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探索丨老龄化率全国第六,重庆如何破解养老难题?

人生经历着这样一个循环: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奔忙打拼,再到身形佝偻,步履艰难,最终归于尘土。每个人都会老去,如何给予每个逐渐老去的生命足够的尊重?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道命题。

重庆现有老年人口719.55万、占总人口21.13%,老龄化率居于全国第六、西部第一。为给老年人群提供高品质生活,重庆市民政局明确“政府主导建平台、企业支撑优运营、聚焦需求保供给”的基本思路,制发政策性文件18个,推动养老服务由侧重养老事业向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共同发展转变,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和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纳入全市15件民生实事,促进全市养老服务工作进入新阶段。目前,全市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221个,养老机构1403所,养老床位21.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8张。

着力优化体系结构

补齐养老服务覆盖短板

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近两年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400个,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1221个。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规划布局普惠型社区嵌入式养老院157处,新增嵌入式养老机构90家,达到286家,占社会办养老机构总数66%。在九龙坡、渝中、沙坪坝等区县开展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探索推行“中心带站”“中央厨房+配餐”“居家服务包”等运营新模式,支持培育服务队伍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全市年均服务489万人次,服务满意度达到92%。

着力撬动多方投入

补齐养老服务供给短板

全市财政和福彩公益金投入3.7亿元,提档升级乡镇敬老院187所,新(改)建区县福利机构10家,新(改)建养老床位1.2万张。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颁布《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规章形式,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122家,达到433家;新增床位1.1万张,社会办养老机构总床位达到6万张。整合闲置社会资源,将企业废弃厂房、闲置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闲置用房、机构改革后腾出的办公用房等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目前95%以上的养老服务设施由闲置房产改建而成。创新发展医疗康复服务、智能化产品、康养小镇等养老服务新业态,提供精准化服务供给,正着力打造6个康养小镇,引进2家国内知名老年智能用品企业入驻巴南国际生物城。

着力规范监督管理

补齐养老服务质量短板

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行动,全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达标率92.8%,开展医疗服务占比96%。促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制定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评定和运营质量专项双评价体系,完善社区养老建设和服务标准。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为665家养老机构购买综合责任保险。健全养老服务安全监管体系,推行机构安全“日排查、月抽查、季通报”制度。吸引国际化、品质化养老企业落户重庆,新加坡宜康、优护集团在渝建设3家社区养老机构,泰康渝园养老项目已落户两江新区,远洋、华润、光大集团等并购企业进驻重庆投资建设7家养老机构。

着力完善扶持保障

补齐养老服务政策短板

修订《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参观旅游景区从70岁下调至65岁,给予独生子女15天护理假。建立老年人高龄津贴、高龄困难失能老年人养老护理补贴制度,每年为6万余名高龄困难失能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1.5亿元。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在巴南区、大渡口等区县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完善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制度,对利用自有产权、租赁产权建设的养老机构分别给予每张床位1万元、5000元建设补助。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奖补政策,对每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分别给予200万元、20万元补助。建立运营补助政策,对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500—4800元/年运营补助,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给予10—20万元/年运营补贴。持续加大税费减免优惠力度,减征7%增值税,免征非营利性机构房产税,探索制定养老服务基准地价,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来源丨重庆市民政局

供稿丨社会福利处、宣传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