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乌敏岛超实用攻略,跟着玩就对了!


乌敏岛虽然不大,但可浏览与拍摄的景物却不胜枚举。最近到乌敏岛发现几处赏岩佳地,近距离接触了岛上的古屋民风,并与野生动物愉快相遇。欣喜感受到,因疫情回流的人潮,让这个离岛成功转型。
乌敏岛码头拍摄到的夕阳景观。
最近三个月,连续去了数趟乌敏岛(Pulau Ubin),主要是去看岩石,与此同时,流连岛上的古屋民风,也希望与随时随地蹦出来的野生动物相遇。
岛上看岩石的地点不少,在渡轮码头周围,在普卡山(Puaka Hill)上,在矿湖边,在路旁,在海岸步道……我看到残留不同地带,原产于这个新加坡离岛的岩石之美。
乌敏岛上的古屋,尚有50多间。超过一半无人居住,公园局曾经选择性的修复数间古屋,以便保留部分乌敏岛房屋的原貌。
每当与野生动物相遇,总让人惊喜交加。在码头送客的犀鸟,在树梢上吃红毛丹的猴子,推倒脚踏车觅食的野猪……
乌敏岛虽然不大,但无论是骑脚踏车或徒步,可浏览与拍摄的景物却不胜枚举。
码头旁的乌敏岛地图和指示牌。

Ubin即是花岗岩

在马来语中,Ubin是花岗岩的意思。Pulao则为岛。
乌敏岛因隐藏丰富花岗岩,被殖民地政府看中,早年采石业兴盛。
乌敏岛是新加坡第二大离岛,土地面积约10.2平方公里,曾经设有五个石场。克坦石场和乌敏石场在岛的西边,北干石场在中部,北莱石场与巴莱石场分布在东边。石场开采的岩石与石子,运送到本岛作为建筑材料与填海用途。
采石业结束后,这些废弃的石场,经年累月蓄存雨水,如今变成了景色优美的矿湖,是游览乌敏岛不可错过的景点。
乌敏岛花岗岩岩石之美。

岛上赏岩地点

到乌敏岛欣赏岩石之美,首推从标高75米的普卡山上俯瞰蔚蓝的乌敏矿湖(Ubin Quarry)悬崖边,那一块向湖的方向凸伸出去的尖石。这块岩石,颜色灰白,形状线条优美。
通往普卡山的山路为泥路与大石路,上山景色新加坡少有,带有些许异国风采。上到山顶观景台,一眼看见黄色长形大岩石,石壁有两个大洞,在树叶摇动的光影下,充满美感。
普卡山上的大岩石,见证乌敏岛的繁华与没落。
第二处值得一看的岩石,在仄爪哇壹号洋房前方。这块连接通往观景码头步道的巨岩,颜色赤红,是一块温色系花岗岩。这里地势平坦,游客可以站在上面留影。
此外,渡轮码头周围有很多美丽的岩石。船只靠岸后,可以看到码头左边海水中有一块横条花岗岩,与前方高脚屋与椰树一起入镜,形成属于乌敏岛特有的构图。
码头右边,从海中到海岸,大大小小花岗岩分散开来,是我花最多时间欣赏小岛岩石之美的地方。

乌敏岛的采石历史

在欣赏乌敏岛岩石之美的同时,我了解了有关乌敏岛采石的历史。
乌敏岛具备丰富花岗岩天然资源,很快被刚到来的英殖民地政府发现,英军于1825年8月,在岛上鸣21响礼炮,宣布乌敏岛成为英殖民地的管辖范围。
1836年,殖民地政府从印度运来囚犯,在岛上开采矿石,写下乌敏岛早年的岩石开采篇章。
印度囚犯被遣送回国之后,采石工作从1867年起,逐渐由本地人取代。高薪吸引了不少新加坡本岛人到小岛工作,一些工人为了方便,过后更举家迁到岛上定居。

乌敏岛的人口变化

在采矿鼎盛时期,乌敏岛的人口达三四千人。
石矿开采于80年代趋缓,90年期间仅剩的两家石场又以机械代替人工,进行炸石、挖石、挑石与搬运的工作,加速岛上人口锐减到仅剩约600人。
采石业没落之后,乌敏岛曾经尝试转型开发胡姬花种植业与海上浮动渔场养殖业,以吸引岛民留下来发展,结果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到了2012年,岛上的官方人口记录仅50余人。
前村长的媳妇林女士说,目前居住在岛上的人口,只剩20人左右。
她说:“至今仍然留守岛上的岛民,多数是一个人独居,或两人共守一间房屋。我与我的其中一个儿子,选择留在岛上生活。我们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不舍得搬走。”
她还说,岛民多数在新加坡本岛有自己的家人和房子,只有周末或每逢重要的日子,才离开小岛过海去本岛。
在岛上土生土长的她,今年83岁。她说,过惯了农村田园生活,不打算离开家乡。她现在住的祖屋,是家翁留下来的,但已不属于她与家人,而是要向公园局租用。她家门前,就张挂着每个月缴交租金后,公园局发出的租金收据。

每天过海务农

除了采石业,早期岛上的华、巫两族岛民也从事割胶、种菜、饲养鸡鸭,以及出海捕鱼等工作。落叶生根之后,有些一家三代都住在岛上。老一辈岛民百年归老之后,就近安葬在住家附近的坟场。
乌敏岛早期也有养猪场,但后来因排水问题与气味难闻,并且影响生态发展而停止作业。
据悉,目前在岛上继续种菜的住家只有两户。
我在岛上溜达时,认识了其中一户每天从本岛过海去体验农耕生活的夫妇邹志明(68岁)和何明娘(63岁),跟随他们到山上的菜园参观。
他们种植大量的木鳖果,一种从越南和泰国引进的健康水果,取其果肉煮水饮用。
夫妇俩协助岛民亲戚种蔬菜瓜果,在农场里装置太阳能板和抽水机等,将新科技带入乌敏岛这个百年来既没有电源,也没有自来水的农地。

古屋、水井、戏台、学校

我是看了菜农夫妇的锌板屋,才开始留意岛上的建筑。
岛上的50多间木屋,多数建于1930年代至1950年代,分布在码头附近的市街,以及由两个村庄划分出来的马来、榴梿与日落洞三个甘榜。
民宅方面,要属德成的家与老村长的家最为有名。疫情暴发前原本供公众预约参观,现在只能在屋外远望。
不过,德成家门前有一口水井供自由参观。小岛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自掘水井,作为饮用与生活的水供来源。
井水如今仍然是岛民的水源。
坐落仄爪哇海边的壹号洋房目前是旅客资料中心,可入内参观。
码头与市街中间,有数间高脚屋,椰影婆娑,最能拍摄出代表这个离岛风貌的照片。
浮脚屋与椰子树,让乌敏岛充满甘榜风情。
此外,大伯公庙前的戏台,曾经充当岛上孩童的课室,也曾遭遇火神光顾,红色幕帘虽已拉上,更能散发民俗风情。
岛上曾经建有分别以华文和马来文教学的两所小学,供岛上孩童上学。公立敏江学校于1952年创办,学校从三四千名学生,逐年下降至最后只剩十多人,最后难逃关闭的命运。学校1985年关闭,2000年被拆除。

与野生动物嬉戏

犀鸟是乌敏岛上常见的禽鸟,我却在上周才在岛上初次遇见它。犀鸟体积庞大,岛民称它为大鸟。它们除了飞行,还喜欢在地上以跳跃方式代步。
那天傍晚,我在码头等待夕阳时,看到一对犀鸟,停在码头入口处的树上,好像在送客。其中一只还飞下来,在地上又跪、又躺、又翻转身体、又跳跃,让我拍到过足了瘾。
来乌敏岛看到犀鸟的概率很高。
几乎每一次去,都会看到野猪。他们不只在树林中活动,还在马路上大摇大摆行走。幸好整个岛上只有约20辆车子,不容易发生冲撞意外。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看见野猪推倒数辆脚踏车,然后用嘴巴去翻找篮子里头的东西。因此,到岛上旅游,食物最好随身携带,不然野猪和猴子会不客气地不问自取。
说到猴子,曾经看过它们出其不意地从身后抢走旅客手中的食物,猴子也曾打掉我刚从冷饮贩卖机买的罐装饮料。
岛民说,猴子很会破环农作物,新长的木瓜树经常被猴子连头吃掉。
唯一一次觉得猴子可爱,是看到牠们坐在树梢上边采边吃红毛丹,然后把红色的壳丢下来,无意中拼出一幅难得一见的满地红图样。
乌敏岛树木茂密,绿意盎然,又有矿湖和废弃的虾池,是候鸟理想的栖息地。在蝴蝶山附近的北干矿湖中央有一个鸟架,经常可见候鸟停靠在上面。候鸟立于静谧的水中觅食的倒影,画面总是让人驻足。

疫情期间游客增

冠病疫情发生前,估计每年约三万人到乌敏岛旅游。根据船夫透露,疫情发生后,国人不能像以往那样出国,到岛上游览的本地旅客周末多达两三千人。乌敏岛成了冠病疫情期间国人解压舒心,感受时光倒流,体会异国氛围的避暑离岛。
今日岛上发电机轰隆的声响,取代了早年矿场用炸药爆破采石的声音。
如今码头游人悠闲的步履,拉慢了过去岛民乘搭渡轮赶着过海去上学上班的急促跫音。人潮的离去,曾经让这个离岛苍老荒凉;人潮的再度到来,让这个离岛成功转型。
退潮时,近距离欣赏裸露在步道两旁的红树林树根。

乌敏岛旅游贴士

从樟宜村码头乘搭渡轮到乌敏岛,船费每人4元,携带脚踏车过海另外收费。渡轮服务时间为早上7时至晚上7时,来往班次不定时,一旦凑足12人便可开船。周日人潮不多,等候开船时间较慢;周末则排队人龙很长,等待上船时间比较久。
乌敏岛的日落景色怡人,我曾经流连码头的夕阳美景,差一点必须包船回樟宜村码头。
幸好最后仍凑足了12人,乘搭最后一班船回樟宜村码头。温馨提醒,岛上不设住宿,如果错过最后一班船,可请船家安排包船回本岛。
到乌敏岛旅游,可以租岛民负责驾驶的面包车,到指定的景点游览;也可以租脚踏车或徒步自由行。
游客可以带自己的脚踏车过海,也可在岛上租借。
除了租车与用餐时才有机会接触乌敏岛岛民,在绝大多数景点都不太有机会看到他们。即使有缘在店屋与他们接触,发现他们也不太喜欢与人沟通,给人忙碌与冷漠的感觉。我曾经一人包一辆面包车,才去到第一个景点,待了大约30分钟,就被司机从开车骂到抵达第二个景点。岛民的直率性格,旅客要多包容。
来到乌敏岛,在海边吃海鲜与喝椰子水,是一般游客爱做的事。在岛上无论租车或用餐,只能支付现金。 

文/摄影:梁丽庭

如何优先看到“新加坡鱼尾文”内容?从“订阅号消息”点击“新加坡鱼尾文”进入我们的公众号点击右上方按钮将“新加坡鱼尾文”设为星标 新加坡鱼尾文已开通视频号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