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华男狂捅女儿数刀后跳楼自杀,新移民真的和子女有文化差异吗?

近日,一起海外华人家庭的惨案引起了人们大量关注,更掀起了又一轮对中国式教育的讨论。一名52岁的华人父亲举刀捅向自己的女儿后,绝望地从购物中心的高处纵身而下,当场身亡。

而这场悲剧的起因,源自于一个移民家庭两代人的教育差异。

悉尼Chatswood一购物中心在7月21日发生坠楼事件,一名华人父亲在家中捅伤其14岁女儿后,从购物中心高层坠落,当场死亡。

7月21日(星期日)上午10点左右,该名14岁少女在Nicolson St,Chatswood的一幢民宅内被其52岁的父亲捅伤,随后被紧急送往至悉尼儿童医院接受治疗,情况稳定。

随后,那名父亲在Chatswood Chase购物中心坠楼身亡。

据警方透露,他们于上午9点55分接到报警后赶到Chatswood,几名邻居正在对受伤的14岁少女进行简单急救。

据目击者透露,他们看见该名少女跑到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公园尖叫「救命」,称其父想杀了她。

几分钟后,紧急救援部又接到了Chatswood Chase购物中心的电话,称一名52岁的华人男子从高处坠落。

据警方透露,坠楼男子当场死亡。

警方被告知,父女二人之前在Chatswood的家中发生争执,女孩被捅伤后,这名父亲逃离了现场。

报道称,法院在7月3日发出了一项暴力禁制令,受保护者则是女孩的父母。根据法庭记录显示,她于17日袭击了母亲,导致其头部受伤需要缝针,之后她被控殴打他人造成身体伤害以及破坏财物。

19日,她在Surry Hills儿童法庭受审时认罪,获保释后返回家中。

据了解,这名父亲一直希望叛逆的女儿能听从自己传统的中式教育。女孩很叛逆,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紧张,还经常发生争执甚至动手。

由于父母一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但女孩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方式,所以他们之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异,相处起来会有点棘手。 

母亲用爱养育了子女,却有可能变成以爱为名的绑架,用爱将子女吞噬。

联合早报早些年采访过一些中国夫妇新加坡新移民现状以及孩子的成长!

  蓝伟光(后排右起)和陈霓育有三男一女,组成了快乐的大家庭。(大儿子不在照片中)(新加坡《联合早报》/邬福梁 摄)

  江建平(右起)和王燕夫妇育有两女,在女儿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夫妇俩观念转变,获益良多。

  “80后”夫妻陈奇(左)和胥妍娜的第一个孩子去年年底诞生,他们已准备怀第二胎。

 

  生养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蓝伟光(50岁)和陈霓(48岁)夫妇俩在新加坡定居已经20多年,育有3男1女4个孩子。陈霓笑说完成了“增产报国”的使命。

  陈霓的话说得实在:“华人一向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因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所以到新加坡后准备多生几个孩子,这都在计划之内,想说多生几个,孩子们之间多几个伴。‘养儿防老’的说法也有道理,假设父母年老有恙,试想一个孩子该多么无助,多几个孩子的话就能轮流照顾,相互分担。”

  陈霓认为新加坡生活较安逸,政府在生育这一块补助上也相对周全,“但还是偶尔听到一些耳语,说政府只给一笔花红,但养儿是一辈子的事情,这笔花红好像不够。不过,生养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总不能全依赖政府吧。”

  在陈霓看来,生育率低不是单一国家面临的状况,是全球性难题。“只能说新时代的年轻夫妇,考虑得比以前多,容易紧张。我倒鼓励新加坡的年轻人不需要考虑那么多,该生就应该生,早点生,多生几个,体力和精力都跟得上,过了年龄,怀和生就难了。”

  陈霓说相比中国,新加坡的生育政策一直都相当开放,她也欣慰中国终于要放开对二胎的限制。

  每次回中国探亲,一家六口阵容庞大,陈霓说自己被亲戚称为“英雄母亲”。

  目前在三达国际集团担任总裁的蓝伟光博士,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企业工作。他说养育4个孩子在经济上并不是负担,因自己忙于工作,看管孩子的重担主要落在太太陈霓身上。

  陈霓一手带大几个孩子,生小儿子的时候才请了女佣,她并不觉得带孩子有多麻烦,孩子也不存在融入的问题。“大儿子来新时已经5岁,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另外三个小的在这里出生,就跟这里的小朋友无异。”

  和父母交流时能流利使用华语,孩子们之间英语沟通无碍。家里每个孩子都在新加坡的英文环境中成长,也依然保持较高的华文程度。

  “我自己也当过老师,不想给孩子们压力,新加坡的教育环境已经不错了,所以孩子们顺利学习成长。虽然补习盛行,这一点我征求过孩子们的意见,他们都说不需要补习,我也并不觉得有这个必要,他们成绩都过得去。”陈霓说。

  陈霓认为,新中两国的孩子各有各的压力,中国学校作业量大,新加坡则重在考试。“望子成龙是老一辈华人的传统观念,我们这些经历了两地社会文化冲击的父母,倒真希望儿女们健康、快乐、独立就足够了。”

  陪着孩子成长,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长

  江建平(52岁)和王燕(51岁)夫妇在1994年获政府奖学金,从江苏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带着1988年在中国出生的大女儿。

  来到新加坡后,发现身边的新移民夫妇朋友基本都生了第二胎,他们也在1998年生下小女儿。

  两个女儿相差10岁,王燕说女儿们性格迥然不同,因此对她们所采取的教育方针也完全不同。

  江建平说:“大女儿完全是按照精英教育的理念养育成人。”搞科研出身的江建平,拥有博士学位,像很多中国严父一般,认为女儿在学业成绩上必须是拔尖的,不然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因此大女儿无论什么年级,每次考试成绩绝不能掉下前三名。

  大女儿严格执行并达到父亲的要求,理科方面表现出色,直到大学入学选科,一向听话的她第一次对父母提出要求:“我文和理都可以,选什么都行,但我觉得我若选读文科会很快乐,并且选科关乎我未来工作前途和人生志向,所以爸爸妈妈请让我自己选吧。”

  因大女儿这番话,夫妇俩才觉察到大女儿这么久以来在“高压政策”之下,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天性,自此反省而顺从了大女儿的意愿。她如愿读了大众传媒,毕业后本想做翻译,却因在假期背包旅行中尝试过支教,对春风化雨的教师职业产生兴趣,正在成为教师的道路上前行。

  有前车之鉴,在小女儿的教育方式上,这对父母就开明多了。江建平坦言太太做了不少思想工作,自己才能扭转思维,从对大女儿自上而下的授命方式,变成了和小女儿平等沟通的模式。

  “小女儿活泼外向,小时候就开始做化学实验,擅长理科,”王燕说,“但我们学会尊重她的意愿,给她选择的权利。”

  小女儿在南洋女中读中一时,写过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文中写说妈妈“给予自由却不‘放羊’,允许我犯错也教我勇于承担后果,什么都可以和妈妈讲,妈妈什么都允许我去尝试。”

  王燕说:“想开了,不求女儿们要多优秀、多精英,这毕竟是她们自己的人生啊,我们做父母的就不必多干涉了。比比看小时候在中国,我们父母那一辈的教育理念,就越发现人性化教育才是最好的。”

  对孩子的品格养成上,王燕却没放手,“这是不能假手于人的,不能把孩子的品德教育丢给女佣。华人的厚道、谦和、孝顺、温暖和人情味,父母得一点一滴言传身教。”

  女儿们尚小时,王燕便辞去职业成为家庭主妇,相夫教子至今,以义工为业。她除了在学校担任义工,还参与世界宣明会的扶助困难儿童计划。曾担任跨国企业的区域研发和技术总监的江建平,近年也慢下步调,进入理工学院担任高级科学家。夫妇俩说,因为两个女儿,生命变得更完整、丰富,陪着孩子成长,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长。

  为孩子和家庭奋斗


  生为中国“80后”的陈奇(34岁)和胥妍娜(30岁)夫妇,围着去年底才出生的女儿团团转,却已在“筹备”明年怀孕生第二胎。两人在新加坡超过10年,结婚3年。

  陈奇说,生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源于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尊重,要完成对父辈的交代;要生第二个孩子则是有感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太寂寞,有两个小孩,他们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中互相扶持为伴。

  年纪轻轻的两人,发现有了小孩之后,相比“二人世界”,家庭的定义和意义到了另一高度,孩子让他们变成更完整也更相爱的一家人。

  时下生孩子养孩子越来越“贵”,胥妍娜对这种说法持保留态度。她说:“保守的观念是有多少钱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可积极的想法是:这样更能够激发工作干劲,为了给小孩和家庭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去奋斗,这种努力和付出很值得。”

  比较新中两国育儿的开销,胥妍娜说,在中国生孩子开销便宜,她家乡绵阳这样的三线城市,剖腹产收费5000元人民币(约1000新元),而在新加坡,则花了1.2万新元,幸而从产检到生产都有公司的补助。

  产品方面,中国育婴品选择很广,价位差别也很大,若选用品质较好的产品,价位对于中国普通收入阶层来说是偏高的。在新加坡,因进口产品种类繁多,中国和欧美产品都有广大的选择空间,可做出更物美价廉的消费选择。“我感觉在新加坡购置宝宝用品,付出工资的一小部分,就可享用到比较高品质的产品。”

  在这个双薪家庭里,平时上班时有双方父母间隔飞来帮忙照顾。但有了宝宝,多了很多家务,在陈奇赧颜说自己当爸爸的,到底没有太太的细心和耐心,所以主动挑起家务,但每天坚持有一顿奶由自己喂养,并在太太给宝宝洗澡时帮手。胥妍娜投入宝宝的照料,当然也没撂下职业女性的身份。

  胥妍娜说:“我的雇主是家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公司,支持和鼓励家庭工作平衡,除了有取乳室和存乳箱,我挺满意公司对于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员工在工作时间上的灵活调整,老板体谅初为人父人母的一些突发情况。公司还有每年一次的‘带宝宝上班’活动,鼓励员工带小朋友到工作场所参观。”

  对不满周岁的小婴儿谈人生规划尚早,这对新手父母打定主意,“要让女儿成为她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成为我们想让她成为的人。”

  “但原则性的东西不能放弃,比如中文,希望孩子有足够能力来体会和运用博大精深的中文。”陈奇说。

  “是啊,我也希望孩子对中国的定义不仅仅是爸爸妈妈出生的国家而已,”胥妍娜说:“中国是一种‘根’,所以我会尽可能让她接触中国,比如回中国住上一段日子。”

  “偶尔听到一些耳语,说政府只给一笔花红,但养儿是一辈子的事情,这笔花红好像不够。不过,生养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总不能全依赖政府吧。”(王一鸣)

(原标题: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生育故事:陪着孩子成长)


我们为读者提供各类资讯外,也为大提供各类新加坡留学等资讯,及如何在新加坡中英文业余学习(课程可申请政府津贴),中英文教学会计ACCA课程,精品雅思班,提升学历等

我们还专设新加坡留学和澳洲留学业务

欢迎电话:84258441,添加微信:juvenjason

童老师 

扫二维码关注我的文章

推荐阅读:

想进入亚洲最高学府,你的IELTS需要多少分?

从2月1日起,12岁孩子来新加坡前没打过这两个疫苗,将不能办准证!

新加坡私立学校第三方文凭认证流程全攻略!所有私立本科都可以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