坡,迫切需要国家的自立自强。

对于先天条件并不好的新加坡,靠什么来实现独立自强呢?

新加坡政府很快就意识到,劳动力是新加坡的唯一资源,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唯一途径。

就像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的那样:

“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不过是聚在一个小地方的一群人而已,我们需要使其他国家的公司相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是不错的合作伙伴。”

可以说,新加坡重视教育,是新加坡政府破釜沉舟一举的发展战略和希望。

谈“考”色变,在新加坡更低龄化

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和客观现实下,似乎注定了新加坡教育要走一条非同寻常的路。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我们都觉得孩子应该接受相等的教育,但是新加坡不这么认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主张从小根据学生能力,实施分流教育,强调精英主义和竞争。

和中国不一样,新加坡教育体系非常复杂,看似选择很多,实际上,是包裹着因材施教的温情外衣,残酷地把学生进行一轮轮的分流和筛选,留下最最优秀的重点培养。

换一句话来说,我们谈“考”色变、决定命运的高考,他们在小学六年级就经历了。

看看下面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分流制度,你还会骂国内孩子学习压力大、骂中国考试等教育制度不合理吗?

新加坡教育分流图

“一考定终身”的小六会考

在我们不以为常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新加坡小学阶段便已经要面对两个重要考试,小小的年纪就要面对沉重压力:

第一次分流考试在小学三年级,这是一个新加坡官方称之为“高才教育计划”(GEP)的筛选考试,所有学生都参加,但仅有1%的学生能被这个计划选中,直接进入GEP班接受专门的教育,由教育部精心挑选的培训老师负责教导,让这1%的尖子生得到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把未被选中的99%的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

第二次分流是小六会考,不夸张地说就如同我们的“高考”,小六会考根据成绩入读三种不同的课程班:快捷班、直通车、高才班。

如果说GEP只是决定了少数人的命运,那小六会考则是对所有小学毕业生的彻底分流,决定了学生的毕业去向和能够就读的中学,以及他们今后能接受的教育,而教育将决定他们未来的职业方向和他们的未来阶层。

因此,小六会考一度被外界认为是“一试定终身”的考试。

我姐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在新加坡结婚生子。可是前两年,忽然拖家带口地回国了。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的做法,毕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新加坡都是一个不错的居住地啊,干净的空气、健康的食物、良好的教育,孩子也会有更高的起点……多少父母踮着脚尖想把孩子送到新加坡留学,却苦于无路啊!

话说,我一开始也是有些不解。一次我姐掏心窝的跟我讲了她在新加坡的境遇,我才真正理解了她回国的初衷。

“大家都觉得新加坡如何好,实际上华人特别容易被歧视,尤其是不会讲客家话

,职业上也很容易遇到玻璃天花板。

还有残酷的分流制度,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很多孩子才几岁就被‘判刑’为下等孩子,你说孩子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还能自信吗?”

为人父母都想给孩子某一条好出路、好未来,但是谁的选择不是权衡利弊、斟酌再三的决定啊!

看过一部讲新加坡教育的纪录片《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

纪录片中新加坡一位妈妈和新加坡小学生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就充分暴露了分流制度的残酷:

“班里其他孩子学习成绩都那么好,他们都会通过,那我儿子呢?他要去哪里上中学呢?”

“我最担心的是,被分到普通类学术班,或者普通类工艺班。”

新加坡教育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分流,将精英筛选出来,实现精英治国。

说白了,就是那些一路成绩好的孩子,就能顺理成章地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就当政治家、医生、银行家、教授、公务员、工程师,平步青云。而那些被不断分流下来的“差生”注定将成为社会的底层,终生难以翻身。

可能有人会说,其实中国很多学校也分快慢班,可是别忘了,在中国不管怎么样,中小学阶段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权力是基本平等的。

而新加坡分流教育制度背后,小学六年级分流考试,按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成绩最好的进入“六年制直通车课程”,将来直接考大学;往下依次是特别源流、快捷源流、普通(学术)源流和普通(技术)源流,将来分别进入相应层次的院校或者直接就业,使得不同源流孩子间的鸿沟日益严重。

纪录片《不分阶级》就揭示了新加坡不同源流学生间的隔阂。

纪录片中主持人问:“你们平时都跟不同流派的学生交流多吗?”

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基本上不跟快班的人玩,因为他们看不起我们。”

“在我们学校,尖子班的学生们觉得他们自己都是天之骄子,所以他们基本上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让人感叹,阶层分化与阶级固化,从上学时开始。

新加坡的学生更“忙”更“苦”

在新加坡,没有“孩子,你慢慢来”,没有“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有这一个阶段的成绩决定了接下来的“参赛资格”。

在这样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新加坡诞生了很著名的“Kiasu文化”(怕输文化),说的是新加坡人根深蒂固的“怕输”意识。

因为没有任何一位父母,能轻易接受自己的孩子分流到普通班,正如纪录片中这位妈妈说的那样:

“他的成绩不太好,进了普通班,没有进重点班,这对大多数新加坡的家长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家长不敢看朋友的眼睛,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进了普通班,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笨。”

在“Kiasu文化”的氛围下,即便是新加坡学校很早放学(大都是下午一至两点放学),家长也是毫不松懈地仔细规划孩子的各种补习班和辅导班。

新加坡的孩子到底有多“忙”、多“苦”?

在《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这个纪录片中,有爸爸吐槽说:

“假期根本称不上假期了,暑假的时候,他们至少要提前3个星期返校,一个月的假期,他们还要学习3个星期。”

妈妈更是形容自己的孩子就好像是做了一份全职工作:

“这就好像是一份全职工作,她早上跟爸爸同时出门,晚上又跟爸爸同时回家,我到晚饭时间才能看到她,吃过晚饭后,她又要做学校的家庭作业,还要做补习班的作业。”

相较之下,中国教育更为公平

总能听到有人说“中国孩子太苦了”“中国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殊不知,中国现有的高考制度,真的已经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

在新加坡,小学会考提前分流;

在韩国,高考比我们还要疯;

在日本,考生依然拼命挤名牌大学独木桥;

在美国,看似轻松,实则不然;

千万别在别人努力精英教育的时候,你还在“快乐教育”。

新加坡方面的数据显示,有一半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考取了小六会考中三分之二的高分,从而进入更好的学校,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闻名于全世界的新加坡教育,神秘面纱的背后,也有着无比残酷的竞争。这世上哪里有什么真正的静待花开?只要身处社会就会有竞争,只要有竞争就会有淘汰。

总能听到很多人说,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但其实,我更想说,社会更像是一个大筛子,把细小的、微不足道的小沙粒统统筛出去、淘汰出去。就像我们无数人从上学、升学、考大学、毕业找工作、步入社会、成家立业一样,每一步都是一次分流。

你不面对现实,不努力,不争取最大化的主动权,那就会被无情地分流到中下层。

说到底,人这一辈子,是主动选择和被动分流的过程,万幸,相对于新加坡的分流教育体制,至少我们还有一视同仁的“高考”,让我们的孩子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赢得人生的入场券。

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2-6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3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

长按二维码关注,开启终身学习之旅

回复 大礼包还可免费领取价值千元资源包

— 猜你爱看 —

近期热文|牛娃养成|纪录片

STEM资源|英文书单|学习方法

点这儿,逛原版书!

点好看的人会越来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