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固,金融领域仍超越新加坡。一是香港在股票、债券市场中的优势明显;二是香港在外汇市场占优,且优势未来将继续;三是香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大于新加坡;四是家族办公室对于增强新加坡金融实力作用有限;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香港金融市场服务中国内地,发展空间巨大。
但在金融之外的其他重要方面,香港与新加坡亦有明显差距。一是香港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弱于新加坡,并且理工类教育被新加坡赶超;二是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在下降,并明显落后于新加坡;三是航运地位和竞争力不断下滑,与新加坡差距拉大;四是民众幸福感远低于新加坡。香港既要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新机遇, 也需正视问题,积极应对。
以下观点援引《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的观点。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固,超越新加坡
(一)香港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中的优势超过新加坡
股票市场方面,香港的股票市场规模远大于新加坡。2021年底香港股市总市值为42.4万亿港元,新加坡股市总市值8000亿新元,折合4.6万亿港元,香港股票总市值是新加坡的9倍多。同时香港股票成交量远超新加坡。2021年新加坡股市总成交量为3288亿新元,折合1.9万亿港元,而香港股市2021年总成交量为41万亿港元,约为新加坡市场的22倍。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其影响力和市场容量不是新加坡可以比拟的。
股票市场的差异主要因为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导致的。新加坡主要面向东盟市场,而香港股票市场主要服务中国内地。东盟以中小经济体为主,优质公司较少,而中国内地的优质资产会优先选择香港而不是新加坡上市。目前香港股票市场80%市值来自内地企业。
债券市场方面,债券的发行筹资额以及债券交易额,是两个衡量债券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21年香港交易所全年债券共筹集1.55万亿港元;而新加坡交易所2021年全年债券共筹集0.43万亿新元,折合2.49万亿港元,似乎新交所的债券市场已经胜过港交所。然而挂牌地区并非资金的真实募集地区,新交所的一些债券是在香港募集,然后去新加坡挂牌的。部分从业人员表示:“新加坡交易所看起来募集了约2.5万亿港元,但其实显示的是挂牌量,真实募集资金要小很多。如果考虑真实募资额,香港市场会明显胜过新加坡。而且,这些债券的真实交易也大多发生在香港。”
无论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服务对象决定了长期地位。香港服务于中国内地,这是新加坡无法撼动的优势。
(二)香港在外汇市场占优,且优势在未来将继续
新加坡和香港分别是世界第三大和第四大外汇交易市场。在成交量方面,新加坡和香港相差无几。但在未来的外汇市场上,香港会比新加坡更具优势。首先,香港是全球第三大美元交易中心,新加坡排在其后。其次,香港的人民币市场远大于新加坡。香港是境外人民币最大枢纽,而新加坡排名第三。2021年12月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而新加坡为1750亿元人民币。
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很多中国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去东盟投资。香港未来可以强化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扩大周围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人民币业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其优势将更加显著。
(三)香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大于新加坡
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两者密不可分,但也存在明显区别。资产管理的出发点
是“资产的保值增值”。资产管理对募集的资产负责,而无须照顾某个投资者的特殊需求。而财富管理的出发点是“满足客户需求”,对客户负责,不仅要考虑保值增值,还要照顾客户在财富传承、避税等方面的需求。
对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规模都是最重要的指标,香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市场规模都高于新加坡。据调查,2020全年香港资产管理规模为4.5万亿美元, 而新加坡同期资产管理规模为4.65万亿新元,约合3.4万亿美元。香港比新加坡高32.4%。2020年香港的财富管理规模约为1万亿美元,而新加坡是7900亿美元。
(四)家族办公室对于增强新加坡的金融实力作用有限
最近有些超级富裕家庭选择了新加坡作为财富管理地点,以家族办公室为代表的财富管理业务在新加坡发展迅猛。家族办公室是专为超级富有的家庭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和家族服务的机构,扮演金融市场买方的角色,类似于机构投资者。2021年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数量增速超过100%,达到400多家,管理资产增长了100% 以上。而2020年新加坡本地约有200个家族办公室,总规模约200亿美元。可以推测,2021年新加坡通过家族办公室吸引了约200多亿美元资产流入。但200亿美元对于体量数万亿的资产管理市场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香港有众多渠道吸引世界各地的资金,仅沪港通和深港通给香港带来的资金净流入就超过了新加坡的家族信托。2020年沪港通和深港通合计净买入6700亿港元,约合860亿美元;2021年净买入4500亿港元,约合580亿美元,远超200亿美元。
(五)香港金融市场服务中国内地,发展空间巨大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取决于服务对象。香港服务整个中国内地,是中国和世界的节点,发展空间巨大,这是新加坡所不具备的优势。香港未来应继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稳固五大地位:一是亚洲最重要的资本市场地位、二是世界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三是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枢纽地位、四是亚洲首要的资产和财富管理中心地位、五是亚洲第一的绿色金融中心地位。
二、在金融之外的其他重要方面,香港与新加坡的差距显现
(一)香港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落后于新加坡
香港高端制造错失先机,落后于新加坡。在1980-1990年,除个别年份,制造业增加值在香港 GDP 中的比重都在20%以上。高峰时期,香港制造业雇员曾接近100万人,占比约30%。20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低端制造业由于成本压力,开始向珠三角地区转移。低附加值制造业转移后,香港制造业未能实现升级,而以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开始快速发展。2021年香港制造业雇员人数约7.9万,占总就业人口的2.2%。香港本土高端制造企业屈指可数,如香港科技园成立20年,仅仅培育出货拉拉、思谋科技、商汤科技(0020.HK)等为数不多的知名公司。
与香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加坡的制造业一直在不断升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的制造业一步步升级,从手工工场到中低端制造,然后到高附加值产业,再到研发和设计中心。最近四十年,新加坡制造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占比几乎一直在20%以上,而且其中大部分为高端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比如纺织服装目前产值不到20年前的1%,而电子、计算机行业的产值比20年前增长6倍以上, 药品、生物制品行业增长30倍以上。目前,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在全球排名第六。新加坡制造了全球大约70%的半导体引线焊接机、60%的微阵列、35%的热循环仪和质谱仪,占据了20%的半导体设备。2020年,全球10大收益最高的药物中有4种在新加坡生产,新加坡已经拥有超过300家本土医药科技公司。
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落后于新加坡。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新加坡在2017年的研发投入占 GDP 的2.2%,而香港仅有0.8%。在2021年彭博创新指数排名中,新加坡排在第2位,香港位于第38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新加坡排名第8位,香港排名第14位。
港府早已意识到高端制造业与科技创新不可缺失,新一届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政策纲领也强调“无创科,无未来”,香港要发展成创科中心。但香港现在面临的环境和20年前大为不同,芯片、精密工程、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科学仪器等方面强敌林立。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只是给土地、给资源是不够的。香港须精细选择赛道,依靠国家规划和投资。例如,中央将在香港大力发展卫星应用行业等航天产业。卫星行业技术要求高,产业链长,撬动效应明显,可带动提升香港高端制造业。此外,虽然香港科技创新落后了,但只是相对落后。香港科研创新的基础还在,而且香港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崇尚小团队,自由灵活,但不如大团队有力量。中国内地的大团队,人多力大,但容易产生学术垄断、学术僵化。香港则介于两者中间,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正视问题, 积极应对,香港可以赶超。
(二)香港理工类教育被新加坡超越
最近10多年,香港的理工类高等教育被新加坡赶超。如果从 QS 世界大学排名看,这个趋势并不明显。2022年,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分别排名22和34;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分别排名11和12。但是,香港缺乏高端制造业的状况已加剧其在理工教育方面的优势下滑。对于大部分人,收入是最直接的动力。香港高端制造业羸弱,理工科人才毕业后收入不高,毕业生薪资折合人民币12500 元/月,和商店销售人员基本相同,而且未来薪酬提升空间也有限,影响了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形成恶性循环。
新加坡的情况则与香港非常不同。由于相关产业发达,新加坡理工类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低于香港,薪资却高于香港。由于有高端制造业支撑,在教学中, 新加坡大学也可以提供充足的产业实践机会,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没有高端制造业高薪承接理工毕业生,将直接导致毕业生质量降低;而毕业生质量降低,直接影响高校学术水平。即使学校重金聘请最好的教授,但缺乏氛围和激励,人才梯队也难以形成。可以说,强健的高端制造业是理工教育发展的强大基础,而人才与知识是未来高端制造业竞争的核心。香港需重视此问题,早日实现高端制造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香港对跨国公司吸引力落后于新加坡
跨国公司可以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带动当地就业,提高经济活力。大型、知名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置地区总部,还有助提高香港的国际声誉,继而吸引更多海外投资和跨国企业。而香港在吸引跨国公司方面已落后于新加坡。2021年香港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办事处3940家,而新加坡有约7000家。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前300的公司中,除去亚洲企业,有46家选择新加坡设立亚洲区域总部,29家选择香港,其中有18家是金融类公司,非金融类公司选择新加坡的数量是香港的3.5倍。此外,近些年部分跨国公司还将地区总部或办事处搬离了香港。
香港对跨国公司吸引力大幅弱于新加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扶持地区总部发展的政策。香港的总部经济几乎是自然形成的,而新加坡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地区总部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特准国际贸易商计划(AITS)、商业总部计划(BHQ)、营业总部地位(OHS)、“跨国营业总部”奖励、国际总部计划(IHQ)和区域总部计划(RHQ)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推动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发展。而港府在2017-2021年的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并没有单独的章节讨论如何加强香港亚太总部中心地位。因此香港可以向新加坡学习,出台针对性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入住,增强国际化属性。
(四)香港航运地位和竞争力不断下滑,与新加坡差距拉大
香港港口的竞争力下降也已是不争的事实。2021年新加坡货物吞吐量达到5.99亿吨,同比增长1.4%。而香港近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一直呈下滑态势,2021年为2.14亿吨,同比下跌14.1%,新加坡货物吞吐量达到香港的2.8倍。在2022年《领先海事城市》报告评估中,新加坡蝉联第1,而香港排名第6。香港港口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来自其自身发展的局限和外部冲击,包括码头处理费过高、港口发展用地不足、人才不足、新科技进展缓慢、内地港口的正面竞争等等。
新加坡不仅地理位置占优,而且通过政策、技术革新把天然优势和竞争能力发挥到极致。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在促进其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下称“海事港务局”)作为专责港口管理的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数字化转型方面,新加坡海事港务局已开展或正计划多项数码化举措,方便船舶与港口之间在海上运输链过程中数据互联互通,提升港口效率。近年来,新加坡海事港务局进行了减税、鼓励船舶注册、数码化建设、绿化海事运动、海事人才培养等计划。这些措施使新加坡不仅在港口吞吐量上完胜香港,而且在船舶金融、交易、信息、仲裁等高端海事业方面超过香港。由于新加坡有更完善产业链和更优惠税收政策,部分航运公司和货运代理离开香港前往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燃油加注中心,对于航运替代能源的开发使用也走在前列。2021年新加坡已经完成了总计5万吨 LNG 加注,而香港港口目前并没有提供 LNG 加注服务,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随着世界船队逐渐转向 LNG,这可能会进一步削弱香港航运的竞争力。
目前,针对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问题,香港政府也表现得更加积极, 明确提出了多项举措。例如,2020年政府已修订税务法例,为船舶租赁和海上保险业务提供税收优惠,并且正在积极研究税制改革方案,以吸引船东公司、管理公司和经纪公司。香港政府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发展智慧及绿色港口等新措施;探讨在香港提供液化天然气给远洋船使用的具体方法,以吸引更多使用液化天然气的远洋船停泊香港进行补给。
相比新加坡,香港最独特的优势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 这为香港航运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方面,香港可加强与大湾区港口合作,达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另一方面,如今货物流量不再是海运业发展的单一关键因素。比如,伦敦的货物流量在世界港口排名50名之外,但依靠高端海运服务,仍然保持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香港也可以努力成为“亚洲的伦敦”。
(五)香港在居民幸福感方面远低于新加坡
城市的发展最后要归结于人的发展,生活幸福感提升有利于吸引人才,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公布的2021年度《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新加坡排名32,香港排名77。
香港的不幸福,主要来源于生活成本太高。而在香港每年的《施政报告》中, “改善民生”都是仅次于“发展经济”的重头,但目前政策效果不明显。生活幸福有利于吸引人才,新加坡一半以上的高学历工作者来自移民。香港可借鉴新加坡的做法,降低生活成本,提升幸福感以吸引人才。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