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凭什么成为全球抗疫典范?这是一份无人能抄袭的作业

疫情最初爆发的时候,新加坡“佛系抗疫”成为焦点。

转眼间,一个月已经过去,新加坡抗疫成功了吗?

答案是,不仅成功了,还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中国境外的抗疫“典范”。

截至3月5日,新加坡确诊新冠肺炎117例,治愈出院81例,治愈率高达68%。

2月1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日内瓦赞扬新加坡,称其为榜样。他说:“新加坡不遗余力检测每一起类似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病例。我们希望看到考虑周详,以循证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采取的策略是正确的,新加坡的也是。”

2月13日,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干脆把新加坡检测新冠肺炎的方法称为“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鼓励各国研究人员以新加坡作为基准。该研究表示,如果每个国家都具有新加坡的检测能力,最终发现的确诊病例数,是目前的2.8倍。意思是,可以让漏诊减到最少。

该研究发布一周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然暴增。3月,仍有不少国家要么不检测,要么被检测能力不足或受试剂盒准确率低困扰,而新加坡默默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头。

新加坡就好像学生时代那种低调的学霸,周围人都看不懂他的做法,为他着急的有,不理解批评的也有,但最后他却得到了最多的鲜花和掌声。

事实证明,新加坡的作业是一份“动态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典范,它和中国大灾之下的举国体制优势,同样是别人抄不来的作业。不过,新加坡的效率显然更高。

新加坡的做法说起来很普通,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检测能力,减少未知的恐慌。

第二,隔离期间,执法不打一丝折扣。

第三,不惜代价,尽一切努力维持医疗资源的平稳运行。

第四,以循证为基础,追踪每一起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并且做到信息透明。

一定会有人说,新加坡人口是武汉的一半,面积甚至只有十分之一,地处热带,当然容易控制住疫情。这当然是事实,但仔细研究新加坡的做法,就会发现这是一套以技术为依托,精细到极致的社会管理模式。

它体现的是新加坡的日常,这才是最难的。难怪当年邓小平要把新加坡作为中国学习的样本。

中国做得当然也很出色,但初期出现了大面积的医疗资源挤兑,不排除大量的交叉感染;欧洲多地无法追踪到初始病例;美国很多城市还没开始真正的检测,甚至在中国的自媒体上还出现了美国停止发布新增病例数的谣言……

因此,循证追踪、医疗资源、检测能力和法律规范,这些说起来本该是每一个国家本可以努力的方向。等到下一次未知的疾病到来,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手足无措,或者只会“一刀切”。

疫情防控,首先必须解决检测。

目前全球普遍使用核酸PCR检测来确定新冠病毒携带者。但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只有病毒发作,才会给出阳性结果,对很多无症状携带者准确率不高,更加无法检测曾经感染但已经自愈的人。

新加坡研究开发了全球首个新冠病毒血清检测法——因为只要曾经感染,病毒抗体会在血液中保留一段时间,并成功追踪了一起社区感染,在此前一直无法形成闭环的病例之间建立起联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病毒学家安德森说:“这是全世界第一次在病毒溯源的背景下,使用血清来追踪接触者” 。

一个反例就是意大利了。意大利在一个周末就暴增几百确诊病例,并在欧洲四面开花,甚至传播到南美。如果意大利能够使用血清检测方法追踪到超级传播者,甚至是“零号病人”,对接下来的全球抗疫都具有关键意义。

新加坡执法,在外人眼中严厉到有点不近人情。

目前,新加坡公共卫生预警系统仍然是“橙色”级别,并非最高级别。“橙色”代表疫情严重且容易传播,但仍然可控。居民如果生病,应该居家休养,向社区医生寻求医疗建议。

新加坡2月18日开始实施居家隔离令(Stay-Home Notice),对象是在新加坡工作或读书的外国人,在过去14天内曾访问中国内地,必须强制在家隔离14天,违者将受到惩罚。

但就是有人违反,而且偏偏是一名中国籍男子。

在他居家隔离期间,移民局官员上门检查时发现他离开家,甚至想要坐飞机离开新加坡。根据新加坡《传染病法》,该男子被剥夺新加坡的永久居留权,且有可能面临10000新元(约5万人民币)的罚款,以及6个月监禁。

该名男子并没有刻意隐瞒自己的行踪,也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他感染了其他人,很多中国人都会觉得可以理解,但在新加坡,对不起。

新加坡的永居并不容易拿,要么是大企业家,要么是经过新加坡市场检验的高技术人才,要么是天赋异禀的创业投资者。身价、行业、营业额、居留时限……都有不低的门槛。

现在,就因为出了个门,很多年的准备就变成了一场空。

新加坡法律有人性化的一面,没症状不需要强制隔离,但狠起来,也是六亲不认,当然也不认你的钱和身份。

还记得当年,即使有美国总统求情,也必须接受鞭刑的两名美国青年吗?

医疗资源的极其高效的利用。

新加坡疫情防控,是以让中国人瞠目结舌的方式开始的——

新加坡总理亲自拍视频,跟民众苦口婆心地强调新冠病毒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多洗手才是最应该做的卫生习惯,也不要哄抢物资……

李显龙的引导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议。

但新加坡政府显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因为这些公共卫生方案,都是按照最高等级的世卫组织所推荐的做法来制定的。

以争议最严重的戴口罩为例,世卫组织至今也没有推荐人人戴口罩。这是因为:

生病的人一定要戴口罩。这样才能减少病毒在空气的传播概率,也是健康人可以不戴口罩的基础。

比起戴口罩,多洗手才是你最应该做的。如果你没有养成时常清洁的习惯,那么当你接触到口罩的时候,一样会把病毒带到口罩上。

中国占了全世界一半的口罩产能,但这次疫情又偏偏爆发在中国。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境外也人人戴口罩,这个需求量是不可能被满足的。

尤其像新加坡这种几乎没有口罩产能的国家,如果政府呼吁戴口罩,既会造成资源的极端紧缺,又会引发民众在街头排队戴口罩,造成交叉感染,最后反而让最需要口罩和防护设备的医护人员,没有了口罩。前线要是倒下了,还怎么救治病人?

实际上,这些在日韩都发生了。

但总有人担心,需要口罩,那怎么办呢?新加坡政府在1月底就免费向每户家庭发放4只口罩,然后2月初就上线了预约口罩的政府官网,并在官网解答大家对于口罩问题的疑惑。

新加坡政府并非强令民众不要戴口罩,而是教给人怎么戴:

如果你咳嗽和打喷嚏,带普通医用口罩;

N95口罩留给医护人员,普通人不要戴;

健康人不需要带口罩;

保持个人卫生和常洗手,这些都优于戴口罩。

政府的努力,显然是为了保证一线医疗人员有充足的防护物资。因为当年的SARS,新加坡也是中国境外最严重的地区,而且一样集中在医院内部感染。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疫情,新加坡也是中国以外,最早从“SARS化”去认识新冠疫情的国家。

维持医疗资源的正常运转,还包括精妙的分诊制。

在新加坡,医疗体系是从低到高逐步上升的,不同级别的医生或者医疗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从2020年2月17日起,新加坡卫生部激活了超过800间发热门诊诊所,专门为患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患者提供治疗,并且统一价格为10新元,老人则是5新元。而同期的武汉,仅有61间医院设有发热门诊,武汉庞大的社区诊所没能起到应有作用。

如果一名新加坡人在当下出现发烧和咳嗽等症状,去到发热门诊就可以进行分流,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的,直接转诊到综合医院,如果只是普通流感,直接开药就是了。

严格的分诊制,既提高了就诊的效率,也扩大了病人获取医疗资源的概率,还在第一步就减轻了大型综合医院的负担。

而因为有家庭医生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居民面对身体不适的恐慌感。要不然跑去三甲医院挤一挤,就交叉感染了。

最后一点,追踪每一个病例,并及时发布。

这是每一个政府在疫情当前最应该做到的事情,也是世卫组织最赞赏新加坡的地方。当然,这一点中国的广东、浙江等地借用大数据也做得相当不错。

1月23日,新加坡确诊首起新冠肺炎病例,是一名66岁的武汉游客。

1月27日,新加坡卫生部宣布实施强制休假计划(Leave of Absence),强制要求雇主对从中国来的员工实施14天强制休假,由政府给予企业补贴。

随后确诊数开始逐日上升,直到2月4日出现首起本地病例。这个本地患者是中国保健产品商店永泰行的员工。而这间商店的员工及其家人都被一个中国旅行团中的病人感染。因此,这里成为了新加坡第一个爆发新冠疫情的本地集群。

这些信息,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挖掘和整理,因为在新加坡政府的官网上,可以轻松地查到已经确诊病例的基本身份信息,和他们确诊之前的行踪。

当地媒体例如海峡时报,也可以利用公开的资料,制作出一些可视化的图表或者应用,把这些重要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

(海峡时报根据公开的信息制作的传播地图)

正因为完全公开的信息,当新加坡君悦酒店因为一场1月份的会议而成为第二个爆发点时,英国政府马上就能确认,一起本地病例来源于此,因为该病人坦白了自己家人参加过这场会议。

正因为新加坡目前对病例流行病学史的密切追踪,政府和民众都清楚,主要病例来源是哪儿,隔离之前的活动路线,哪里是集中爆发点……

也就是说,只要像新加坡这样,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掌握了新冠病毒的集中爆发点,就能明显地降低感染概率。

相比病毒,未知的恐慌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冲突,而尽全力的追踪和及时、全面的信息披露,就是解决恐慌情绪的最好办法。

回望这一个多月,新加坡的确因为地理上的特殊性,在跟病毒的抗争中取得了先天优势。但同时防疫过程中的及时、透明、系统化,也给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正疯狂扩散的地区非常大的启发。

新加坡的防疫过程,体现了典型的系统化思维。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根据政府公布的信号自行判断和调整,最终达成整个系统的常规流转。井然有序,避免了无谓的恐慌。

新加坡防疫,既有中国人熟悉的狠劲,也有十足的精细。中国因为发展程度不到学不来,西方发达国家也学不来。

更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显然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它的一套做法,正是来源对17年前SARS疫情的复盘。

2003年,新加坡是海外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第一例确诊患者就是“超级传播者”,将疾病传染给了20多个人。新加坡在抗击“非典”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可是,当年的新加坡政府反应又快又狠,被中国媒体称为“铁腕治SARS”。新加坡卫生部出台了六条“防线”,包括将疫情控制在一间医院内、专车接送病人、家庭隔离和边境控制等。

最终,新加坡不仅控制住了疫情,还因此建立了今年抗疫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疾病爆发应对系统”。

疫情将倒逼改革,但前提是有了切实的复盘,能够真正发现问题,听取批评意见,判断措施是过头了还是做得不够。

因此,对疫情的复盘,不应该漏掉新加坡的珍贵经验:提高政府的效率,重视个体的价值,把专业的事情交回给专业的人来做,别再迷恋用“一刀切”冻结社会的神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