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学员投稿
申请经验分享
作者介绍
L同学
本科:澳门大学,土木工程
GPA:3.1/4
主要经历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 第九届建技比赛(三等奖,最佳表现奖)
山东建科工程部 ,澳门卢梁建筑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岩土工程部实习
本校Summer Research项目
台湾大学BIM学习交流
国立中兴大学交换一学期
录取:香港科技大学CIEM(土木基建工程与管理)
决定留学心路历程
一开始我是单纯的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选择了去读澳门大学的本科。高考后的放飞自我一直持续到大二,直到大二的暑假实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两年来所学的东西还不如一个月的培训。我就开始有点慌张了,从那个时候才开始规划我的未来。
我想过考研回国,但是发现澳门在全英教育的环境下使用的都是国际版本的教材,尤其是土木工程的学科下,不同的设计标准意味着设计步骤和公式的不同,如果真的考研,在专业课上我就会比较吃亏。还有就是我们在大学期间根本不学政治,身为理科生本身对政治就不感兴趣,国内考研大量的政治背诵也让我打了退堂鼓。
“既然考研不行就去留学啊!”实习公司的同事建议我。的确,很多在澳门大学上本科的学生都是把这里当做留学的跳板,因为这里拥有国际学校的一切。再加上我自己也觉得现在国内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只有本科学历可能并不足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又有澳门学校的跳板,留学对我而言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选校与选专业
选地区
留学第一件事是选择留学地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见仁见智的。如果条件允许,美国会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毕竟那里有着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在国内也有着较高的认可度。
但是随着特朗普上台颁布的一系列对在美留学生的政策后,未来是怎样的都不太确定,外加我计划申请时已经大二暑假了,GPA也不高,还需要考语言和GRE,申请到好学校难度比较大,所以最终放弃。最终考虑到性价比和个人喜好(我不太愿意出亚洲)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地方。
港新留学在我看来是各有各的好处。首先对于本科在澳门读书的我而言,香港无论是语言环境(粤语和广式英语)还是教学方式、社会环境,我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如果去新加坡的话好歹也是出了国,可以更加开拓视野,还有就是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个人认为研究生毕业后立刻回大陆就业竞争力不是特别大,最好还是在当地工作两三年再大陆,能有个更加不错的起点。
虽然从2019年开始新加坡没有工作协议了,以后费用上会稍微贵一些。不过听学长学姐说为了稳定排名,NTU与NUS的科研压力很大,就会给想读PHD的人很多机会。那么对我来说,去读个PHD也未尝不可。
所以总的来说,港新都是不错的留学去向。
定学校
香港学校有土木专业且有一定认可度的有四所,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作为香港Number One的高校自然有它的道理,并且香港大学土木类专业偏好申请者有工作经验,申请难度为第一档。
其次的香港理工和香港科技大学。综排的话香港科技大学肯定是比港理要强。但是就土木专业而言,港理的土木工程系有很多大牛级别的教授,土木专业排名也一直在港科之前。因此这两所各有优势,在申请难度上算是同一水平了。
最后便是香港城市大学,虽然综排有时会比港理高,但是从专业上来说都不如港科和港理,申请难度相对而言最低。
新加坡方面可以选择的学校就更少了,只有NTU和NUS这两所学校有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且这两所学校在亚洲都是数一数二的。NUS的土木工程更是常年被排到世界前三,实力强劲。NTU的土木虽然只有世界前20,但是在最新的2018QS综合排名超过了NUS成为了亚洲第一,申请难度同样不低。
但是申新加坡的好处是都不需要GRE成绩,而且承认澳门大学的全英授课,因此语言方面也不需要考雅思托福,对我而言是很大的好处,可以让我有时间和精力好好刷经历。
因此我把我申请的学校归位了三挡,第一档是NUS和港大冲刺,第二档是NTU、港科、港理重点申请,最后一档便是港城保底。
挑专业
选完学校后,就要考虑选择的专业了,因为就我而言,和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还是有很多了。也对应了土木的几大方向:岩土,结构,施工,项目管理,交通运输和智能优化。更细的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在这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专业面前,我是如何通过优先级挑选专业的呢?
第一我会看兴趣,在略微有些枯燥的土木专业,兴趣是你能否让自己可以不断学习的动力,这点非常重要。第二我会看未来发展方向,比如我,以后要回国工作的,针对国内政策和缺乏哪方面的人才做出提前的预判去左右你的选择。第三我会看综排,实话实说,如果不打算搞研究和非常想读PHD的话,去找工作的时候一个综排靠前和名声响亮的大学会更具有优势。
结合我的要求,负责我的指南者申请老师就给我一个个介绍符合的专业,我和她用了一下午时间讨论出了最后申请的院校。老师的专业知识十分过硬,有问必答,并且也是真的很有耐心,面对像我这样问题贼多的学生也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语气。毕竟留学申请关乎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能真的帮助到自己的人还是很值得欣慰的。
背景提升
硬性背景
GPA当然是越高越好,专业课和数学成绩也是越高越好。虽然港新学校不只是看GPA,而且GPA 也没有明确的最低要求,但是当你与其他申请者的GPA相差过大还是会对你的录取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当时下定决心出国的时候已经是大二的暑假,没有好好学习的四个学期让我的GPA 着实有些难看。所以当时我的第一任务就是疯狂刷GPA,甚至不惜多申请了几门课来刷分。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有大三一年和大四上学期三个学期可以刷分,当时我一学期差不多要学7门课,真的觉得后来付出的汗水都是当时大一大二脑子里进的水。
语言方面,虽然澳门大学有全英文的授课证明,但是只提交英文授课证明可能会影响审理的进度,而且有雅思成绩肯定比没有要强,分数高了也是加分的一个点,所以我最终还是决定去参加雅思考试。
虽然我们是全英授课,但是对我这种高中情愿多写一张数学试卷不愿背10个单词的理科生,考出满意的雅思成绩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虽然对于工科生来说,语言成绩并不会像商科一样要求那么高,但也最好达到最低要求。我最后考到6.5这样一个让我觉得不会拖后腿的分数后才安心地继续去刷GPA。
GRE虽然申请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是可以考的,315+的成绩都是对申请有帮助的。
软件背景
软件背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科研、实习和交换。对于工科而言科研当然是第一位的,实习第二位,最后是交流交换经历。我个人在这三个方面还是都还算是比较活跃的
科研竞赛
对于工科生来说,科研经历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研基础,有科研实力的学生是被各个大学喜欢的。因此我大三暑假参加了自己学校的Summer Research,也因此提前结识了现在的毕业设计的导师。
在暑假的两个月里,我自学了Python编程用来分析沙土的颗粒形状和一些实验研究,常用的软件像是Origin和Matlab,Geostudio等。在结束的时候,导师让我把这些整理出来发表了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内容变成了我的毕业论文,并且承诺帮我投SCI。科研经历不是等来的,你一定要去主动寻求,再用努力换来成果。
我的另一个经历就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举办的第九届建技大赛,在澳门这种地方无法参加到国内的一些比赛,所以一些能参加的含金量比较高的比赛我也是尽可能地去参加,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比赛经历。在团队的比赛中,个人的参赛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当时就积极的充当leader的角色,无论结果如何,最重要的是展现你的能力,这个能力也会成为简历中的亮点。
实习
我大二暑假去了山东建科的工程部实习,也正是那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大学所学的内容真正实践起来是多么的无力。现在想想其实也和大一大二学的很多都是基础知识有关,重点的专业知识大三讲的较多。但是就是这段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也让我在大三刷分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大三暑假我也没敢闲着,在澳门几家公司投了简历,并最后选择了卢梁公司,虽然在大陆可能不怎么知名,但是在港澳地区还是算大公司了。两个月的实习,第一个月参与了结构的设计,基本就是在办公室使用ETABS和SAP2000建模检查建筑的结构稳定性,真的是一坐就是一整天。第二个月就下了工地,进行支撑开挖场地的监管工作。和结构设计不同的是,下工地基本上是全程跟着有经验的工程师巡查场地,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不会觉得无聊,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当你看到那些曾经只在课本上见过的挡土墙,桩基础的时候,还是会很兴奋的。我当时非常努力地工作,最后获得了优秀实习生的证书,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文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实习选择上,如果可以还是优先挑选国内甚至世界有名的私企,可以真正学到知识,并且写在简历上也比较好看。其次是有名的国企,虽然可能学到的东西相对私企没那么多,但是简历上也是可以写一波的。还有就是到底是在办公室搞设计还是下工地,我想说的是如果你选的是机构方向,那就以搞设计为主;如果你是岩土方向,那就下工地吧。这个因人而异,各有利弊。如果都可以尝试固然是最好的。
交流交换
澳门大学对这方面给的机会比较多,我大三下学期去了台湾中兴大学交换。其实当时还有香港城市大学交换的机会,因为台湾更方便转学分,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台湾。事实证明,台湾给分确实好,感动哭,一学期学了6门专业课,稍微努力一点,均分90+不是梦啊。
虽然很多人交换都是去放飞自我的,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个机会,可以让我从澳门大学繁重的课程压力下解脱出来,有时间去学习雅思,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也正是那段时间我积极联系了澳门大学的summer research项目,并开始自学Python语言。
除此之外台湾的岩土课程也提供了一些很棒的课程项目,比如让我们分析美国大湾区的边坡稳定性,从而学会了Geostudio是个多么全能的存在。由于地震频发,台湾在结构防震领域也是数一数二,可以多去学习钻研。
因为澳门大学暑假有三个月,大二暑假的前两个月实习,第三个月我就参加了台湾大学的Summer Program学习BIM建模。台湾大学在这方面算顶尖的了,费用也不是很贵,所以我就去了。总的来说还是很值得的,有证书、有课本,学习也很紧张,一个月的时间里要学会基本的Revit和Navisworks的使用,并且建一栋6层的模型。还要求使用Naviswork进行4D模拟。
不夸张的说,我最后一天凌晨4点骑着Ubike回的台大宿舍。一个月学完别人一学期学的内容,虽然紧张,但是也很充实开心。当初一起去的还有港大、重大等知名大学的本科生(港大的那个已经MIT直博了),所以这段经历对我来说算是非常棒的经历了。如果有这种机会,我建议多报名参加,除了可以丰富简历,对自身开拓眼界也是很有帮助的。
软件实力的表达其实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你做了些什么,二是你文书写了些什么。因为你做的再多,文书体现不出来也没有用。这一点我还是挺佩服指南者教育的,文书老师写的文书非常的专业、有针对性,每一份文书都根据专业的特点突出招生官想看到的我的经历。比如说港科的智能建筑物技术与管理申请,老师就会重点讲述我实习中用SAP2000和ETABS对结构进行检查,和在台大学过的BIM的建模经历。申请岩土工程是就重点介绍我在summer research的时候写的有关岩土方面的paper和对地下空间的看法。有针对性的申请才能真正提升成功率。
材料的准备
我一共申请了7个专业,香港三个,新加坡四个。NUS和港大申请了岩土工程,港科,港理NTU和NUS申请的土木,还有就是NTU的国际建筑业管理。在文书上基本最主要的就是CV和PS,负责我的申请老师真的是耐心的无话可说,我差不多让她更新了4-5次个人陈述,CV更是改了不知道多少次。
再说一下推荐信,这个应该算是我准备材料里面最拖后腿的了。因为我的教授从我把CV和成绩单发给他,过了将近1个多月才给我推荐信,还是在我催了一次的情况下。这个也是分教授,真的遇到了比较拖的教授是真的没办法。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要在大四下一开学的就立马去找教授写推荐信,先到先得,如果班级里有很多出国的同学,那就更需要抓紧时间了。
推荐信一般分为两种:学术推荐信和工作推荐信。学术推荐信一般是带自己毕业设计的导师写的。工作推荐信一般是实习部门领导给自己的。一般一所学校2-3封推荐信就够了,一封实习公司高层的推荐信,来代表你的工作和实践能力。一封导师推荐信,来代表你的科研能力。还可以再加一封的话,可以找曾经拿下优异成绩那门专业课的教授写,来证明你的课堂表现。
等待与收获
港科是我第一所提交材料的学校,毕竟它开放的实在太早了,9月份就已经开了。指南者老师特别叮嘱过我,港科提交越早越好,最好赶上第一批。我在她的督促下紧赶慢赶地在10月中旬提交了材料,完成了申请。
当时几乎每天睡前都会默念:“老天,给我个学上吧!”才能安心睡觉。等到12月12号时候,我正好放寒假回家(澳门的放假日期就是这么奇怪),一下飞机打开手机,便收到了港科的offer。吃下了这颗定心丸,起码有学上了不是。其实我大一的时候就去过港科一次,学校是真的美,不愧是花了400亿建的,那海景,那沙滩,那图书馆的硬件简直好的没话说。新加坡的offer要等到4-5月份才出,我也不是很着急,毕竟已经有学上了。但是如果新加坡录到好的专业我一样会去的。
还是要感谢我的申请老师的意见,我拿到offer以后,我们班有很多成绩比我优秀的同班同学也去申请了,难以想象我如果晚两个月申请跟他们竞争会是什么样子。
最后的心得
申请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汗水与泪水并存。只有自己知道这之中付出了多少,多少次焦虑和失落都硬生生的扛了过来。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感谢在我成长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最后祝大家都能如愿以偿,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进入自己梦想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