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印太经济框架”:不见经济前景 只见政治意味

美国总统拜登访问日本期间,5月23日宣布启动所谓“印度-太平洋繁荣经济框架”(IPEF)。根据白宫网站发布的消息,“印太经济框架”首批成员包括13个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印太地区拥有世界一半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全球的60%。”拜登在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后发表的讲话中说,“今天在座以及今后加入的各国,要为我们的所有人民打造一个自由开放、繁荣互通、安全弹性的印太地区。”从拜登的言语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印太经济框架”被称为拜登政府“最重要的亚太经济战略”,但人们从中看到的更多是浓厚的政治意味。

不谈经济谈“规则”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选在这个时候启动所谓“印太经济框架”,是为了回应外界对其在亚洲“重安全、轻经济”战略的批评。根据白宫声明,“印太经济框架”包括四个“支柱”领域:公平和弹性贸易,供应链弹性,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税收改革和反腐败。各国只需加入其中一个“支柱”领域并参与讨论,即可成为初始成员国。彭博社说,“印太经济框架”是2017年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亚太经济战略,但白宫网站刊载的相关声明篇幅还不到两页。

《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说,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只能尽量降低准入门槛,并根据各方意见修改条款。日本政府也希望美国采取更通融的态度,尽可能吸引更多东南亚国家。就在拜登启程访问韩日的同一天,美国官员还在起草、修改“印太经济框架”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这份被外界评论为“空无一物”的声明,是多方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与其他传统贸易协议不同,“印太经济框架”并不是要通过降低关税、减少监管等“市场准入”机制,向其他国家开放自由市场,而是要促进“共同制定标准的伙伴关系”,因此不需要获得美国国会批准。它没有明确任何具有约束力的条款,按照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萨洛尼·夏尔马的说法,“不要在意具体字眼,要关注‘印太经济框架’将产生的强烈影响”。

虽然具体内容语焉不详,但“印太经济框架”建立“排华小圈子”的意图却昭然若揭。《纽约时报》报道称,一些国家“迫切希望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发挥积极作用”,否则“中国就可能主导该地区”。“印太经济框架”内容含糊不清,却提供了一个“绕开中国”的经济合作框架。与拜登同行访问韩日的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对美联社表示,美国“非常非常关注与中国的竞争”,新“框架”旨在抗衡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印太经济框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国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白宫声明中明确地说:“美国是印太地区的经济大国,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将确保美国工人、小企业和农场主有能力参与印太地区的竞争。”

对于经济前景不明、政治意图明显的“印太经济框架”,大多数初始成员国其实也普遍持怀疑和观望态度。新西兰前外交官、资深贸易分析师斯蒂芬·雅可比指出,“印太经济框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策略,不符合新西兰向来包容开放的传统。“印太经济框架”并非自由贸易协定,也不会给新西兰外贸出口带来直接商业利益。越南总理范明政不久前在美国-东盟峰会上表示,越南愿意就“印太经济框架”与美国合作,但“需要更多时间来研究”,希望看到“更多细节”。就连“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成员国之一的印度,也曾对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犹豫不决。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并不愿意在“印太地区”公然挑起对抗,“印太经济框架”能为印度带来多少实际利益,也要打个问号。

多个初始成员国加入“框架”不情不愿

前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亚洲集团合伙人唐伟康,把参与“印太经济框架”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少数坚定的美国“盟友”,如日本和澳大利亚;另一类包括多数东盟国家在内,他们希望与中美同时保持密切关系,不愿意在二者之间选边站队。

在“印太经济框架”初始成员中,7个东盟国家只有新加坡和菲律宾一开始就表达了加入意愿。当美国强调“印太经济框架”并非反华联盟,作出“对中国同样开放”的姿态后,更多的东盟国家才愿意加入进来。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执行长李淳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把台湾纳入其中,意味着给“印太经济框架”打上了明显的反华标签,加入该框架意味着在中美冲突中站在美国一边,而东盟国家并不愿意接手这道“二选一”的难题。

“印太经济框架”首批成员名单里没有台湾,但不意味着美国在这个框架内彻底放弃了台湾这颗“棋子”。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表示,华盛顿虽然把台湾排除在“印太经济框架”之外,但仍将加强同台北的双边经贸关系,特别是“半导体和供应链等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关系”。台湾也没有打消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的念头。李淳表示,台湾和美国将继续“深化贸易和投资关系”,根据台美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TIFA),双方将在不久后启动双边贸易机制,台湾也可能在初始成员国落定后再加入“印太经济框架”。

不过,这或许只是台湾方面的一厢情愿。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日前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所说,很多国家不是美国的“盟友”,而是美国的“朋友”;即便是美国的“盟友”,很多国家也与中国保持着重要关系。他说:“你不能不跟中国做生意,因为那里有机会,那里有市场,许多国家也欢迎中国投资。”

对美国的“传统盟友”韩国而言,中国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韩贸易往来程度远超其他国家。刚上任的韩国总统尹锡悦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CNN)采访时表示:“加强与美国的联盟关系,并不意味着(韩国)认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不重要。”分析人士指出,韩国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的目的,是想抓住机会成为“本地区新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非“接受者”,实现韩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还有分析人士认为,尹锡悦政府加入“印太经济框架”,也有不让日本抢得先机、在“印太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的意图。

“框架”前景如何很难确定

一个月后,将召开“印太经济框架”协商会议,各成员国讨论将加入哪些支柱领域的问题。《金融时报》指出,如果所有成员都只对框架内的某一两个领域感兴趣,其他领域无人问津,那么,框架前景如何将很不确定。

“美国对‘印太经济框架’主要议题的描述既空洞又乏味,几乎可以预见其结果。这不是一场有趣的派对,更像一份经年累月报酬却寥寥的工作。”新加坡亚洲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德博拉·埃尔姆斯说,“任何有吸引力的派对都需要给出让人参加的明确理由,尤其是在客人们日程都很忙、类似活动众多的情况下。主人不能只考虑自己想吃什么、喝什么、听什么或做什么,否则,客人们很可能不来参加聚会,或者提前离开。”

对于美国政府的国际信用,一些国家心有余悸,美国也确曾有过“把客人请来后自己提前离场”的先例。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大力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但特朗普上台后不久,美国政府就退出了TPP。在“客人们”的推动下,TPP发展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如今已有11个国家签署了该协定。

“即便现在是拜登政府执政,我们依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可能还是像特朗普执政时那样。”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渡边博明告诉半岛电视台:“当美国对其他国家说它想干什么的时候,真的很难让人相信它的话。”

与此同时,由中国主导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日臻完善,从2022年1月1日起陆续对各签署国生效。RCEP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共有15个成员国,包括多个东盟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内,覆盖23亿人口,经济总量超过全球GDP的30%。除大幅降低关税之外,RCEP还简化贸易规则,以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务实合作。《华盛顿邮报》认为,与TPP等美国主导的贸易协定不同的是,RCEP对成员国并没有诸多苛刻要求,其实施意味着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正在衰退。

本报北京5月25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