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加强伙伴城市合作,沪新金融合作开启新篇章 | 陆家嘴论坛·全体会议二

长期以来,中国上海和新加坡在经济领域合作紧密。经济领域的广泛合作为沪新两地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双方在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2020年是中国和新加坡建立双边关系30周年,金融合作一直是双边关系中的亮点。”6月18日,在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二“加强沪新金融合作——伙伴城市专场·新加坡”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行长孟文能指出,沪新金融合作目前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壮大,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有所加强,金融机构在双方市场中的发展有了更多机会

沪新合作可优势互补

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GDP为5532亿美元,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为17.3%;新加坡GDP为3721亿美元,金融业的占比为13.1%。

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在会上表示,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加强沪新金融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在国家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承担重要的使命。同时,作为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市场主体,需求是海量的。但目前还有一些痛点,如经营产品服务创新的精准匹配度不够。而新加坡的比较优势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相关软环境和国际接轨、运营全球资金方面经验丰富。沪新金融深化合作既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为双方共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提供新的契机。”任德奇表示。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杨表示,沪新金融合作有广阔前景。上海和新加坡都是开放型经济的受益者,面对疫情,沪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密切的合作。“沪新在服务‘一带一路’、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等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前景,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快发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提升双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综合服务功能。”郑杨称。

“新加坡和上海都是亚洲区域贸易、资本和投资流动的重要门户,是亚洲最为主要的两个金融中心。新加坡是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之一,拥有完善的金融体制。上海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的领军城市,上海有辐射内地、带动全国发展的作用。”华侨永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王克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久以来,上海和新加坡有着活跃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双方在经济贸易方面紧密互动,并不断深化金融领域的双边合作。上海是新加坡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两地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王克进一步表示,目前,新加坡和上海正在“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互联互通,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发展等层面加强合作。例如,新加坡为“一带一路”下在东南亚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上海也逐步完善面向“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拓宽沪新两地的金融合作,以进一步提升双方在金融领域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协作。此外,上海的企业承接了新加坡的港口建设等项目,新加坡的金融贸易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很多的分支机构等。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也承载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影响力日益加大,上海金融中心的优势更加明显。而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在国际金融、贸易融资、海事金融、保险和财务运作方面拥有领先地位,也是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同时也是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是进军东盟市场的主要门户,同时也是东盟地区40%金融科技公司所在地。”大华银行(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符懋赞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未来的发展定位,沪新有所区别。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上海要建立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而新加坡金融中心转型策略是建设领先的国际财富管理枢纽、基金管理和落户的亚洲枢纽、亚洲时区的全球外汇价格发现和流动中心。”

符懋赞进一步表示,“可以看出,双方各有优势,在推动金融中心的建设、升级和转型进程中,双方可以对接各自优势,交流协作,共享资源。例如,上海的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发展人民币汇率及外汇衍生品市场、提升与国际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对接效率等方面。而新加坡作为三大离岸人民币中心之一,并拥有完善的股指债券和衍生品交易中心,监管系统也相对全面,可以在这些领域和上海交流协作、共享资源,推动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此外,孟文能还特别提到了沪新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合作潜力。“我们要利用金融力量,共同促进更加绿色和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是上海和新加坡今后可以携手共进的领域。”

孟文能表示,“根据研究,2030年前,每年预计需要约2000亿美元的绿色投资才能支持亚洲经济的绿色化。上海和新加坡可以共同打造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相关贷款框架,这将有助于促进绿色贷款的跨境银团发展,降低中小企业成本。”

“沪新双方还可以共同应用创新金融技术方案推动绿色金融。新加坡每年会举行一次全球金融加速竞赛,来自上海和新加坡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共同寻找绿色金融解决方案。”孟文能称。

金融机构强化合作

进一步加强沪新金融合作,金融机构的作用毋庸置疑。

孟文能表示,“在金融合作的大框架下,上海和新加坡的关系不断加强,新加坡的银行不断地深化与上海的合作关系。如星展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进行了贷款银团和联合债券承销方面的合作;华侨银行和上海银行在数字银行和供应链融资方面有很多合作。”

据孟文能透露,今年将启动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会的金融工作小组,目的就是要促进双方的金融机构参与,如跨境人民币业务和产品创新等

符懋赞指出,新加坡是进入东盟市场的主要门户,在2018年与上海贸易额就已达135亿美元,占新中贸易总额的13.6%。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深,今年一季度,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东盟各国在疫情后逐步复工复产,相信新加坡和上海之间的经贸业务往来将更加频繁。因此,银行应该发挥金融穿针引线的作用,服务其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前,各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依存度大大提高,必须通过全球的良性循环实现动态调整和升级,资本等要素只有实现全球的配置才能达到最佳优化。这次疫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都不处于孤岛,必须抱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心态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进人民的福祉。这也是中新两国的共识,也是努力方向。今年是中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我们相信两国彼此的经济融合将更为紧密,在此大方向下,上海和新加坡的合作必将向纵深发展。作为总部位于上海且扎根中国三十余年的一家新加坡的银行,我们也将在推动上海和新加坡金融中心建设、互联互通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符懋赞如是说。

“大中华区市场是华侨银行最核心的市场之一,上海作为大中华区最为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是华侨银行关注的重中之重。”王克称,华侨银行将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展和中资银行的合作,特别将在境内外的联合贷款及联合金融服务、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包括对跨境电商提供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更密切的人员交流和沟通等四个方面加强合作。

“上海国际中心建设的再出发以及沪新金融合作,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特别是上海的机构,将对市场、对客户有更深的理解,对其产品需求有更多的了解。”任德奇表示,交通银行“建设具有财富管理特色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银行”必须要抢抓机遇,加快自身发展。作为交通银行来讲,将重点聚焦在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支持,助力沪新金融机构合作迈上新台阶,促进双方实现资金、产品、资产以及人才的有效对接。

郑杨表示,浦发银行在新加坡业务的发展成效显著。过去三年,浦发银行新加坡分行业务范围持续扩展,已从内保外贷、跨境直投、银团贷款传统业务,逐步扩大到各类贸易融资、境外并购贷款、债券自营投资和承销、外汇和利率衍生品服务等结构性定制化金融服务。下一步,浦发银行将积极作为,主动连接服务好两个市场,希望在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和新加坡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积极与星展、大华、华侨银行等新加坡先进同业加强合作,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延伸服务的渠道,共同服务好沪新两地众多的客户。

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大有可为

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是金融合作的重头戏。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于2019年1月实施,陆家嘴论坛已连续两届设立伙伴城市专场,去年的主题为“加强中英金融合作”。

2019年6月17日,距离去年陆家嘴论坛结束仅几天,中国证监会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即发布沪伦通《联合公告》,标志着中英合作的重要成果——沪伦通正式启动,华泰证券成为沪伦通的首个尝鲜者。

一年后,伦敦时间6月17日上午9时,在今年陆家嘴论坛召开的前两天,中国太保沪伦通全球存托凭证(GDR)于伦敦证券交易所沪伦通板块正式挂牌交易,中国太保由此成为第一家在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中国保险企业

“目前有沪港通、债券通,我觉得可以建立起新加坡-上海的债券通。此前债券通的协议和合作建立起来的经验可以加以应用,也可允许一些新增创新,如回购产品等。”星展银行首席执行官Piyush GUPTA(高博德)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在人民币国际化领域,我们也看到了机会。可通过与新加坡建立伙伴关系,让新加坡的银行直接在岸交易人民币,也可和离岸人民币的交易进行互动。”

“新加坡和上海之间建立更强的联系,能够助力上海更好地打造国际金融资金的发源地。”新加坡交易所主席柯宗盛表示,“新加坡是亚洲机构投资人非常密集的财富管理中心,能帮助中国公司获得更多的外资流入。我们也将进一步帮助中国的货币市场进行深入发展,并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任德奇指出,新加坡的上市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外国公司,其中,赴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占比也超过三分之一,这说明了双方优势互补的空间还比较大。下一步,双方可以重点围绕着拓展要素市场的广度深度,促进投资者国际化;在多元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三角互动方面进行新探索。

“进一步深化中新资本市场的合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首先,可共同研发开发新品种,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包括绿色金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证券化。同时,支持有序扩大商品期货市场的开放,支持商品期货交易所推出更多特定品种,向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国际投资者开放交易等。”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旭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次,共同打造新工具,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互联互通的示范项目规划,设计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精准高效提供金融服务。第三,健全新机制,推进中新资本市场的务实合作。借助新平台,推动陆海新通道建设。”

“此外,医疗健康行业已发展成为新交所的特色板块。据最新统计数据,二级市场该板块企业平均估值已达到将近50倍,即便剔除几家头部企业,该行业平均估值也约为25倍,可谓非常优秀。未来上海与新加坡应加强医疗健康企业在上市融资等方面的合作。”张嘉旭称。

张嘉旭进一步指出,新加坡交易所是2019年全球最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IPO平台,在房产信托基金市场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新加坡房托和地产类商业信托市场增长强劲,过去10年的总市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3%。在新交所上市的房托及合股式房产投资信托中,有12支REITs涉及中国大陆业务,总市值为210亿美元。“上海应借助‘新基建’大力发展和国内公募REITS试点起步机会,加强与新交所在REITS市场交流合作”。

高博德表示,“在股票领域,我们看到非常好的机会,房产信托市场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们能建立起房托市场,可以帮助中国投资人更好地参与海外机会,帮助部分中国信托基金找到第二个上市的地方,还可以共同建立联合房托指数。”

“在银行层面,华侨永亨银行(中国)长期致力于为中资企业在境外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帮助他们达成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业务需求。例如,与新加坡交易所保持长期紧密的沟通和战略合作关系,并借助新加坡交易所的平台和资源,在资本市场为客户寻找合适的业务机会。”王克表示。

金融科技有望成下一个发力点

近年来,金融科技成为沪新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更有望成为未来合作的发力点。

郑杨指出,新加坡正在实施智慧国家2025计划,对金融科技的掌握和探索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上海目前正在建设科创中心,将构建金融科技的产业生态链,形成群体优势,加强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联动效应。

“目前,国内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加大‘走出去’步伐,推动牌照互认。打通‘沙盒监管’国际机制,如联合推出跨国支付等领域‘沙盒监管’场景。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探索国际金融风险防范。新加坡正在实施‘智慧国家2025’计划,从ICOs到区块链,从移动支付到生物识别,从大数据到分布式分类账,新加坡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而营造的环境已经逐渐成熟。上海结合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定位和目标,可加强与新加坡在这些方面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张嘉旭表示。

从交易所的层面看,柯宗盛表示,上海和新加坡可进一步推进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就是很好的机会,通过将数据和金融更好地结合,加上强有力的监管政策,交易所之间可以建立起联系,能进一步加强透明度和价格发行的机制,更广泛地吸引全球的参与。“新加坡交易所也愿意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分布式记账等技术进行更广泛交流,虽然现在还处于应用的早期,但我们对前景充满期待”。

“上海非常积极地建立区块链平台以更好地支持金融交易,新加坡也在针对其贸易和物流以及金融系统打造区块链的技术支持。我觉得,两个城市可以利用端到端的方式,实现共同的目标。”高博德表示,“目前,全球对数字货币和推出数字货币市场都很感兴趣。我们可以看看,是否有必要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中国数字货币的枢纽地之一。”

从机构层面看,银联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剑波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银联国际在新加坡加速推进移动支付受理场景的建设,并参与了新加坡监管局主导的通用支付二维码项目SGQR。

“在满足双方监管要求基础上,我们将在中新之间探索更便捷、快速的资金流通方案。我们愿意继续发挥网络产品优势,与新加坡机构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支付网络,推动数字化的支付产业发展,助力上海和新加坡的金融合作。”蔡剑波称。

符懋赞认为,银行需要积极地以更创新的方案、更安全的金融体系和更开放的合作生态体系,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此次疫情的暴发加速了远程通勤、教育、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以技术为动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上海在国内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走在前列,而新加坡不仅领跑东盟数字经济,同时也是东盟地区40%金融科技公司所在地。相信借着这合作年的东风,上海和新加坡在电子商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能取得更深入的合作”。

符懋赞进一步指出,银行可通过构建开放、创新、共享的金融合作生态体系,与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创新方案、电子支付、企业孵化和投融资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落地。

“以大华银行为例,我们已建立了多层次的大华银行金融科技合作生态系统。目前,东南亚已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和创新企业的首选出海目的地之一。我们与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了大华银行的金融科技生态圈。通过该生态系统,初创企业在种子轮到C轮成熟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获得其他融资选择,还将获得我们的合作伙伴的专业知识和网络。”符懋赞表示,“我们积极推动跨境移动支付的实现,也与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推动创新金融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还与陆家嘴新兴金融产业园、优客工场以及新加坡奕桥等诸多共享办公空间合作,帮助想在海内外拓展业务的初创企业,轻松落地展业。”

“此外,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银行可促进沪新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以及技术应用领域的最佳实践分享和资源项目的对接。近期,我们将最新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最佳实践带到了中国,在上海总部推出集团的Better U计划,这是首个由新加坡银行自主研发,且获得新加坡银行与金融协会(IBF)认证的技能提升项目,涵盖了五个领域的关键技能,帮助人才掌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软技能。”符懋赞称。

在王克看来,在金融科技创新领域,银行需具备三大要素:第一,要有足够的科技能力。第二,要有足够的应用场景,而人员的跨境活动、贸易流的跨境特质、资金的跨境需求,都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足够多的场景。第三,金融科技创新要依赖足够大的规模,因为金融科技创新需要很大的投入,要有足够的规模才能产生足够的回报。

王克表示,近年来,华侨永亨银行(中国)逐步加强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在华侨银行去年10月提出的“数字化三年发展战略”指引之下,在中国设立了集团系统开发团队,为集团旗下子公司提供包括应用开发等在内的技术服务,积极配合华侨银行实施该战略。

“目前,在零售银行层面,华侨永亨银行(中国)与总行之间合作主要包括账户的见证服务、引进金融产品、信息资源共享等。未来,沪新双方希望能进一步密切合作,在金融科技方面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为国内的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王克称。

记者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