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大历史探秘系列之「改革维新」

南洋大学是东南亚的第一所华文大学,它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因为它与历史洪流背道而驰。 在东亚的政治土壤中栽培中国的果树,既无法在新加坡成长,也不可能在东南亚任何国家容身。 南大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新加坡双语之路》,李光耀

南大历史探秘系列第二期 

「改革维新」

正如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所说,南洋大学创始之初便遭遇了不受官方认可、资金不足、意识形态争论等诸多问题,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南洋大学是通过哪些变革得以生存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呢?

南洋大学成立时升起的“南大万岁”的气球和标语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处于漩涡中的南大创始人陈六使在1963年被李光耀政府宣布吊销公民权,随后被迫辞去南洋大学理事会主席职务,直至1972年因心脏病去世,他最终没能带领南洋大学实现自己实业兴学的愿望。

终被认可

1965年新加坡突然被宣布独立,之前作为经济特区的经济优势和特立独行的政治制度化为乌有,新生的新加坡急需稳定与帮助。 在这样的局势下,新加坡政府终于对南洋大学的态度有所转变,希望以此获得传统华人群体的支援,同时扶持本地的教育资源。

1969年,南洋大学的文凭终于获得新加坡政府的承认

切中实际 · 改革进行时

1965年,王賡武接受新加坡教育部委托对南洋大学进行学制、学术评估审查,并在评估完成之后给出了《课程审查委员会报告书》,这个报告书就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王賡武报告书

2010年王賡武出席位于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内的王賡武图书馆开幕仪式,这位老人目睹并亲身参与了南洋大学各个阶段的兴衰成败历程

这份报告锋利地指出南大的三大问题:1.有限公司形式的不正规存在形式;2. 缺少国家教育投入导致学术能力相对不足; 3. 华文作为教学语言在理工科目中存在很大劣势。

虽然报告书激起了不少波澜,但最终南洋大学决定接受报告书的意见,在学术与体制上进行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首先,南大施行新学位制。 标志着南洋大学从学中国、学美国办学变成了传统英式大学,校长由President变为Vice-Chacellor,从管理模式到学位制度完全遵从英式高等教育制度——包括设置3年本科学位和1年额外的分级荣誉学位制度。

  • 削减教育系,现代语言文学系和化工系,主要理由为这三个学科在新加坡与其他教育组织有专业重合;且用华文教授的这些学科没有前景,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 南洋大学从此陆续转变为除中文系之外进行英语为主华文为辅的双语授课

综上三点,《王賡武报告书》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甚至在整个世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把教育拖入了究竟是应该面向民族文化崇高的理想,还是面向现实的国家未来的一场大讨论。 这次事件虽然不是由王賡武一手造成,但他的报告书却是导火线。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专家学者控诉王賡武的报告书,指责这个报告书使得南洋大学失去了特色和存在的价值,并导致了南洋大学最终的关闭;更有言词激烈者提出「王賡武报告书之后,再无南大」类似的言论

王賡武出于学术上的严谨、务实的自我要求,将当时南大与主流教育相悖的诸多弊病毫不留情的公布并推进改革,在小编看来顺应了国际形势,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始创时的初衷与特色,但为之后的蓬勃发展与成为世界一流高等学府奠定了基础

黄金时期

进入1970年代,南洋大学开始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过这是在经历了改革之后的南洋大学的大发」,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是真正的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学院、学系陆续开设。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与组织开始访问南大,南洋大学经历了一段声名远扬的全盛时期

196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访问南洋大学,中间穿深色西装的是时任校长庄竹林先生

1964年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左起第四位)访问南洋大学,作为南大校外考试委员会成员为南大建设提供支援

1972年2月19日英女皇伊莉莎白莅临南洋大学访问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南洋大学始终残留的华文大学背景,始终令政府心有餘悸。 同时仍然难以避免地和新加坡另一所大学——新加坡大学(Singapore University)不断产生师生资源上的不良竞争,对本来就很小的新加坡内部的高等教育资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内耗。

新加坡的开国领导人们不会袖手旁观,他们正在筹划又一次对于新加坡教育界上可谓是翻天覆地的一次大改革,历史进程上的又一次大转折,即将到来,南洋大学这只刚刚展翅翱翔的火凤凰,等待在前方的究竟是什么呢?请关注下期南大历史探秘系列之「历史转折」~


   往期相关   

南大历史探秘系列之「创建伊始」

欢迎关注南洋理工小助手

更多精彩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