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以为我融入新加坡了,其实我特么还是个外人”

在朋友圈看到了这样一席话:

几句话,翻起了多少人的回忆

在小岛漂流不容易

有些话我们藏在心底

不说,只是不愿意表露出来而已

“来坡十年

家人团聚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正如痴如醉的敲打着键盘

投入在日常的工作中

突然老公给我发来微信

当时我整个人都僵住了

“妈妈的长期准证又拒签了”

已经不知道几次

其实我应该已经很麻木了

但是就是心里还会咯噔一下

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病急乱投医

马上打开Google网页搜索

“为什么LTVP会被拒签”

其实能搜出来什么啊?

但议员见了,基层领导求情了

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谷歌到的数据更加扎心

每年有近2万人申请,88%可以成功

我扪心自问为什么是那12%?

感觉心态已经崩了

我公公已经去世了

是的,我们家迎来了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养老危机

婆婆只有我老公这么一个儿子

他常奇怪当初怎么有勇气离开

父母在不远行啊……

可是我们这么一走,就是十年

这十年当中和家人

可能见了都不到十面吧

生存链将我们死死绑在了海外

努力工作,升值加薪,靠年头靠经历

拿到PR,安家生娃,父母团聚

到父母团聚之前的环节

充满了多少的艰辛和无奈

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

我记得那时候和我老公

每天晚上躺在出租房的双人床

盘算著那点微不足道的积蓄

是怎么算都不够花的

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

在主卧的双人床上仍然每晚算账

房贷,娃的幼儿园费和一切开销

再加上赡养两家老人的钱

还是怎么算都不够

这个睡前算账的习惯

我和我老公怕是要延用一生了

其实我发现身边

很多人都跟我们一样独立

很少有人指望着父母帮助

在新加坡打拼全凭自己

最后也都练就了金刚不坏之心

于是我告诉自己没关系

不行就再申请呗

PR还是申请了3次才过的呢

而且孩子和我婆婆感情可好了

兴许这会听说拒签了正抹眼泪呢

我想到这些赶快加紧脚步

赶快回家商量对策安抚老人吧

哪有时间在这里矫情?

走进门的那一刻

看到了婆婆做的一桌好饭好菜

儿子正在大口吃着包子

他从小最爱吃的就是奶奶的包子

皮薄馅大少放盐

我不只一次偷偷的看到了

奶奶给孙子的包子里多塞肉

然后打褶的时候做个记号

这些有记号的包子在出锅之后

肯定要全部都归我儿子

奶奶用满是慈爱的眼神

注视著大口吃饭的孩童

隔代祖孙最温情的画面

也就是不过如此了吧

然而今天,这画面怎么有点刺眼

今天,金刚不坏之心怎么震颤了?

今天婆婆做的菜全是我们爱吃的

我老公最爱的酱猪蹄

我最爱的麻辣烫

我儿子最爱的肉包子

这些菜在新加坡也能吃到

但是家里人煮的不一样

从乌节路到牛车水

从市政府到港湾终点站

处处都有中国菜馆

但是满载爱意带着记号的包子

你告诉我,去哪里找?

这是婆婆给我们做的

最丰盛的一顿晚饭了

今天我们一家人落座而食

久久,没有人说话

吃完了饭老人家开始忙活

这样意料之中却又突如其来的离别

打乱了我们原本的计划

婆婆念叨著得赶快去湿巴刹买肉

回头包一冰箱的饺子馄饨

平时我们工作忙

回家煮了就能吃

……

我坐在沙发上面

看着婆婆忙碌的身影

感慨著中国第一代独生女子女长大了

出国的出国,二胎的二胎

我们曾经是“小皇帝”

在宠爱和包容还有独占的爱中长大

然后父母老了孩子还小

我们的处境变得有点尴尬

不管了,继续申请!

如果孝顺是种奢侈品

那么我们愿意倾尽所有为之奋斗

我的小岛生存链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家人团聚”

坡岛十年,这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没有家,我们始终是个外人”

看到椰子那篇出租房文章

我也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一位网友的评论让我更是思绪连篇

中国二房东太坑了!

一间组屋竟租给13人,房东一气之下全撵走……

他竟然说这些租客是自找的

大致上就是说他们不守规矩

没文化还给中国人丢脸

……

对于这种杠精

我真是想说一句

老纸是亚洲第一学府的学子

够有文化了吧?

但也干过这样的事儿!

我读的是亚洲第一学府NUS

住的是千篇一律的组屋

去文礼那边看房

一进门聊两句就是NTU校友

去金文泰红山那边看房

也很容易碰见NUS同窗

大家在新加坡读书

很多人都是从出租房开始的

班上同学早就三五成群找室友

大家一起签下一套HDB

等我和我女友想要搬出来

已经没有合租的人了

去外面看了太多房子

也看到了在新生活的人生百态

天南海北哪人都有

混居在千篇一律的组屋里

三六九等除以人数

小岛租客不问出处

无论是你是谁,住在普通房里

都要和别人共享卫生间

无论你是谁,都可能面临

被勒令马上离开的窘境

我面对过和这13个同胞一样的境况

当时我们从二房东手中租房

房子里还有另外一对情侣

和一对陪读母女

没有合同只有一张手写收条

我们按月打钱

直到有一天房子断电了

一对本地夫妻找过来说是房东

说我们欠了水电费

就把我们都给撵出去了

当时他用了一个大锁头

把房门锁起来不让我们进去

直到中介过来

中介也表示不认识我们

当时二房东的手机已打不通

素未谋面的本地房东

口中念念有词说房子被弄得乱七八糟

现在就连水电都断掉了

另外一对情侣还没下课

陪读妈妈也还没下班

我带着女朋友和同住的小孩

站在组屋走廊上满脸的窘迫

听他们说着这些……

但是现在想想

我们按月交租又有什么错呢?

要说错就错在背井离乡

哪都不是家吧

家这个字上面宝字盖

宝字盖古字为“穴”

古人那四面透风的洞穴也是家

有门有窗有屋顶的出租房

却不是我们的家

没有家,我们始终都是外人

这个国家取得了很多成就

那些排行榜都是证明

我是亚洲第一学府学子

不也是托了各种大学排行榜的福么

但是这也正体现了弹丸小岛的焦躁

只能在排名上面找找存在感

走心了你就输了

然而那些被赶出来的租客

那些和谐城市迷梦中的疮疤

不是遮住了就会慢慢愈合

穿上了华服看谁都像虱子?

我想对那个趾高气昂的网友说

你有了身份懂了规矩

不需要再面临窘境

但是你,永远都是外地来客

1998,Made in China

椰子也在知乎上

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叫Renee的妹纸的回答

戳中了很多人

获得了1900多个赞

我在新加坡

之前坐公交车的时候

司机是个中国人

然后有人上来问站

司机就告诉他了(有乡音那种)

然后一个坐在车里的本地老太太

就开始无缘由的大骂司机:

“我最讨厌的就是中国人

每次一听到电视里关于中国的事

我就立刻转台 ”

那个司机怕丢了工作

所以就这样忍着被莫名其妙骂了一路

诸如此类的事太多了

那我自己举例子来说吧

我12岁来到新加坡

一直被说中国人gun回去

听了快要5年

后来因为妈妈工作的原因

和学费的原因决定入新加坡国籍

然后有一次老师说

外国人举下手哦,我没举

同学就说你为什么不举

我说我已经变公民了

并且拿出了我本地的身份证

然后他们却说

你就算入了新加坡的国籍

你也还是个外国人

你的出生地依然是中国

这件事情是我16岁时候发生的

我现在20了,依然记得清楚

然后这边法定纹身年龄是18

我一满18就立刻去纹了这个

我不怕告诉所有人

我是中国人

我中国人很骄傲的好吗

不过以上只是部分本地人

我最好的朋友也有新加坡人哈

其实我刚来的时候

那时候还是青春期很敏感

我经常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就是我是哪里人

到底哪里才能算做我的家乡

其实纹这个纹身还有一部分

心里就是给自己一个身份认同吧

毕竟人活着

还是想要一种归属感不是吗

你的父母还在家,你就是个“外人”

有妈的地方才是家

人在海外孝顺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奢侈

父母来团聚何尝容易?

先不说能不能适应炎热的气候

很多人的父母根本就不愿意来

在家里可以和父母住的很近

保留一点隐私保持一点距离

但是把老人接过来

势必一家几口挤进一个房子

再完美的关系

也会被生活的鸡毛蒜皮击碎

和父母的距离没了,美也没了

比漂洋过海的距离还远的

不是从你家乡到新加坡的航程

而是名为父母离家的不适

名为准证的生杀大权

有妈的地方才是家

在这里孤苦伶仃的我们

永远像个“外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说的不是国家发展之下

一代人年龄的断层和代沟

说的正是我们

在海外打拼的一群人

父母那一代

一望可相见,一步如重城

隔着山盼著子女归来

望着海想着过来团聚

才发现儿女在海外

山海亦难平

我们这一代人

在拿到了公民权时充满喜悦

下一秒看到红色护照上

自己用了几十年的汉字

变成了一串陌生的英文字符

心里还是会微微一震

我们的下一代

穿着短袖拖鞋说着新加坡英语

此时此刻可以恭喜他们

终于不再是外人

在这里,是欲盖弥彰的自卑感

回去了,是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然而夹缝当中的我们

是难以拥有的归属感

无端的歧视所带来的酸楚

很难用言语说明

大家何尝得知

其实我们愿意接受孤独

更能消化无助

别说人在异国了

就算只是离开了故乡

也会拥有的心酸和无奈

这时候不如看看那些相遇过

绝大多数善良的人

占有大半部分的温情时光

想到这里,依然会心存感激

是的,我们是新移民第一代

我们的父母还在家乡

我们在这里永远都是外来人

但时没关系

我们也是适者生存下的勇者

FacebookTwitterGoogle+Sina WeiboWhatsAppWeChat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