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别矫情了,不就是个抑郁吗,还可能比癌症更可怕?

18日,

一条关于日本知名男艺人

三浦春马自杀身亡的新闻登上热搜

19日,有日媒报道称在救护车到达时,

三浦春马仍然有微弱的心跳

救护人员尝试为他做心肺复苏,

但最终仍回天乏术

三浦春马的朋友透露,

三浦应该不是因为网络暴力

才选择自杀的

他从两年前便开始酗酒

常常会喝下“超乎寻常”数量的酒,

更有些自暴自弃

相关人士也表示

三浦会花时间去扮演好一个角色

但作品的消费速度非常快,

三浦消磨的身心来不及恢复

就得面对下一部作品,

如此恶性循环,

三浦的身心平衡或许早已崩坏

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艺人作为高压群体

有不少艺人被抑郁症所伤害,

一些艺人也因抑郁症而失去了生命

去年,韩国著名艺人崔雪莉

于2019年10月14日,

被人在家中发现自杀身亡,

年仅25岁

新加坡女歌手,李卿瑄

出生于1992年。

于2019年12月12日,

李卿瑄在个人社交平台上

留下了数百字的遗言

随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大家喜爱的哥哥张国荣

于2003年4月1日晚18点43分,

因抑郁症病情失控

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楼

健身中心坠下,

紧急送往玛丽医院,

经医生检验入院前已死亡,终年46岁

这些悲剧告诉我们,

没错!抑郁症的确堪比癌症!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

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

为主要临床特征,

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表现:

01

无理由的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  觉得空虚,无价值感;

02

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悲观厌世;

03

食欲丧失或激增,体重有明显变化;

04

出现严重的睡眠问题,失眠/嗜睡;

05

行为会发生巨大变化,变得行动缓慢或烦躁;

06

自卑,自我评价低,有消极思想;

07

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

08

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幻觉、

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

长者甚或数年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

部分可能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

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自杀死亡率仅次于癌症

全球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抑郁症。

当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

预计2020年可能将成为

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严重的患者中

有15%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

2/3的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

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估计高达100万

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

2019年9月27日报道,

世卫组织的专家认为

如果保持这一趋势,

不考虑社会经济水平、国家、信仰和文化

因素的情况下,

2030抑郁症将成为致残的第一大诱因

你真的了解抑郁症吗—微笑抑郁

多数人对“抑郁”的无知,

对抑郁症患者最残忍的事

“微笑抑郁”困扰的人,

远比想象中要多。

他们看起来那么健康

、开心友善

可能是一群人中的开心果

可能过着令旁人羡慕的生活……

但正因为多数人都对“微笑抑郁”

缺乏足够的认知

所以当“微笑抑郁”者

出现异常行为甚至自杀时,

他们的亲人、朋友才更加震惊

更加无法相信

归根到底,问题在于

我们所有人对抑郁症的了解都太少了。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抑郁者的信号

不知道怎么帮助别人,

当自己深陷其中时,

更不知如何求救

你真的了解抑郁症吗—产后抑郁症

女性较男性容易患上抑郁症

女性平均发病率为5.1%,高于男性的3.6%

最主要的假设就是女性生理及生殖结构的问题。

产后抑郁是妇女在生产之后

很容易出现的精神疾病

一般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

表现为抑郁、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

对新生儿的感情变得麻木冷淡

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

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

最近很火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

受过高等教育的智英放弃工作

做了一位全职妈妈,

不幸患上抑郁症,却不自知。

“妈妈”一词一旦被冠在一个女人身上,

在收获孩子成长的同时

也失去了青春、事业、甚至自我

电影里反应着大多数妈妈正在经历的,

身为女性而被差别对待和受到各种限制

至今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作为一个女人

成为一个好妻子和好妈妈是份内的事情,

因此,产后被家人忽视的妈妈

自然成了抑郁症的受害者

产后抑郁跟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家庭因素、产科因素、睡眠因素有关。

其中心理因素和家庭因素

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有些产妇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

初为人母的角色改变,

使其面临自身康复和育婴两大问题,

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

无法克服做母亲和工作的压力,

尤其是文化程度高的人

由于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

考虑问题多,情绪较复杂,易发生抑郁。

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尤其是缺乏丈夫支持的产妇更易患抑郁症。

部分产妇由于分娩,

可能失去劳动就业的机会,

减少了家庭经济的来源

而导致经济上的压力加重,

常常造成产妇的抑郁。

甚至,

许多丈夫在面对妻子产后一系列异常反应下,

欠妥处理,认为妻子矫情

这种行为极大可能会导致产后抑郁加重

希望大家能给妈妈多一点的关心与呵护

作为丈夫多体谅妻子,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如果妻子出现异常反应,

应正确对待,及时就医

正面对抗抑郁症

许多人在自己身体状况发生异样时,

并不能及时判断自己的病情

而是盲目的寻医问药,

其中,

能够被发现而转诊到精神科来的人数很少

大部分的患者都一直当作生理上的问题来处理,

却不知根源在于心理上的疾病

其次,就算被诊断出患抑郁症,

也不能保证就会接受完整的疗程

有相当比例的抑郁症患者会自行中断治疗,

原因可能包括:

认为吃了药也没有用;

不喜欢药物的副作用;

甚至担心社会的污名化等等。

研究发现,

高达72%的患者表示“想要自己解决”,

认为“自己会自愈”的有60.1%,

52.5%是因为“环境不允许”,

只有47.9%是“经济上不允许”,

以及45%是“觉得治疗没什么用”。

所以如果有患者不愿就医,

通常不是因为经济因素

而是心理因素居多。

最常见的情况是,

患者对于到精神科看诊有所抗拒

不愿被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

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病耻感”

是盘横在患者就诊之路上的拦路虎

如果抑郁症患者得不到及时的

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严重时会出现自残或自杀倾向

面对无法判断自己的病情

以及不愿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时,

家人的正确劝导、关心与陪伴尤其重要

家人应该对患者持有信心与耐心

陪他们走出抑郁症的深渊。

我们发现身边人有自杀倾向

应该如何做?

1、稳住其情绪,尽快通知当事人的家人;

2、密切关注当事人的行为举止,避免其独自行动;

3、将当事人身边的一些“危险品”清理掉;

4、保证其当事人食物的基本摄入量;

5、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

6陪着当事人出去多走走看看;

7、叮嘱当事人家人切忌批评和责骂;

8、帮当事人联系心理医生。

疫情期间如何处理压力

疫情期间,

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还是广大的群众

在面对疫情的时候心理上

都会发生一些波动,

在疫情期间如何保证心理健康?

大流行疫情对民众精神卫生的影响

已经令人非常担忧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

“伴随社会隔离、对疾病传播的恐惧

以及家人的亡故,

收入和就业损失导致的焦虑,

使局势更趋严重。”

现在非常清楚,

精神卫生必须被视为

我们应对COVID-19大流行

并从中复苏的核心要素

谭德塞博士说,

“这是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

在整个联合国系统支持下肩负的集体责任。

对人们的情感健康掉以轻心

将会给社会造成长期的社会和经济代价。”

对于抑郁症,

有许多自发的自愿团队

在向患者做出尽可能的帮助

01

自杀在线干预

人工智能去找到并帮助那些有自杀风险的人,

自杀行为的实施有很多是很突然的,

但是在那之前,

其实有很多信号我们可以感受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延劭

所在的自愿团队,

做了一些网络心理研究,

主要通过用户的网络行为

去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

及时了解用户的心理变化,

包括可能的自杀行为或自杀风险

最后进行自杀干预

其实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有79%是希望被干预的

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没法主动求助

有人会问在网络上表达自杀言语的人,

会不会只是为了引起关注

其实并非如此

根据调查统计,

在网络上表达自杀意念的人,

一半以上的人会尝试自杀

每一条自杀留言的背后,

可能就是一个真实的自杀死亡案例

团队通过大数据找到有自杀倾向的人后,

以发信息的方式挽回生命。

在2016年暑假期间,

他们找了两批有自杀意念的用户,

希望通过对这些人群的了解,

知道有自杀倾向的人群

最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延劭

通过这样的研究之后,

确定了私信格式

这个私信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介绍我们自己;

第二,说明我们是怎么找到他们的;

第三,我们该怎么帮他们;

第四,表达我们的同理心。

并且经过专家的讨论后

选出了服务质量能得到保证的干预热线,

并提供了全中国干预热线的汇总

这样的网络自杀干预信息会发5次

主要是为了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

我们没有放弃,希望你也不要放弃自己

这样的自杀干预也取得了大家认可

02

新加坡援人协会

(Samaritans of Singapore,简称SOS)

是一家非营利机构

致力于为面临危机的个人

提供机密的情感支持,

以促进人们掌握关于自杀的正确观点

及提高人们对预防自杀的警觉性

日前,

为有需要者提供更多不同平台的援助。

如果有一天你被心理疾病困扰,

或是有周围亲友需要帮助,

可以联络新加坡援人协会(SOS)

24小时辅导热线:1800-2214444

求助电邮:pat@sos.org.sg

03

mindline.sg

新加坡政府首次设立心理评估网站

新加坡本地心理医生

和计算机科学人员等专家,

共同开发“mindline.sg”

心理评估和资源网站,

这也是新加坡首次推出网络心理评估工具,

希望在疫情期间

帮助国人管理心理健康

该网站由新加坡卫生部医疗护理转型署、

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

新加坡国家福利理事会

和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共同开发,

新加坡民众可在网上以匿名的方式

寻求心理援助

援助范围包括心理健康、工作、财务

和看护援助等。

民众只需完成自我评估测试,

回答问题,

就能得知心理状态处在哪种级别

心理级别分为良好、轻微、中等和危机

若处在危机级别,

网站将提醒应立即求助,

并提供援助热线

若是轻微或良好,

则会提供舒展身心的健康资讯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

正在被心理疾病所困扰,

请联系以上机构

如果你还知道其它心理健康援助机构

请在评论区留言

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抑郁症患者。

*图片来源:NEWS WEB;Weibo@希特蕾西吱利亚;Weibo@新加坡眼;weibo@SULLI_崔雪莉是真理;搜狐网;Pexels@Pixabay;Pexels@Kat Jayne;Pexels@ZacharyDeBottis;Pexels@AndreaPiacquadio;Pexels@ KristinaPaukshtite;Pexels@cottonbro;Pexels@AnnaShvets;Pexels@FloraWestbrook;SamaritansofSingapore;Mindline.sg;世界卫生组织;一席;新浪财经;电影《82年的金智英》;抑郁研究所

*编辑:嗯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