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印尼的大国梦为何始终难以实现

印度尼西亚如果只从国家体量上看算得上是一个大国:2.64亿人口的印尼是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的世界第四人口大国。190456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5位,此外印尼还拥有316.6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印尼的体量优势加上扼守马六甲海峡这一国际贸易咽喉要道的地理优势即使不能成为一个世界级强国,但至少在东南亚地区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区域霸主才对。

印尼在历史上也确实曾有过自己的大国梦。特朗普在任时期的美国曾因为一系列的退群操作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退群这件事上即使是美国在印尼面前恐怕也只能自愧不如,因为印尼是迄今为止唯一曾主动退出联合国的国家。印尼退出联合国的原因是联合国承认了马来西亚的独立,还让刚独立的马来西亚成为了非常任理事国。可能有人会觉得马来西亚加入联合国关印尼什么事呢?

东南亚国家其实可以明显分为以越南、缅甸、泰国等为代表的中南半岛国家和以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为代表的南洋群岛国家。位置相对偏北的中南半岛国家气候条件相对较好,加之在地理上更靠近文明富庶的中国,所以自古以来中南半岛的文明程度就高于南洋群岛。当西方殖民者来到东南亚时中南半岛的越南、暹罗早已进化为成熟的封建化国家。

相比之下南洋群岛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只存在一些分散于各岛的原始部族,却始终没能形成过统一的民族国家。如今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国家。印尼的历史其实和印度颇有些类似:印度尽管号称是一个文明古国,然而古代印度其实更多只是地理文化上的概念,却从未形成过统一的政治实体。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后才首次把一盘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

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数千年来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尽管这是一个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曾说过:“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个英国人而非印度人”。所以印度真正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由英国人塑造的。

如果说英国殖民者塑造了印度这个国家,那么印尼则是由荷兰殖民者塑造的。在荷兰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尼群岛曾陆陆续续诞生过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国,然而这些封建王国没任何一个曾统一过印尼群岛。荷兰殖民者到来之前的印尼正如英国殖民者到来前的印度一样四分五裂。事实上在荷兰殖民者到来之前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统一的印尼民族这样一种意识概念。

1942年日本人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取了印尼。日本人当然不是来解放印尼人的,而是要取代荷兰人成为印尼的新主人,然而日本人的到来在客观上确实摧毁了荷兰人原来所构建的殖民体系。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印尼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荷兰人原来的殖民体系已被破坏,而新主人日本在战败后也已撤离。印尼在这种形势下得以于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

印尼独立后荷兰殖民者一度试图卷土重来。印尼与荷兰之间因此爆发了战争。从1947年起荷兰与印尼经过多次战争和协商后于1949年11月签订印荷《圆桌会议协定》。1950年8月印尼联邦议院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同一年印尼成为联合国第60个成员国。在荷兰殖民者到来之前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印尼这样一个国家,如今的印尼国家实际上是二战后的殖民地独立浪潮中诞生的。

印尼从建国时起就产生了一种被称为“大印尼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认为整个南洋群岛生活的都是语言相近、风俗相似的单一民族,所以应当将南洋群岛的荷属、英属殖民地统一整合成为一个国家。在这一逻辑下今天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国都该整合成为一个国家。这实际上就是以印尼为主体统治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等地。

早在1948年印尼与荷兰的战争尚未结束时英国就把自己统治下的马来亚、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等地整合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经过经过几年的谈判之后马来西亚联邦于1963年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了联合国。印尼随即退出联合国并在加里曼丹岛上对马来西亚发起进攻。美、英等国担心东南亚出现一个统一的大国会影响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于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果断介入到印尼与马来西亚的冲突中。

美、英、澳等国的干涉使印尼试图吞并马来西亚的企图落空。认清了形势的印尼又重新加入了联合国,后来又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国陆续建立外交关系。这实际上相当于承认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印尼已放弃了对这些地区的领土诉求。印尼尽管放弃了对这些地区的领土野心,但仍希望将这些地区纳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经济体系之中。

以前印尼是想直接吞并这些地区,现在见到吞并不了就转而要当老大。多年来印尼一直试图在东南亚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一套秩序体系。1967年印尼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从东盟成立之日起印尼在心态上其实就是以盟主自居的。印尼不仅积极在东南亚扩张自居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而且也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早在1953年8月时任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就率先提出召开亚非会议的设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与会各国在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抵制新殖民主义等多个方面达成了共识。这次会议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因此成为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作为东道主的印尼也通过万隆会议的召开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时任印尼总统苏加诺和南斯拉夫的铁托、埃及的纳赛尔、印度的尼赫鲁等人一同被视为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1975年印尼又在“大印尼主义”的驱使下占领了东帝汶。东帝汶位于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端的帝汶岛东部。如今总面积30777平方公里的帝汶岛西部属于印尼的东努沙登加拉省,东部则属于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历史上兴起于苏门答腊岛的室利佛逝王国和兴起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国都曾先后统治过帝汶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都是印尼的领土,尽管那时世界上还没印尼这样一个国家,不过印尼还是因此视东帝汶为本国历史领土。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岛。1613年荷兰侵入帝汶岛,1618年荷兰在帝汶岛西部建立基地,葡萄牙的殖民势力被排挤到东部地区。

1859年葡、荷两国以条约的形式正式分割了帝汶岛:东部划归葡萄牙,西部则并入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印尼这个国家正是由荷属东印度殖民地演变而来的,所以荷兰统治下的帝汶岛西部在印尼独立后自然成为了印尼领土。1974年4月25日的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后成立的新政府开始推行非殖民化政策。1975年葡萄牙政府允许帝汶岛东部公民投票实行民族自决,然而当地居民却因为不同的政治主张分化为三股政治势力。

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独立,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主张仍与葡萄牙维持关系,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主张与印尼合并。三方之间因政见不同而引发了内战。1975年12月印尼趁机出兵占领了东帝汶,随后于1976年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第27个省。东帝汶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一直持续到1999年,最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东帝汶于2002年再次独立。

印尼人从骨子里就认为自己应当是东南亚各国的老大,然而现实却与印尼人的主观愿景相距甚远。如今的印尼凭借1.016万亿美元的GDP总量得以成为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印尼是东南亚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庞大的国家,然而印尼实际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却并不见得比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要高。印尼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629,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21位。

印尼是由大约17508个岛屿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群岛国家的优势在于:不缺乏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海岸线和天然良港;缺陷则是地缘结构相对支离破碎。当然有人会说英国和日本也是岛国,然而印尼的情况又和英国、日本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在英国不列颠岛占据全部国土的80%,利于形成合力;日本倒是岛屿众多,但其实主要是以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为基础形成合力。

况且日本各岛之间的地理距离并不遥远,彼此之间的交流几乎没受什么影响。相比之下印尼国土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000多公里。海洋的阻隔使各岛屿之间的交流会受到非常大的制约。由于各板块各自为政,所以始终很难形成合力。这些岛屿都分布有大量的热带雨林,所以可耕地面积相当有限,也就难以生产出足以供养一个相对庞大的国家政权机构所需的粮食。

荷兰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尼群岛所诞生的封建王国中最强大的莫过于崛起于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和崛起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而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两岛之外的其他岛屿大多处于原始部落文明时代,甚至如今印尼的一些岛屿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文明时代。由于从未形成过能开展大规模建设的强大古国,所以这些岛屿的开发建设都要比爪哇和苏门答腊两岛晚得多。

这些岛屿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并不理想,同时这些岛屿也缺乏像古希腊爱琴海岛屿那样发展商业文明的条件:沟通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南方的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位于印尼群岛西部的爪哇和苏门答腊两岛由于靠近马六甲海峡这一东西方贸易节点而得以率先发展起来,而靠近大洋洲一侧的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以及一系列的小岛则是另一番景象。

这些岛屿自古以来就远离国际贸易的主航道,所以也就自然不可能孕育出像古希腊一样的商业文明。由此可见爪哇和苏门答腊两岛在印尼群岛中自古以来就占据着先发优势,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则使这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荷兰人将爪哇岛上的巴达维亚(今天的雅加达)定为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的首府。雅加达从此成为了印尼最重要的贸易中心。

同样位于爪哇岛的泗水曾是马塔兰王朝的首都,荷兰人在征服这里后也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商港。荷兰殖民时期爪哇岛成为重点建设对象,所以印尼群岛的所有资源都在这一时期向爪哇岛倾斜,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爪哇岛上的基础设施遥遥领先于周围的苏门答腊岛岛、加里曼丹岛。在古代本来就发展得相对较差的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以及一系列的小岛与爪哇岛的差距也就越拉越大。

如今印尼的2.64亿人口中一半以上都分布在爪哇岛,印尼的主要大城市也集中分布在爪哇、苏门答腊两岛。印尼独立后在对外奉行大印尼主义的同时在国内奉行大爪哇主义:将国家资源主要集中于爪哇岛的建设,有意无意忽视少数民族的利益。大爪哇主义的逻辑其实与大印尼主义如出一辙:在这种逻辑体系下作为主体民族的爪哇人应当对周边其他岛屿上的个民族行使统治权。

这导致印尼的所有资源都是向爪哇倾斜的。由于缺乏大规模开发建设外岛的实力,所以印尼要指望靠爪哇岛带动其他各岛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复杂尖锐的民族问题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印尼各岛始终难以形成合力。长期难以改善的经济局势导致的生活迟迟无法改善的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混合在一起使印尼的政治局势处于长期的动荡状态。

动荡的政局又反过来影响到印尼经济、军事的发展,从而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印尼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对外出口初级农矿产品创汇,这就使印尼饱受国际贸易剪刀差的困扰。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首先席卷了泰国,随后开始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等地。1998年1月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危机渐趋平稳。

然而这时印尼盾却在1997年7月的汇率基础上贬值200%,同一时期印尼股市也下跌了50%。危机爆发前的印尼金融市场实际上已成为权力寻租者掠夺平民百姓的工具。银行牌照是当时的印尼政要最看中的东西,因为只要获得了金融牌照就有了发财利器,如此一来银行也就不可避免成为了不良贷款的制造机器。1997年初印尼的不良贷款率曝光数字已达到30%。

这种金融体制资源配置能力低下,转移财富控制权却是拿手好戏,而国民又很难获得人力资本积累。1997年10月印尼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印尼提供了230亿美元的援助,与此同时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也联手向印尼注资110亿美元。按说在如此大的援助力度下印尼不该出现大问题,然而印尼当时的金融市场已不能按常理去看待了。

印尼的贪腐问题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放心不下,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印尼必须对援助款项按指定用途专款专用。印尼为得到援助款项也承诺会调整金融结构、免除关税、停止巨型建设项目、取消部分行业专利和补贴。当时的苏哈托政府嘴上承诺得很好,可一等援助款项到位就开始赖账。1998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开谴责印尼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按约定用于国民教育。

本来在这年3月之前印尼应该拿到第二笔贷款,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在印尼完善财务纪律之前将停止援助。1月9日印尼全国爆发日用品抢购潮。1月15日苏哈托发表电视讲话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作出承诺:将经济增长率调低至0,通胀预期调高至20%,保证财政预算能维持1美元兑换2000印尼盾。然而这时一切都已无可挽回:这年5月苏哈托政府在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抗议声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谴责中黯然下台。

印尼成为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灾最严重的国家:1998年印尼经济增长率为-8.5%,建筑业萎缩了27.2%,制造业萎缩了18.6%,金融业萎缩了1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危机前的1086美元下降到436美元。尽管从1999年起印尼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私企外债、银行呆账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印尼经济的发展。3847美元的人均GDP使印尼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14位,属于中等偏下的位置。

如今印尼每年的科技研发投入只有20亿美元。这个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东南亚第一经济大国迄今为止仍是一个只能提供初级和低端服务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印尼经济增长和投资环境改善的一个主要瓶颈。这点在爪哇和苏门答腊以外的其他岛屿中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印尼政府也试图将爪哇岛的人口向外岛转移,然而这在没钱搞基建的客观现实背景下根本无法实现。

在荷兰殖民者到来前印尼各群岛从没形成过统一的国家。生活在印尼各岛上的各民族就像是被拼接在一起的,所以彼此之间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传承。地缘格局的限制又使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经济联系。由于印尼的主体民族爪哇族只有1亿人左右,不到印尼总人口一半,加之主要分布于爪哇岛上,因此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其他岛屿普遍对印尼中央政府缺乏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