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重庆:开放的比较与启示

新加坡与重庆:开放的比较与启示

摄影丨新浪微博@三慢子

近期的重庆无疑像是开放方面的“过年”,从八月份的智博会开始,到十月份的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和重庆的“开放大会”、十一月份的中新金融峰会和英才大会,在重庆举办的大型会务、会议越来越有“国际范”。就拿这个月召开的中新金融峰会来说,最亮眼的无疑是“开放”方面的话题,本次峰会的主题就是“金融互联互通·服务‘一带一路’——金融开放创新助推陆海新通道”,还举办了“跨境投融资助力‘一带一路’”“物流金融赋能陆海新通道”等分论坛和“金融支持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对接会,力图助开放、见成效。

可以说,重庆的开放之路上,新加坡是最重要的伙伴和“教练”。那么,在新加坡与重庆携手共拓陆海新通道、寻找亚欧大陆的市场机遇的时代里,做好新加坡与重庆之间的开放要素比较,借鉴新加坡,同时发挥好重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是重庆进一步促进开放能级提升、开放质量提高,进一步在西部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必经路径。

一、开放背景的比较

新加坡是中华、东南亚、阿拉伯、南亚、欧美五大文明的交汇点,人口中华族(华裔)占比在74 %以上,其余的族群为马来族、印度族、欧亚裔。这个多元化的城市,正与200年前开始的自由贸易港的历史相得益彰,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政治社会稳定、商业网络广泛、融资渠道多样、法律体系健全以及政府廉洁高效等要素对新加坡的开放支撑有力。近年来,新加坡发展中的老龄化短板、发展空间不足短板等日益明显,一方面积极引进外来人口,以增加发展潜能,改善人口结构。一方面大力开展“海外新加坡”建设,在东盟诸国以及中国大陆的投资在新加坡总的海外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

重庆是巴蜀文明与关陇文明、中原文明、荆楚文明、苗文明等的交汇地,近代以来也是中国内陆开放的前沿之地,湖广填四川以来,特别是1890年重庆开埠以来,与新加坡一样,重庆成为一个移民城市,在世界上的名声越来越响,重庆图书馆里就藏有联合国成立初期的一些文件,这反映了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成立时重庆这座城市的贡献。但目前,重庆在开放方面、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贸和消费中心建设,以及带动和辐射区域发展等方面,重庆还需要向新加坡加强学习。

那么,相比之下,重庆目前最大的短板无疑是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和人才相对不足,亟需进一步加大吸进外来人口特别是招才引智的力度。据《重庆养老服务发展蓝皮书》显示,2018年重庆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了719.55万,占总人口的21.1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56.24万,占比为15.17%,由此可见,重庆即将进入超老化社会。据预测,到2035 年重庆老龄人口将达到871万,2050年将接近1000万。各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有个普遍规律,就是与年轻型的人口结构密切相关,无论是发展加工贸易的阶段所需要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还是服务贸易发展、服务业开放,还是智能化大数据等决定重庆未来的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大批素质上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中青年人口。重庆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好“近悦远来”,让重庆本地的年轻人能在重庆“待得住”,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地英才来重庆发展。

新加坡与重庆:开放的比较与启示

新加坡

新加坡在面对老龄化率不断提高和本地人才不足的现实,为了改善人口结构和增加城市发展潜力,积极引进外来人才。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6年,在新加坡近561万人口中,竟有40%来自国外。新加坡拥有的400多家跨国公司里有10万多名外籍高、精、尖人才,平均年收入达到19万新币(近100万人民币),3万多名信息与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中30%来自国外,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授和讲师为外国人。

重庆目前在人口、人才方面的多样化国际化程度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准,此次英才大会虽然引进了一些“海归”和外籍人士,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重庆尚未出现像武汉的东湖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那样的高度国际化区域(东湖高新区集聚了4名诺奖得主、61名中外院士、399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82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699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6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高层次人才中70%拥有海外背景、80%从一线城市和海外回流。苏州工业园区下辖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集聚了29所国内外知名高校,被称作“世界名校区”。)重庆在两江新区的两江协同创新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及重庆高新区等的建设中,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扎扎实实为国际化、科技型产业发展引好人才,留足空间,做好实事。

二、开放路径的比较

1819年开埠的新加坡,1942年开埠的香港、1843年开埠的上海、1890年开埠的重庆,这一时间线反映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殖民势力在东南亚、东亚扩张的历史,同时客观上也是这些城市被纳入世界体系、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的时间线。而最近数十年来,新加坡、香港、上海、重庆等城市的发展走了一条借助东亚、东南亚崛起的“天时”,港口和区位、通道的“地利”,积极拓展经济腹地和城市发展“朋友圈”的“人和”的道路。现在回头看,香港回归后的教育和思想、媒体领域的“去殖民地化”不彻底,已经导致了香港社会今天的不稳定,影响了香港国际自贸港的地位。而新加坡则因为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欧美的意识形态外有自己思维和主见,看好中国大陆,看好重庆等城市的发展,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正日益得到升级。

新加坡与重庆:开放的比较与启示

新加坡港口 来源:白鲸出海

新加坡是从自由贸易港起家,依托港口发展了裕廊工业园区,同时也依托港口和交通要道的地位发展了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是典型的以交通和区位为核心的外贸驱动型经济。而重庆在开埠后的航运、贸易、金融等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抗战时期、三线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起步时期、直辖时期四次获得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支持,在今天也是重要的承接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可以说,重庆在深处内陆的劣势下,一直以来在不断地提升工业实力、增强枢纽和口岸、通道功能,目前正在积极补齐服务业发展的短板。

开放首先要有开放的环境,在这方面,李光耀先生推动新加坡在1976年以后,全民使用中国大陆简体字,与此同时不再使用台湾标音,转而使用大陆的新式汉语拼音。1979年李光耀推行“多讲华语,少讲方言”,在新加坡推广普通话,逐渐取代客家方言,这是新加坡对中国大陆的长期持续看好。可以说今天新加坡能够深度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重庆携手推进内陆开放,这是数十年前就种下的因果,新加坡在推广普通话、简体字、汉语拼音方面,为与中国大陆合作减少了巨大的沟通成本,也增加了彼此的理解沟通。

今年以来重庆印发了《全市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工作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展示重庆开放包容的良好形象,打造“近悦远来”的美好城市。当然,普通话的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就实用性来说,目前有个很大的助力,就是我市的市领导中有不少是外来干部,彼此沟通上自然而然地是尽量按普通话来发音,以方便大家理解,市领导既然说普通话,各个市级部门的领导在开会和汇报时候也肯定尽量说普通话,这样慢慢地就会在公职人员中形成一种讲普通话的风气,以带动整个社会。我市在文旅融合、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服务业开放、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普通话的推广力度很有必要。

新加坡与重庆:开放的比较与启示

新加坡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推广中国大陆的普通话

三、开放互联的比较

世界银行今年对中国的营商环境测评中,中国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相比去年提升15位。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得分为78.2分,在去年大幅提升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提升4.6分,排名28位,排在日本东京之前。据悉,世界银行对中国大陆的营商环境测评中,在取样城市的选择上将不再限于北京、上海等强一线城市,中国内地的重庆、武汉、成都等城市也可能被纳入测评范围,如果是这样,重庆等城市的营商环境将被纳入全球的横向比较中,这是压力,也是动力,重庆只有积极发挥“三个作用”,实施好开放通道拓展、开放平台提升、开放口岸完善、开放主体培育、开放环境优化等“五大行动”,做好中国西部的开放和投资的增长极,在中国西部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新加坡与重庆:开放的比较与启示

成渝城市群区位图

在开放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无疑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中国国内的粤港澳、长三角的城市群近年来一直在打造开放的集群优势,媒体称粤港澳的发展在交通和政策等方面越来越同城化,珠三角正发展成“一座城”,而长三角正进一步将安徽整个省纳入其中,长三角的发展正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而发展成经济意义上的“一个省”。那么与之相比重庆所在的成渝城市群无疑是落后了,目前既没有打破川渝两地的行政区划限制而让成渝经济融为一体,成渝城市群内部整合也不够好更没向外拓展城市群的动力,近年来成都和重庆在交通和通道建设上也没有实现“相向而行”,成渝城市群自身存在不必要的内耗,也限制了向区域外输送发展动能。

与之相比,新加坡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着力推进东盟的整合工作,促进东盟各国在分工协同、步调一致,构建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不断深化力度,近年来在推动涉及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6国的《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属于世界最大自贸区)尽早签署、与重庆携手打造沟通中国西部与东盟的“陆海新通道”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可以说新加坡走的是一条推动区域一体化而使自己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路。

重庆作为陆海新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中新(重庆)项目的运营中心,其在发挥协调力、互联力方面还有不少要向新加坡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最近重庆商社化工这样的中国规模领先的橡胶贸易企业(盘子约占中国天然橡胶年消费量的20%)出了一些事,导致其遍布全国的供应链上下游的橡胶贸易商、轮胎生产企业、橡胶物流企业等,从全国各地赶往重庆与重庆商社化工进行沟通谈判。

这反映了重庆作为一座全国、全球性的供应链节点城市,对于供应链“控链”企业的监督管理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因为供应链核心企业起到整合行业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作用,一旦其在经营和信用上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容易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那么新加坡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城市、供应链金融领先城市,其在加强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监管、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加强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有不少成熟的经验,重庆可通过中新(重庆)项目,中新金融峰会等机制来学习和引入。这样可以更好地助力陆海新通道等国际大通道和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合作链的拓展。

本文有重庆马路社(cqmalushe)原创,欢迎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