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好消息!检测冠病和打疫苗不用两边跑 | 新加坡23日新增2751起冠病病例

新加坡冠病疫苗接种计划迈入新阶段,五个联合检测与疫苗接种中心5月24日起投入运作。每个中心每日可施打超过4500剂冠病疫苗,以及进行2000例检测。这类新设施预计会持续运作一两年。

5月24日率先启用的五个中心位于裕廊东21街(前树群中学)、巴西立第10通道(前实乞纳中学)、惹兰达迈(前务能中学)、新民径(前碧苑中学),以及联邦通道(前教育部文物中心)。

新开设的联合检测与疫苗接种中心,可在同一处提供冠病检测和疫苗接种服务。(海峡时报)

另五个中心将从6月底陆续启用,到时全新加坡会有10个联合检测与疫苗接种中心(Joint Testing and Vaccination Centre,简称JTVC)。每个中心都为公众提供冠病检测和接种服务。

新加坡卫生部危机策略及行动团总司长迪内希(Dinesh Vasu Dash)5月23日在新民径的中心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这些中心仍然设在公众熟悉和交通方便的地点,他们随时可前来检测和接种疫苗。”


鼓励公众先预约检测或接种时段

不过,卫生部鼓励公众在前往中心前,先透过新加坡全国预约系统预约检测或接种时段。

每个中心都备有两款疫苗。新民径的中心提供辉瑞/复必泰及诺瓦瓦克斯/Nuvaxovid疫苗,另四个中心则提供辉瑞/复必泰及莫德纳/Spikevax疫苗。

自5月18日开始施打Nuvaxovid疫苗以来,已有超过1000人预约接种。迪内希说,虽然注册接种Nuvaxovid疫苗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但没有预期的高,相信是因为大部分人口早前已注射了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

自5月18日开始施打Nuvaxovid冠病疫苗以来,已有超过1000人注册意愿和预约接种。(唐家鸿摄)

他也说,当局正密切留意Nuvaxovid疫苗接种率,如有必要,会安排第二个中心提供这款疫苗。“但目前看来,还没有必要这么做。”

截至5月22日,全新加坡人口中92%已完成基本疫苗接种程序,76%已注射追加剂。5岁至11岁孩童中,超过72%已完成接种。

设置两个入口处把接种者和受检者隔开

随着大部分人口已完成接种,新加坡施打的疫苗剂数,从高峰期的每日8万剂减少至目前不足1万剂。卫生部将从5月底逐步关闭设在民众俱乐部的29个疫苗接种中心,以更好地整合资源,让居民重回民众俱乐部参与课程和活动。

联合检测与疫苗接种中心设置了两个入口处,并以不同颜色标示,把接种者和受检者隔开,以免受检者可能把病毒传给接种者。

检测服务简化为三种,在三个不同的大厅进行,分别为居家通知(SHN)、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以及快速简易检测(FET)。

迪内希说,若日后出现新的须关切变种毒株,中心能在几天内加大力度,每日可施打超过4500剂疫苗,以及进行2000例检测,即核酸检测(PCR)和抗原快速检测(ART)各1000例。据他估计,一般情况下,每天大约只有数百人会前去接受检测和接种疫苗。

新增2751起冠病病例

四人在ICU两人病逝

根据卫生部网站5月23日更新的数据,新加坡5月23日通报2751起冠病确诊病例,比5月22日的2827起减少76人。新增的2751病例中,2678起属于本土传染病例,其余73起由海外输入。

本土病例中,2443人通过抗原快速检测(ART)确诊,225人通过核酸检测(PCR)确诊;输入病例中,抗原快速检测确诊69人,核酸检测确诊有四人。

5月23日的每周社区病例增长率从1.08增至1.11。每周社区病例增长率5月11日达到自2022年3月以来的高峰(1.76)后,过去12天逐渐回落。

住院情况方面,目前有305人留院接受治疗,比5月22日多23人。有41人病重,当中37人需要输氧,四人在加护病房。过去一天有4285人出院或完成隔离,再有两人死于冠病并发症。

截至5月23日中午,新加坡的累计冠病病例为127万2386起,累计死亡病例1377起。

相关阅读:

  • 最新研究:打这些疫苗可有效减缓“长冠病” | 新加坡22日新增2827起冠病病例

  • 在欧美蔓延的猴痘传到新加坡了吗?上一次出现已是3年前 | 21日新增3775起冠病病例

  • 新加坡出现肺结核感染群 | 猴痘蔓延至澳洲 夏天料在欧洲激增| 新加坡20日增4342起冠病病例

文:刘智澎、王康威

新加坡鱼尾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5066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新加坡鱼尾文 ,赞 4

新加坡鱼尾文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冠病疫苗骑行新加坡Omicron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