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余文建:积极构建有温度的养老普惠金融体系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大力发展养老普惠金融,让更多老年人便利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我国“银发经济”,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针对老年群体的金融需求,不断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有温度的养老普惠金融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 余文建

服务老龄事业发展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方向

1.加快养老普惠金融发展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国情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7%,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5%。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则表明该国家或者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且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养老领域服务是其应有之义。但传统金融体系在支持老龄事业发展方面还比较滞后,应积极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结合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和日常生活实际,为广大老年群体提供便利、有效、安全的普惠金融服务,有力支持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提高老年人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的适老化水平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新发展阶段,金融领域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对金融服务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改善老年人金融服务是解决金融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内容。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所限,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获取、使用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题。因此,结合老年人特点,持续优化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的适老化水平,使老年人对金融服务能够用得上、愿意用、用得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金融领域的重要体现。同时,普惠金融还强调支持养老产业发展。通过扶助、培育更多服务于老年人的企业,搞活养老服务市场,助力解决老年人在民生问题上的“急难愁盼”,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使其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度幸福晚年,这也充分体现了普惠金融服务为民理念。

3.“银发经济”的巨大市场潜力为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上涨和老年群体的不断壮大,老年人所掌握的财富也不断提升,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14-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我国“银发经济”市场空间巨大。虽然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基础还相对较为薄弱,但未来养老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战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我国扩大消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持续增大,亟需寻求新的发展领域和利润增长点。金融机构应主动抓住银发经济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为老年群体和养老产业提供金融服务,这有利于其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解决业务竞争同质化问题,从而加快转型升级。

养老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1.制定出台养老普惠金融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为更好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给养老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法律支撑,美国、日本等国较早完善了相关法律制度。如美国出台《社会保障法》、日本出台《国民年金法》,完善了各自的养老金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障。美国还将递延纳税应用在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中,通过减少纳税人的税务支出,鼓励个人加大养老金储蓄,推动个人养老金市场发展。

2.重视养老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鸿沟是制约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一大难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减少老年人获取数字金融服务的障碍。如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实施宽带技术机会计划,为互联网接入、宽带安装等提供资助,并在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老年人方便和易于访问的环境中开发和扩大公共计算机中心,发挥公共基础设施在提升老年人数字技术水平方面的作用。

3.注重提升老年人金融素养。一些国家积极开展老年人金融教育,帮助老年人更好享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便利。如俄罗斯以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推进实施《2017—2023年俄罗斯联邦金融扫盲战略》,俄罗斯银行开发专门的网站,上线关于养老金、金融工具、防网络欺诈等内容的金融课程,以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全民金融素养。

4.推进养老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一些国家围绕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创新推出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加拿大、新加坡等国探索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允许老年人将房屋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根据借款人的年龄、预期寿命、房屋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按月或按照协定的时间将现金支付给借款人,老年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可继续占有、使用房屋;日本等国还针对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使老年人在晚年只需支付很小比例的费用就可享受到护理服务。

5.加强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不少国家和地区积极完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以应对传统单一养老金模式面临的巨大挑战。如德国积极鼓励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对于购买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的群体给予直接财政补贴,其中低收入家庭、有子女家庭、新参加工作年轻人等群体还可在基础补贴之外享受更多补贴。

养老普惠金融发展的国内实践

1.不断推进养老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建设。在国家层面,我国积极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养老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文件。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老年人明确为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养老普惠金融”,并对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服务老年人、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等作出具体要求。同时,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积极行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22年4月,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决定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工作,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降低养老机构融资成本;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还就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提升老年人支付服务便利化程度等提出了相关要求。

2.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设施适老化水平。商业银行紧密结合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纷纷对银行网点和手机APP进行适老化改造,通过设置爱心窗口、推出大字版手机APP等方式,提升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满意度。一些商业银行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推出行内适老化改造标准,增强了适老化金融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如有的银行在营业网点服务标准中补充适老化、无障碍金融服务等内容,加强适老金融服务标准化建设。

3.逐步丰富老年人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不断聚焦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结合老年人资产、风险承受能力等特征,推出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有的银行针对老年人偏好定期存款的需求研发差异化的大额存单产品,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起存金额大幅低于同类的普通产品,使产品惠及更多老年用户;有的银行将养老普惠金融从单一产品扩展到综合化服务平台,延伸打造老年服务生态体系,推动构建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4.不断推动养老普惠金融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融合。商业银行通过将普惠金融服务融入老年人社区活动、休闲娱乐、餐饮消费等日常生活场景,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质效。如一些银行将养老普惠金融与政务服务相结合,为区域内老年人发放政府养老服务卡,供持卡老年人免费参观、游览市内景点、公园,享受长者食堂及居家养老服务券等优惠;有的银行将普惠金融服务与老年人体检就医等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为老年群体提供“幸福+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5.持续开展老年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商业银行通过银行网点、线上专栏、电视电台等多种渠道向老年人提供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触达率和覆盖面,推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如有的银行推出“银发陪伴电台”,解决老年群体阅读不便的问题,并推出普通话、方言版本的语音播报,用乡音进行防诈骗、远离非法集资等知识普及。

我国养老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养老产业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养老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应加快构建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国内的养老机构大多由政府组织运营,营利能力不强,养老产业市场化运营模式仍在持续探索中。养老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存在市场回报机制不健全、项目自身财务收支难以平衡等问题,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面临商业可持续难题。为此,社会各界应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充分认识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加快形成几家抬的合力,推动养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推动养老机构集中管理运营和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快完善养老普惠金融的激励考核机制和配套奖惩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普惠金融的资源倾斜;财税政策应加大扶持力度;担保机构等应充分发挥风险缓释作用,有力分担养老普惠金融信贷风险。

2.“数字鸿沟”仍是制约老年人更好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突出障碍,应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适老化水平。数字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益普遍,网上购物、线上问诊、在线交流等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金融服务积极融入线上生活场景,数字渠道有效提高了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但是部分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还存在不少障碍,“数字鸿沟”使他们难以享受到线上生活服务方式和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利。金融机构应靠前一步,主动上门,摸清需求,尽量让推出的数字化金融产品服务符合老年人的实际,并围绕现有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开展针对性强的金融宣传教育,让老年人听得懂、会使用;应加强老年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帮助老年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老年人能够放心安全使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应坚持线上与线下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协调发展,保留必要的银行网点及从业人员,继续推动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升级,为不适应数字技术的老年人获取基础金融服务提供必要保障。

3.养老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不足,应加快研发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现有养老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无论品种、数量、规模都较为有限,许多产品与其他类产品差异不大。老年人的一些潜在金融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遇到突发状况造成预期之外的疾病、生活困难等也难以解决。实际上,许多老年阶段出现的储蓄缺乏、保障不足等问题,往往都是青年阶段未适当储蓄、购置保险、合理投资理财等所致,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解决。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思考和谋划养老普惠金融,针对年轻群体,可结合其未来养老需求创新推出一些养老保险、个人年金等产品,为年轻人更好筹划未来的老年生活提供金融支撑;针对已经步入老年的群体,应不断下沉服务,使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嵌入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促进普惠金融服务与政务服务、社区基层治理等有机结合,让普惠金融服务更加贴近老年人的需要。

4.养老普惠金融的配套支持尚不到位,应充分挖掘各方潜力构建养老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生态。老龄事业发展涉及社会诸多方面,是一个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养老普惠金融作为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作为依托,当前这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要不断优化我国养老制度,努力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让老年人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持续完善我国老龄法制体系,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可酌情将一些政策提升为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实现养老服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进一步健全我国养老普惠金融发展的统计、监测、跟踪、分析评估机制,为更好决策和政策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栏目编辑: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