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出场一次打底8000元的此物 全新加坡只剩下一人能亲手制作

以稻草扎成的龙形,插满星火点点的长香,在围观人群间舞动时还会“喷火”,把节庆气氛推到高潮。舞火龙这项从中国传到其他华人地区的民间艺术,在本地从冈州会馆开始,由沙冈万山福德祠醒狮团延续。

当舞火龙在香港已成为年度盛事,数十年来新加坡却只有这个醒狮团在传承,记者深入走访后方知个中的曲折蜿蜒。

沈氏通道沙冈万山福德祠醒狮团一直坚守着珍贵的舞火龙传统文化,将它带到庙宇和民众祈福活动,传递着与社区间的脉脉温情。(档案照)

沈氏通道沙冈万山福德祠旁的集装箱仓库内,有两条火龙已“闭关”超过一年,继续等待一展英姿的时机。因为记者的到访,醒狮团兄弟搬出龙头、数节龙身和龙尾,让火龙有机会出来晒晒太阳。

沙冈万山福德祠旁的集装箱仓库内“闭关”超过一年的火龙,因为记者到访,其中一部分才有机会出来晒晒太阳。(龙国雄摄)

摸一摸干粗的稻草束,闻一闻久违的稻草香,再次唤醒醒狮团兄弟蠢蠢欲动的表演因子。毕竟这条龙承载着他们挥洒汗水、不求回报、抱着发扬传统文化使命的集体美好回忆。

舞火龙两度沉寂

关于第一条火龙何时在新加坡出现,众说纷纭。一些长辈有印象1950至1960年代牛车水一带曾有火龙表演,但具体细节无从考究。

1980年代的舞火龙,倒是许多人曾亲眼见证。1980年牛车水冈州会馆正式成立纱龙队后非常活跃,常常到各处表演纱龙和金龙等,火龙也亮相过两次。根据本地火龙重要推手冯景源(80岁)的说法,在冈州会馆活动的商人李齐,曾在家乡中国广东省新会参与舞龙演出。他建议把火龙引进新加坡,冯景源和一班师兄弟于是着手研究。

沙冈万山福德祠醒狮团敬称“龙王”的火龙顾问冯景源师傅(左)和醒狮团发起人之一的司徒根良,都已投身火龙制作40年。从妆艺大游行“退役”的稻草火龙高挂在沙冈古迹文物室内。(林国明摄)

冈州会馆出动的第一条火龙,龙身是以香蕉树干制作,造型相对简单,在1980年代初碧山亭坟场清山后演出。司徒根良(79岁,万山福德祠醒狮团发起人之一)也参与了当时的表演,他还记得地上是“一个洞一个洞”(挖空的坟墓),不小心还会踏下去。

第二条火龙的龙身已改由稻草制作,外层还包裹草席,看来更加美观。这条火龙从冈州会馆出发,在牛车水一带游行,引起不小轰动。因为经费等因素,冈州会馆的火龙表演之后沉寂下来。

1983年沙冈万山福德祠成立醒狮团,当时不少团员是冈州会馆会员。冯景源师傅随后把火龙带过来,火龙从此在这里扎根延续。那段时期火龙除了在万山福德祠亮相,不少庙宇和团体也邀请火龙出巡,如武吉知马慈云山。

万山福德祠副主席兼醒狮团教练何伦良说,当时出去一次的收费是6000至8000元。后来新加坡经济不太景气,愿意出钱的团体渐少,火龙表演也随之沉寂。

相隔十多年后,一直到2006年农历二月初二配合万山福德祠的“土地爷爷”宝诞,火龙才重出江湖,在庙宇四周表演一圈后也到沈氏通道一带游行。暌违已久的火龙再次亮相,吸引媒体竞争报道,引起坊间关注。

之后火龙三次在妆艺大游行亮相,间中也受邀为龙南殿和济正宫等演出。最后一次是去年2月农历初八的玉皇宫,信众借火龙答谢天恩,祈求玉皇赐福,直落亚逸街部分路段当时还封路。

三次妆艺大游行


万山福德祠醒狮团曾三次受邀参与妆艺大游行,这对醒狮团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和骄傲,也是毕生难忘的经验。

2009年醒狮团和中国铜梁火龙同场演出。“舶来龙”铜梁火龙以不同材质导火,表演时火花交织,惊险奇特。虽然不是万众焦点,沙冈万山福德祠醒狮队还是非常兴奋,何伦良回忆道:“一方面是第一次参与妆艺大游行。加上从政府大厦大草场,一路走到多美歌一带。亮相时间很长,可以给很多公众看到。”

第二和第三次则是另一番体验。

2012年的水上妆艺大游行,对火龙队来说是一大挑战。醒狮团武术教练吕志河说:“稻草火龙原本就很沉重,平日要舞动都比一般龙来得艰难,还要在水上走。”2016年则是遇上大雨,点燃的香火全熄灭,稻草吸水后更是百上加斤,令舞龙队倍感吃力。

2012年妆艺大游行在水中游行,是醒狮团一次难忘的高难度演出。(万山福德祠提供)

制作火龙难度高


尽管引起媒体和民众关注,舞火龙并没有在本地广泛流行开来。深入采访后方知,制作稻草火龙和舞火龙背后的艰辛,无怪乎至今仍只有万山福德祠醒狮团独撑。

万山福德祠主席兼醒狮团发起人甄福常提出,首先要向中国福建农民特别搜集稻草,稻草成本不高,但从中国运到本地需要相当费用。一只火龙需约100公斤稻草。原本稻米收割后的稻草不难搜集,但近年来当地农民将稻草用以栽种磨菇或烧饭,供应不甚稳定。醒狮团曾试过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稻草,有欠理想。

沙冈万山福德祠理事兼醒狮团武术教练吕志河(左起)、副主席兼醒狮团教练何伦良、总务兼醒狮团理事叶松青、主席兼醒狮团发起人甄福常、理事兼青年团副主任黄永良、理事兼醒狮团财政甄俊杰、财政兼醒狮团主席司徒国勇及理事庄德俊,都为舞火龙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龙国雄摄)

搜集足够稻草后,制作过程也很漫长。目前懂得制作龙头和龙尾模型的师傅只有冯景源一人,他在家中扎好龙头、龙尾和龙脚的骨架后,再把它们移到万山福德祠,由醒狮团兄弟一起制作龙身和上草。

甄福常说:“大家都是放工后和周末义务过来帮忙,一条龙要大约六至八个月才能完成。一些人对稻草敏感,上草时会皮肤痒,所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虽然说上草不需要制作龙头和龙尾那样的深厚功底,但也要懂得拿捏力度和分寸。草束绑得太密实,长香很难插进去;绑得不够密实,长香插进去后会掉出来,龙身也可能松散。

以一般13节、约170英尺长的火龙,一次需要14个人手(包括龙珠)。火龙特别沉重,龙头约40公斤,龙身10公斤,龙尾15公斤,舞动不到五分钟就要换人。因此,每个岗位需要三四个人轮替,加上乐队、拿灭火器人员(防烫伤事故)、物流运送和膳食等,每次出队都要上百人。醒狮团即使全体出动也不够,幸好还有其他同门醒狮团相互支援。

单单火龙表演当天的花费就要两三千元,加上之前数个月的制作成本,火龙从诞生到出巡的费用要6000至8000元,这还不包括醒狮团兄弟义务帮忙的人工费。如此算下来,每次火龙出场即使收费1万元以上也不算高。为了推广舞火龙文化,以及考虑到团体和庙宇的预算,醒狮团的收费从8000元起跳。

烟火中步步惊心

火龙出巡的整个过程,也比一般舞龙来得耗时费力。表演当天的一小时前醒狮团已开始准备,单单点香和插香就约需半个小时。醒狮团兄弟分工合作,一些负责以火枪点燃长香,一些负责传递,一些负责插香,要插满龙头、龙身关节处、龙尾和龙珠。

从前以炭炉起火点香,速度更慢,后来才改用火枪。约一英尺半的长香特别从马来西亚进口,可烧约三小时。

吕志河说:“整个表演约两小时,从前使用一般的香,表演到一半就烧完。接着要暂停表演,重新点香插上。采用长香后可以燃到表演结束,每次出巡约需3000支。我们之前得把长香脚削尖,才比较容易插进稻草束。”

插满长香的火龙看来霸气十足,接着是点睛仪式,之后就由舞狮开路出巡,信众也随行祈福。火龙因为插满长香,不太能龙腾虎跃或缠绞穿插,鼓乐打法也经过特别调整。

舞火龙过程中特别制造的“喷火”效果,带动现场观众的激昂情绪。(档案照)

表演时舞龙队员不仅要支撑比一般布龙更沉身的龙身,还要承受烟熏笼罩和香火灼伤。间中,还有醒狮团兄弟负责在空中抛撒易燃铁粉,制造火龙“喷火”效果。观众情绪激昂,舞龙队员其实又热又险,但受访者都说习惯了,没事。

从全烧掉转为保留


根据传统,在簇拥、喝彩和诵祷声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后,火龙会聚挤成一团,由未燃尽的长香将它化为缕缕白烟,为整个祈福活动画上句点。

然而,经过六至八个月才制作出来的火龙,一生只为一次短暂的灿烂,难免让人觉得可惜。醒狮团考虑到制作成本及手艺难求等客观因素,在2016年妆艺大游行后把火龙高挂展览。同年制作的另一火龙是醒狮团目前为止制作的最后一条火龙,代表万山福德祠出巡至今。

何伦良说:“火龙烧坏的部分我们用稻草修补后就可以再使用,不必重新制作龙头和龙身,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和时间。当然,有人赞助和出钱制作的火龙,我们就不可以重复使用,要尊重对方。例如龙南殿为庆祝九皇爷诞请我们制作的一条火龙,2017到2019年都有表演,之后就收在仓库内,我们不能随便拿来用。

制火龙师傅硕果仅存

沙冈万山福德祠醒狮团目前有60多人,一半是30多岁或以下,是一个相当有活力的醒狮团。然而,会制作火龙龙头和龙尾的师傅,就只有今年已迈入80岁的冯景源。

这位醒狮团兄弟口中的“龙王”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目光炯炯,不难想象他制作火龙时展现的王者风范。

冯景源十多岁就跟随父亲进出冈州会馆,他回忆道:“1970年代末在会馆活动的商人李齐希望把火龙引进新加坡,我的堂叔当时也在冈州会馆,看我头脑比较灵活,就让我召集几个人一起想办法。我们盯着照片自己想象,要用什么材料和方法来制作,完全是无师自通。”

从香蕉树干到稻草龙身,不断改良制作方法和美化外观,龙鳍和龙脚等细节也抓准;从事电工的冯景源当年凭着一股冲劲和兴趣,在制作火龙方面闯出名堂。

其他地区的火龙,有者的龙身只是把草捆成束,瘦瘦长长,跟龙头和龙尾比例不对称。一些的龙头则比较简单空洞,没有完全覆盖稻草。相较之下,不难发现出自冯景源之手的火龙非常有气势,手工细腻讲究。

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一再强调要收山,冯景源其实对制作火龙还是怀抱热忱。他在访问结束后闲谈时跟醒狮团兄弟说:“我想到用竹来做火龙,比用藤条来得轻。”

然而,让他下次制作火龙时用上这个方法,他的回应又是:“不做啦!”之所以如此反复和矛盾,始终因为对火龙的挚爱。

制作龙头和龙尾骨架没有草图,基本上整个结构都印在师傅脑里,然后用一根根藤条扎出骨架。尽管醒狮团兄弟跟随冯景源多年,至多掌握制作龙身和上草的功夫,还没有把握自己扎出龙头和龙尾。如今醒狮团的权宜之计,是保留现有火龙作为样本,接下来会尝试按照同样的尺寸复制。

火龙的龙头和龙尾造型复杂,至今只有冯景源师傅一人懂得制作。(龙国雄摄)

谈到接班人问题时,冯景源只是一味摇头:“很难讲!很难讲!”一副一言难尽的样子。

就真的无法传授?冯景源强调:“这个没有得教,要有心,用头脑慢慢想、慢慢研究。”他也认为,要吸引更多后辈把心思放在火龙制作,需要给予更多实质回报,以及来自各方的认可。

冯景源师傅制作龙头和龙尾骨架没有草图,整个结构都在他脑海里,照片摄于2012年。(档案照)

同龙不同命的感慨


来自中国福建的稻草扎成束后,再捆绑在火龙骨架上。(万山福德祠提供)

在文史工作者协助下于2015年设立的“沙冈古迹文物室”,记载沙冈万山福德祠这座代表广府社群百年古庙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等。高挂在文物室中央的稻草火龙,是2016年妆艺大游行时经过雨水“洗礼”后功成身退的那条。文物室算是对舞火龙的一个比较有形的记录,让公众与后人能够更了解这些年来醒狮团兄弟的默默付出。

国家文物局的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包括舞龙,但没有个别列出舞火龙。看到其他国家地区的舞火龙,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官方肯定,发展成为当地年度盛事,难免让人感触“同龙不同命”。但愿有一天,能见到它也成为新加坡的独特城市名片。

其他华人地区火龙腾跃


醒狮团兄弟在万山福德祠前的空地制作稻草火龙,场面壮观。(档案照)

关于舞火龙的起源和典故很多,一说元末明初军事家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一说清咸丰年间村民以舞火龙驱赶蝗虫。

C龙身以藤条制作骨架,然后捆绑上稻草。(万山福德祠提供)

香港以大坑和薄扶林村的中秋舞火龙最出名。大坑舞火龙据说有超过100年历史,从前村民以舞火龙驱赶瘟神。火龙用粗麻绳做龙骨,珍珠草包裹成龙身,2011年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薄扶林村舞火龙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村民视之为村里的祈福活动而不是表演,2013至2015年列入世界古迹观察名单,2017年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每逢中秋出游后火龙会投入海中,象征回归大海,为村民带来好运吉祥。

在中国大陆,中秋节舞火龙也被列为广东省省级非文化遗产。台湾三义自2007年以来每年举行云火龙节。马来西亚的怡保、砂拉越和吉隆坡也有舞火龙表演。

文:陈爱薇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