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强奸、杀人、N号房……作恶的,可能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孩子

犯罪低龄化、恶性化,是当今社会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12岁男孩,因为害怕被责骂,杀死了姑姑、表弟和表妹;

13岁男孩,欲性侵遭拒后,杀死了一名10岁女孩;

14岁男孩,将同学捅成重伤5个月后,又捅死了另一名同学;

……

与累累血案的残暴和血腥相比,对这些孩子的处罚似乎相当轻描淡写。因为不满14周岁或16周岁,他们都性命无忧,轻则进收容所重则入狱,不出意外,几年后都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对等,导致群情激奋,口头禅也从“他还是个孩子啊”变成了“他还是个孩子啊,千万别放过他”。
在大众眼里,他们是社会渣滓,是怪物,是异类:心理阴暗、不思悔改、无药可救……
同样抱着这种心理,我抽空刷完了最近热播的一部口碑力作《少年法庭》,也是这部剧让我意识到,普通孩子和少年犯之间,并没有巨大的鸿沟。少年犯,或许也只是个普通孩子。这部剧又引发了我对家庭教育新的思考,强烈推荐大家有机会也来看看。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青少年犯罪题材电视剧,以法官判案为主线,讲述了5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剧中的两个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都非常注重了解孩子犯罪的背景,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少年犯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
与想象中的黑暗不同,剧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和经历都太普通了。普通到我们甚至完全可以理解这些孩子的想法和所作所为,普通到我们对这些父母的教养方式完全不陌生。
这些少年犯不是怪物,就是和我们孩子一样的普通孩子;少年犯的父母不是异类,就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父母。

不被爱的孩子
变成了吃人的怪物

夜幕降临,一个满身血迹的男孩走入警局,他一边举起沾满血迹的斧子,一边对警察说:“我杀人了”。
他,是来自首的。

警察迅速来到案发现场。眼前出现的是四分五裂的尸块,即便部分躯体和内脏和丢失了,也能轻易地辨识出,受害者是一个年龄更小的孩子。
13岁男孩白成友杀死同小区8岁男童,并肢解尸体。
事件震惊全国,但站在法庭上的白成友却格外淡定,表情中还带有些许戏谑。
他淡定地讲述作案经过,回忆起某个细节时,还忍不住哈哈大笑,笑声在鸦雀无声的法庭里回荡着。法庭外,是泣不成声的男童父母。

他还有点不耐烦,问法官:“我听说未满14岁的话,就算杀了人也不用入狱,那是真的吗?”
说完忍不住感叹了一句:“太爽了!”
结束了一个无辜男孩的生命,摧毁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但他却丝毫没有悔意,只想着催促法官草草结案。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14岁以下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幕似乎再次验证了那句“少年保护法变成了少年人渣保护法”。
在法官的追查下,案情取得了新进展:法官发现了另一个凶手,一个17岁的女孩,韩睿恩。诱拐男孩、杀人分尸、清理现场、抛尸,虽然尚未成年,但女孩做起来却有条不紊。
即便站在法庭上,她还试图装作无辜,谎称白成友才是主谋。

心狠手辣、撒谎成性、不思悔改,看到这个外表乖巧的女孩像怪兽一样在法庭上骂人、打人,我们都不禁想问:
“是什么样的父母养出了这样的孩子?”
然而,直到案子结束,法官都没有看到女孩的父母。只是知道她的父母都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常年定居美国,对女儿根本就不管不问。
哪怕女儿成了杀人凶手,他们也只是花钱请了豪华律师团为她辩护。

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或许不能这样说,但显然,和爱孩子相比,他们更爱自己。
那白成友的母亲呢?
她是个单亲妈妈,靠当补课老师养活自己和儿子。与韩睿恩父母的彻底抛弃相比,她似乎要更负责一点。
但这种负责仅限于生理上的关怀——她认为只要孩子不缺吃喝、不受伤,就够了。
所以当知道儿子不用负刑事责任时,她根本就不认为孩子杀人是很严重的事情,甚至在儿子第一次被审判时,还迟到了。
她没有反思过孩子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没有想过向受害者道歉,也没有真正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她来说,真正爱过自己的孩子吗?恐怕未必。
两个不被爱的孩子,合谋诱拐、杀害、肢解了一个8岁男童。
而这个无辜的男孩之所以被选定,就是因为他说了一句“要给妈妈打电话”。

凭什么他可以随时呼叫妈妈?凭什么他能得到父母的爱?凭什么他能活得那么幸福?
嫉妒、愤恨、绝望……交织在一起,让这两个没被真正爱过的孩子,成了吃人的怪兽。
一个孩子,是没法靠自己长成一个内心充盈的大人的。他们需要父母的引导和管教,更需要父母的爱和呵护。
没有这些,再好的物质条件,也只能收获一个内心贫瘠甚至灵魂扭曲的孩子。
如果你觉得这个案件里的孩子和父母的情况太过极端,那我接下来要讲述的另一个案件,可能是很多鸡娃家庭的缩影。

不被看见的孩子
只敢在夜里偷偷哭

百年私立名校闻匡高中爆出丑闻:21个孩子参与了集体舞弊泄题案。这些孩子出身全都非富即贵,父母不是国会议员就是大学教授,或者知名医生和艺人,财力和声誉都在社会顶层3%以上。
为了让孩子能顺利考上名牌大学,他们自发形成了一个组织,花高价买通学校教务部长,提前拿到试卷和答案。
一个妈妈陪着孩子出席庭审,尽管知道孩子犯了法,但她却表现得相当理直气壮:“现在光靠努力学习,根本不可能考上首尔大学!”“升学,可是一场溅血的战争。”
毕业于首尔大学的她,为了让孩子也能考上这所大学,想尽办法给孩子的履历增光添彩:给孩子攒入学积分,做志愿者、参加辩论比赛、做研究报告、读书,孩子能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妈妈决定带成绩并不差的儿子加入偷题组织,这样孩子既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又能有时间准备其他项目。

这个妈妈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把的金钱和时间,只为给孩子筹谋一个好前程。可在她苦心经营时,却忘了看看孩子那双眼神黯淡的眼睛。
孩子不开心,妈妈看不见,妈妈只着急带孩子奔赴下一个补习班,好培养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

如果要问这个妈妈:“你爱孩子吗?”
她的回答一定是:“爱,要不然我这么费心干什么?”
可是,她爱的却是想象中的那个孩子。
“你成绩好,我才爱你!”“你乖,才是妈妈的好孩子!”
有多少父母,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实际上却把孩子的脚塞进并不适合他们的鞋子里。
这点,作为大法官的姜部长,直到孩子自杀才明白。
出身贫困家庭的他,靠优异成绩和奖学金一路挺进名校,并成为大法官。走通这条路的他,相信并希望孩子也能走“名牌大学-法律系-法院”这条路。
所以,他非常看重孩子的成绩。在他的心里,只有每科成绩都达到第一等级,才算是合格。小儿子成绩优异,但大儿子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看到大儿子成绩单时,他忍不住发脾气:“你考这种烂成绩,还吃得下饭吗?”“一无是处的家伙!”“家里缺你什么,有零用钱,还请家教,结果你连书都读不好?”“我当年是靠拿奖学金才能读到书的。”“法学院?别做梦了!”

说完,他拿起成绩单扔在了孩子脸上。
他没有想过大儿子是否并不适合这条路,也没有看见孩子眼里噙着泪水,没有注意到孩子为了学习每天只睡三个小时,靠安眠药才能勉强睡会儿的样子。他也没有反思过,自己才是那个明知违法,也要逼着儿子作弊的罪魁祸首。
东窗事发后,大儿子想过要自首。可尴尬的是,审理法官正是父亲,而且此时父亲正处于竞选国会议员的关键时期。
如果他自首,就意味着自己和父亲的前途都将毁于一旦。如果不自首,又会良心不安。

他站在警察局门前,看着红绿灯变换了好几次,犹豫彷徨了许久,终于趁着人行道亮红灯时冲进了车流。
曾经,为了成为父亲理想的孩子,他赌上了性命,努力学习;
如今,为了不成为父亲前途的绊脚石,他决定在警局门口以死谢罪,既是自首也保全了父亲的名誉。
他始终是那个爱爸爸和妈妈的好孩子,但直到孩子躺在ICU生死不明时,爸爸才看到了孩子那一颗金子般的心。

你走过的路,不代表孩子也能照葫芦画瓢;你树立的理想,不代表就是孩子的心之所向。
他们叫我们爸爸或妈妈,而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不被关注的孩子
用叛逆传达痛苦

这部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对母女。
妈妈是青少年恢复中心的负责人、知名青少年问题咨询师,专门收留那些罪行较轻的未成年少女。
女儿,则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女。
想到那些孩子的原生家庭都很差,妈妈就想用爱心和耐心给她们建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感化并帮助她们重回生活正轨。

在青少年教育上,她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她知道,大部分青少年的不当行为都是源自家庭。孩子行为不当前,往往都是父母先行为不当。

她知道,在家受伤的孩子会有自虐倾向。他们明知故犯,就是为了传达自己的痛苦,引起家人的注意。

但是,她在顾及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时,却忘记了关注自己的女儿,忘了自己也给女儿创造了一个痛苦的原生家庭环境。
因为过于投入青少年恢复中心的建设,这个妈妈不慎流产,后与丈夫离婚。她却对女儿撒谎,“爸爸去国外出差了”。

但真相早已被女儿看透,她想念爸爸,想要父母复合,想要一个完整、正常的家。
她又心疼妈妈,她看到过妈妈流产时的痛苦,看到过妈妈苦苦支撑恢复中心的样子。最终,爱妈妈的她选择隐忍,选择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好让妈妈轻松一点。
可结果却是,她是妈妈唯一的亲生女儿,却也是妈妈最忽视的一个孩子。更让女儿无法忍受的是,那些犯了罪的女孩根本就没有感恩之心,她们污蔑、嘲讽妈妈,把妈妈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忍无可忍的女儿,做了明知是坏事的事情,诬告妈妈“虐待儿童,挪用公款”。

她想要宣泄自己的痛苦,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想要妈妈过得幸福点。
听到女儿举报自己的消息,妈妈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作为一个青少年咨询讲师,她第一反应是很惭愧自己培养出一个品行不端的女孩。
可女主法官的一句话,才真正点明了女孩做坏事的原因:“对她来说,你是妈妈啊!”

对别的孩子来说,青少年咨询师是一个职业,是一个善良的阿姨;但对女孩来说,妈妈就只有“妈妈”这一个身份。
别的孩子可以换一个阿姨,但她只有这一个妈妈,她也只能期待得到这个妈妈的关注。
尽管这个妈妈深谙教育之道,也有与教育相关的职业和身份,但这并不代表,她就一定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这点,值得所有父母反思和警惕。
不管我们是什么身份和职业,不管我们给孩子创造了怎样优质的生活环境,我们都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帮助孩子疏解成长的烦恼,引导孩子走出迷惘。
千万不要等孩子误入歧途的时候,再后悔。
看了这么多少年犯的案例,我发现所有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从来没想到TA会这么做。我不明白TA为什么这样做?”

(央视纪录片《少年法庭》里,记录了一个名叫小全的15岁初中生,因为效仿美剧中吸食大麻的场景,网上购买大麻,还把剩下的卖掉。事发后,小全妈妈既心痛,又震惊)
然而实际上,在回顾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时,会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
家庭教育的缺失、亲子关系淡漠、父母过强的控制欲……这些都是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没有父母想把孩子养成少年犯,父母也不是孩子犯罪的唯一原因。但父母却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孩子走歪路,父母都必然脱不了责任。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趁着孩子还小,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牢牢记住,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爱与约束缺一不可。
爱让孩子内心充盈,约束让孩子做事有底线。两者兼具,才能长成一个善良、正直、阳光的成年人。
记得要快,要早,“千万不能太迟”。

因为版权问题,常爸就不提供韩剧《少年法庭》的链接了,大家可以用关键词“少年法庭”自行搜索。
另外,央视同名纪录片《少年法庭》也非常值得一看,链接如下:

复制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即可观看:

http://tv.cctv.com/2018/08/28/VIDE4829zrY7kOOtOepPuDEY180828.shtml

– End -愿你2022年都顺心如意。

往期推荐

孩子还小,父母已老,身在新加坡的我们未来该何去何从?

新加坡的娃竟然有16%超重,为什么我家的娃“骨瘦如柴”?

推荐!新加坡日系INS餐厅,看到第一个牛排三明治,已经流口水~

看起来每天都在玩,新加坡国际学校的娃们是怎么学习的?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