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在那偏远的山头走一回新加坡最狭长的公园,看洋房、濒水组屋和明澈如镜的盘沙池

以策士纳通道与武吉知马路交界处为起点,武吉班让的盘沙池为终点,有一大段行程贯穿正华自然公园。轻松徒步大约一个半小时,除了亲近大自然,沿途也可欣赏有地住宅、共管公寓、濒水组屋……回忆狮城的住宅变迁。

从有地住宅区远眺共管公寓。

这条绝佳的徒步路线,是在疫情来袭之始我和妻发现的。之后,它成为我们徒步的首选,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走一次。

路线以靠近我家的策士纳通道(Chestnut Drive)与武吉知马路交界处为起点,武吉班让的盘沙池(Pang Sua Pond)为终点,有一大段贯穿正华自然公园,故冠之以正华自然公园“延伸”路之名。轻松徒步大约一个半小时。它的好处是:一、很清静,相对于热门徒步线如铁道走廊,行人、骑士皆稀少;二、有树荫,一路上许多地方都是如此,故白天不论任何时间都适合走;三、无泥路,无凹凸不平路,即使在雨后徒步,穿普通运动鞋徒步也没问题。

式样各异有地住宅


T字路口的电线杆古早味十足。

起点的右边是武吉知马路上段的一个老地标,建筑式样中西合璧的圣若瑟教堂。一条有盖走道沿着圣堂地块边缘而设,我们就用这条走道攀上山坡,进入前方的有地住宅区。

是在去年病毒阻断期间读了一部关于圣若瑟教堂历史的书“Mission on a Hill,Far,Far Away”(可译为《传道,在那偏远的山头》),而对这片山坡地有特别的感觉。书中记载,在这座天主教堂创立的19世纪中叶,此地是一片片甘蜜、胡椒种植园,周边还有森林,毒蛇猛兽出没。人们散居各处。猜想他们当时居住的,必然是就地取材而建,浮脚而能减少动物“干扰”的亚答屋。教堂的最前身也是一间亚答屋。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服役期间,第一次在策士纳通道所通往的野地扎营。记忆里残存着这一带当年的一些椰林、胶林和甘榜的影子。这一切现在已荡然无存,此地甚至已成为优质洋房区。一路上只见各式私人有地住宅:独立式、半独立式、排屋都有;建筑式样则包括古典风格、都铎风格和现代主义的种种流派;层高从一层到三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较近年完成的房子与早期完成者相比,因“楼面至楼面”高度的增大,越显得“巨无霸”,有的因地势甚至将花园和生活起居空间全部抬高一层,路面层作为有盖车房之用。哈,堪称现代“浮脚楼”。

这段路有一截最特别:竟还有一组电线杆和电缆傲然而立,古早味十足。

大自然主题共管公寓


设计独特的鸟巢观景台。

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向右转,进入策士纳道(Chestnut Avenue)。一幅不同的图画映入眼帘。只见数座高楼,在远方巍巍而立,与相对低矮的有地住宅形成强烈对比。那是另一类型住宅——私人共管公寓。

私人共管公寓首次在新加出现是在1974年,特色是有共享设施如游泳池、网球场、会所等,且由住户选举和设立管理委员会管理。此后,这一类型住宅的设计不断演变,但基本的共享与管理概念则不变。远方的楼宇落成于2010年代中期,属于新一代“产品”。 

站在策士纳道与柏提路(Petir Road)十字路口,最能感觉这些新公寓的特色。其中一点是设计注重环保,形象“贴近自然”。比如,马路右侧的公寓有座楼的外墙以大量绿色植物攀墙,从底层一直到顶层共20多层的绿意,确实不同凡响!左侧公寓的立面则有六角形图案,使人想起蜂巢。

公寓的命名也与自然主题吻合。若照其原名意译,右侧为树屋,左侧为生态园,稍远处还有森林宅。蜂巢图案公寓建筑师更在中层设悬桁观景台,并以通透的鸟巢状结构将之覆盖,除了让公寓住客有绝佳高空赏景处,也造就了一个地标。

非一般狭长自然公园


大水管“露面”处。

顺着策士纳道,沿着公寓的围墙走,不一会儿即到达正华自然公园入口。在入园之前驻足往南、往北观望,定会被一道不寻常的风景所吸引。只见一条宽阔的,绿草如茵的南北走向廊道,将公寓建筑和公园的茂密树林隔开。第一次见此“绿廊”者必定猜不出它到底是什么。

公园有两个出入口在马路两边对望。如通过南面的往前走,可走到牛乳场自然公园,连接武吉知马山。如通过北面的往北行,就是我们要续程的路。

正华自然公园落成于2002年。说它非一般,是因为它特别狭长,而且,坐落于BKE(武吉知马快速公路)旁边,有大约2.5公里是与它平行的。这样的地段,“照理”不可能设公园,但到底设了,而且效果非凡。

“先天不足”的是快速公路上的来往车辆对公园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解决方法是种植大量的树木、灌木,使它与BKE 隔开。最终成果:走在这公园里,绝大部分时间看不到BKE;车声是耳边较强的呢喃,但不足以造成干扰。而公园更是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地带,乃我国促进生物多样性生态网的一部分,棒!

令人按赞的还有,公园里有许多高耸的树木。这不是偶然,而是园景设计师一开始就规划好的。也许当年栽种时还是小树,现在不但成荫,兴许还有成长的空间。从不同种类树下的介绍文字中知悉,树可以长高到35至60米不等。

走了一段正华自然公园的路后,有一处亮点——“绿廊”揭秘!原来廊道下埋着的水管,就在这里一一露面,共有六条。这是我国“四大水龙头”之一的“脉搏”,从马国输入淡水。输水的安排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在处理了淡水后除了自用,也把一部分送到马国,而双方照不同时期所签合约付费。

这段路上忽然露面的水管,就像上一段路忽然现身的电线,都在向我们述说水、电等公用事业与民生的息息相关。

高低有致濒水组屋

一直往北走,西边除了有公园于2015年扩建的较方正的部分,也出现另一种住宅类型,那就是组屋。走到公园尽头,即步入组屋区内。我们来到武吉班让新镇,将走武吉班让公园连道,沿着一条笔直的水道朝西南徒步至此行的终点。

武吉班让新镇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Bukit Panjang是马来语,意思是长山,指这一带原本的地形。据说,此镇有一个短时期以正华为名,正华是该处曾有的一个村子。负责这项计划的建屋发展局彼时已走过好长的一段路:从其前身殖民地时代改良信托局的杯水车薪;到建屋发展局在1960年成立,后致力于成就“居者有其屋”;到女皇镇、大巴窑等一个又一个新镇的诞生……对于居住环境的规划,组屋的设计都已臻成熟,提供的不仅是最基本的房子,而是设备齐全且整体环境怡人的社区。

武吉班让公园连道这一段的特色是组屋高低有致,而且,水道两边房子的造型变化颇多。比方说,左边的板式房子仅四层高,皆面向水道,其后则是较高的塔楼和板楼;右边却只有高楼。不对称的排列,营造出不呆板的视觉效果。

我最喜欢看矮房子前绿坡上的植物。各种瓜果豆菜都有,也有大红花、凤仙花,十分甘榜。直至几个月前,草坡上更有一整排高高的椰树,从长长水道一端直延伸到另一端,煞是好看。然而,它们竟全被砍伐。过客不知原因,唯觉可惜。

明澈如镜盘沙池


从漂浮湿地看盘沙池倒映它周边的组屋。

走到水道尽头,过桑加那路(Saujana Road),即抵达这趟徒步的终点——景色清幽的盘沙池。

不是一眼便看到这个池塘,而是先拾级而下,走一条弯曲的林荫步道,曲径通幽。如果是在大雨后行此路,多会有惊喜:往低处望,只见一道貌似天然的石砌旱沟有潺潺流水,小小飞瀑。

走出林荫径后豁然开朗,盘沙池美景像山水画卷般展现在眼前。那山,是池边的树和树后天际线起起伏伏的组屋,俊秀挺拔;那水,是从天降甘霖的聚合,明澈如镜。想高楼里的千家万户从自家窗口可遥望塘景,塘边的人则远观由无数住宅单位所组成的“叠石山景”,以及它在水中的投影,但觉趣味盎然。

盘沙池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个雨水收集池——“四大水龙头”中的另一环,也是个防洪池。几年前的一项优化工程,使它的休闲设施更加丰富,包括水上步道、表演舞台。生态环境因置入漂浮湿地而加分。

每逢佳节,比如刚过去不久的国庆日,步道上都会张灯结彩。记得春节期间它被装点得春意满盈;从某些角度取景,真似江南水乡秀狮城。

走水上步道来到信佳—凯秀(Senja-Cashew)民众俱乐部,整个徒步便告完成。如果是在早上10点从起点出发,这时大概会是11点半左右,何不就在这地区用餐?然后到武吉班让综合交通中心坐地铁、巴士或轻轨——总有一款将你送回家。

就这样,早上短短的两小时内,我们走了一条看似普普通通,但其实内涵丰富的徒步路线。除了亲近大自然,也仿佛经历了一趟时光之旅,以心里的亚答屋为起点,看狮城住宅变迁例子,赞叹我们如何在各种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凭智慧、努力、团结,建立了我们的家园。徒步者在健身之外,还获得心灵的滋润。这一切,再加上一碗添上苋菜的酿豆腐面,对笔者夫妇来说便是趋向“完美”,在举筷那一刻,兴许你找不到任何比他俩更快乐的人。

正华自然公园延伸路徒步路线图。(作者绘制)

相关阅读:

当年,郁达夫和徐悲鸿都在此处品尝味道类近荔枝的红毛丹,还双双留诗;一文了解新加坡汤申自然公园最具备文化内涵的地段

到圣淘沙趴趴走,来个轻松愉快的徒步慢游…

铁道上能骑自行车?没错!到新加坡旧火车路线,骑出历史自然之旅

文/摄影:虎威


新加坡鱼尾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4174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新加坡鱼尾文 , 在科技进步的时代下,你会搭帐篷与砍柴起火吗?zaobao.sg记者在特别安排下,向工作坊创办人郑伟杰学习野外求生技能——砍柴起火,最后记者挑战成功了吗? #新加坡 #蒙古 #内蒙古 #蒙古包 #野外生存 #砍柴 #帐篷 #探店 #体验 #休闲 #景点 #旅游 #新加坡鱼尾文 #联合早报 #zaobaosg #sgnews 视频号 ‍

新加坡鱼尾文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冠病早报骑行私房路线新加坡鱼尾文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