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偷拍儿子7年,日本老爸把“丑照”做成结婚礼物:你哭得好丑,但我好喜欢

作者 | 桑榆晚
黄磊曾经在《奇葩说》里说:

如果有一天有个男人向他的女儿求婚,而对方说不办婚礼,那么他会跟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的仪式感都没有,我认为是不对的。」

在黄磊看来,婚礼,是夫妻最重要的「仪式」。

仪式,是很多人经常忽略的一个词。
其实,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仪式感,让日子更有光彩。
而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仪式感。
1
见过很多人抱怨生活的枯燥:
过年没意思,就剩刷视频、抢红包;
购物没意思,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收快递;
吃饭没意思,外卖千篇一律,没有灵魂。

他们忘了一件事: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福,而是麻木。
平凡的日子本就大同小异,
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自己。
日本有一个摄影师老爸,给儿子拍了上千张「偷拍照」。他说:希望把孩子的照片做成礼物,在他结婚那天放出。虽然儿子今年才7岁,离结婚还早。但这位老爸坚持:「现在就要准备啦!」

爸爸的镜头很小,却记录着孩子每一件小事。
第一次去剪头发

第一次露营▽
第一次穿和服▽
每年的生日▽
这位老爸把这些照片都存进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儿子的结婚礼物」。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回忆。每一幕仪式感的镜头,
都是时光的娓娓道来。

拍照,也是一种仪式感。照片留下的记忆,是爱最好的表达。
村上春树说:生日时你切下蛋糕的第一刀,是仪式;
拆掉新书的塑料包装也是仪式。
一顿营养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鲜花、
开学前的新文具、
书包里塞上一颗巧克力……
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不需要多少的物质做基础,它体现的是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2
人会保留多久的记忆?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说:成年人记不住5岁之前的事情。
10岁之前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湮没。过了 25 岁,童年记忆所剩无几。
「遗忘」,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
为了留住和女儿的点滴,有一位外国老爸,每年在女儿生日的时候,带她去同一个地方,摆同一个姿势拍照留念。从1岁到15岁,这个仪式坚持了15年。
他说,这个小小的亲子仪式,让他觉得亲情可贵,意义非凡。
江苏也有一个老爸,在同一个地方,坚持和女儿拍照 40 年。

时代不断变迁,身边的人走走停停。因为仪式感,那些鲜活重要的东西,在一张张照片中,被定格。
这位老爸说,仪式感是可以点亮生活的:
日子清苦而平淡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消除困顿;日子奢华而浓烈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
照片记录下来的不仅是回忆,
还能阻挡遗忘,串联起旧时光。
在此时,和遥远的彼时,提醒你,有人在意你、深深爱着你。

3
《家风中华》里,董淑萍讲述了董家60年的记账史。
 父亲从1957年开始记账。她从1973年开始记账。女儿从2001年开始记账。
父亲记账,女儿记账,外孙女记账…… 小小的账本,涵盖着大大小小的收支,工资收入、买菜、买电视机、买房、人情往来……更记录着孩子们出生、读书、结婚、生子,一段段人生旅程。

小小的账本,承载着家人的信任和尊重,传承着一份勤俭持家的家风,连接起几代人的生活和爱。 还有人爱记录生活。比如南京一位妈妈,在女儿出嫁当天送出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嫁妆:20万字的《女儿成长记录》。

这份成长记录,承载着女儿满满的回忆。

女儿4个月开始长牙了。女儿7个月会挥手说「再见」了。女儿9个月会喊「爸爸妈妈」了。

婚礼上的告白叫承诺,郑重其事地,放开父母的手。宣告,从今往后,你我同行。前半生,由父母记录;后半生,由你来书写。
这两份仪式感的交接,正是爱的传递。

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
一个很好的答案是:如果没有生日,长大就不会被标记;没有毕业礼,新旅程就没有正式的开篇;仪式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儿,我们爱着谁。
4
《你无趣是因为少了一些仪式感》有一个故事:
有一回,我跟着小姨和侄女去听音乐会,出发前小姨硬是要求我换上正式的小礼服,我笑她小题大做。
小姨有点生气地说,「你能不能给我认真点,有点仪式感,就你这个穿破牛仔的态度能好好听一场音乐会吗?」
 等到音乐会中途,我才发现小姨的话没错。那些着装随意的孩子,都在开小差。穿着礼服的孩子,正襟危坐、神采奕奕。

有心理专家说: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
李玫瑾教授也曾说:孩子生日一定要好好过。尤其是 14、16、18 岁。
14 岁时,告诉孩子:「14岁就要有着明辨是非的能力了,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16 岁时要告诉孩子:「你已经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了,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法律责任了。」

18 岁时告诉孩子:「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要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成年人了。」
仪式感的意义,不仅是幸福感。
陪孩子参加学校的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
让他更有信心和认同感;
让孩子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的时候,给爸爸妈妈和老师送上祝福,让他更懂得感恩。
仪式感,让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
5
很多人没有幸福感,为什么?
因为他的童年没有仪式感。
爸爸对妈妈没有仪式感,父母对孩子没有仪式感。
今天是一个重大节日,还是这么过;
明天是一个家庭成员生日,还是这么吃。日复一日的乏味,没有一天是特别的。
长大以后,他变成一个无感的人。
对什么事都提不起来兴趣,
感觉不到幸福,也没有能力为别人创造幸福。

因为他没有体验过。

很多美国华人的孩子,活泼开朗,好奇心旺盛。一个心理学家揭开本质原因:跟金钱多少、眼界高低无关,
跟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
比如他们会有一份「仪式感执行清单」:

1、每周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微信视频3次。2、每周至少煮一次,心形鸡蛋早餐。3、每晚的睡前故事/阅读时光。4、每年孩子生日给他寄一封信。5、每年,带孩子参加一次音乐会或话剧。6、爸爸,请每周和孩子,在床上,开展一次枕头大战。……

心理学博士BarbaraFiese和他的团队
研究「家族仪式传承」超过50年,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家庭中的仪式感,会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让他们充满归属感、安全感和目标感,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感到孤单。让他们感受到爱,并且有爱人的能力。
 6
生活中很多人爱说:「老夫老妻了,整那没用的干嘛?」可事实上,爸爸和妈妈的仪式感,
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
胡可就曾自曝「后悔结婚」。
不是后悔和沙溢结婚,而是少了婚姻的仪式感。
她说:「没体会过求婚的感觉。他很不正式,在电话里说,要不咱俩结婚吧。」
有人说胡可虚荣,追求形式。结婚九年,日子早被柴米油盐塞满,哪还有时间遗憾这种不切实际的东西?
但形式主义再怎么不好,也比懒得走过场好。有些事,你从来不说,又从来不做,即使很爱对方,但也很容易走着走着就散了。

张小娴说,「年深日久,我们渐渐体会到爱你有多深,是我肯花多少心思为你安排。」
我见过庆祝时香槟喷洒的时刻,
也见过求婚成功时戒指的佩戴;见过拥抱,也见过情书。我发现真正爱你,想让你明白心意的人,是一定会好好表达爱意的。
虽然,我们早就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那却仍需一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感动,能在平淡琐碎的日子里,让你觉得:自己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
7
有人说,生活有了仪式感,平凡才变得热气腾腾。
仪式感,不是矫情,不是走形式,而是对生活的热爱。
从现在起,送给孩子一个仪式感满满的人生吧。
每天一个晚安吻,睡前阅读一小时,早晨做顿爱心餐……
世界纷纷扰扰,日子平淡无奇,而仪式感,就是平淡生活中主动建立的小确幸。
正是这些小确幸,让我们能更好地感知生命、热爱生活。

作者:桑榆晚,自由撰稿人。理性且文艺,用文字陪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今天的故事触动到了你
别忘了文末【点赞】【在看】

你生活中的仪式感有哪些?

留言讲讲吧!

☆ END ☆扫描小编芝士奶盖的二维码
手动拉你进同龄育儿群抱团育儿
备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0

  近 期 好 文 


 点个“在看”  一定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