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开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第一步行动,就是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强调制度创新、精准发力,推动“放管服”改革,整体提升新片区营商环境。
记者在会后遇到一位企业家,她的公司是一家医药企业设备与原材料供应商,落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她说,当初落地临港时,从递交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一共只用了一天。而得益于新片区与特保区的相关保税政策,公司在进口到出售这一环节每年可以节省大约400万美元的税费。她兴奋地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2020年,这家大量业务与外贸挂钩的公司居然还实现了超过30%业务增长,实属不易。
“如果没有临港,我们的这块业务只能放到新加坡了。”言下之意,至少在特定领域,临港的营商环境已能带给市场主体同新加坡一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因此,企业家尤其期待,再次强调提升营商环境后,临港会是怎样的光景。
事实上,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随着接连不断的制度创新、改革落地、事权下放,营商环境提升速度明显。去年6月,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评价体系,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就已为临港新片区打出了83.2分的高分,超过了德国、日本、阿联酋等;与排名前三的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相比,也只有两三分的差距。
但当第一波红利吃完,边际递减效应开始显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变得更难。对于临港新片区来说,应做的是立足制度创新,加速补短板,继续锻长板。
譬如在纳税方面,世界一流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大都有极其优惠的企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临港则尚有不少提升空间。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8项税收政策已落地5项,包括最重要的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境外和海外回流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等。剩余3项能否尽快落地?在这之后,能否再探索一些新的税收减免制度?
又譬如在施工许可方面,临港新片区率先建立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机制并在全市推广复制;率先试点工程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等一批工程项目建设改革创新举措,扩大“特斯拉模式”溢出效应。按政策制度推演,在临港新片区办理施工许可只需4个手续,一共耗时仅20.5天,成本为0,商汤科技等项目基本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在普华永道去年的报告中,临港在该领域已经拿到了100分满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更精进。正如管委会领导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所说,临港新片区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记者就此询问了管委会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的相关负责人。他表示,目前正在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这比“告知承诺制”还要更进一步,将大幅削减企业需要递交材料的数量,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办事效率。
“力争在2到3年内成为国内审批最精简、监管最精准、服务最高效的‘放管服’改革先行区,打造全市最好、在全国最具示范效应、在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营商环境高地。”他说。这样的前景着实令人期待。
栏目主编:王志彦 文字编辑:胡幸阳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胡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