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时代当父母真的太难了。
我们既不想给孩子太多压力,又不想让他们失去竞争力。
我们既不想让孩子被补习和课外班压得喘不过来气,又不希望将来需要的时候他们没有技能和特长。
到底是放手,还是死抓,很多父母卡在中间左右为难,不禁感叹还是“过去好”。
过去没有补习班、兴趣班的时候,孩子虽然没有什么选择,想上好学校只能好好努力、认真读书,但道路是清晰、明确的。
现在教育资源虽然比过去丰富多了,但是竞争也倍数增长,娃累妈也累。
更难的是,无论你家孩子走本土教育还是国际道路,都绕不开这一个核心问题:
娃,到底是鸡还是不鸡?
在著名的教育书籍,《爱,金钱和孩子》中,耶鲁大学、西北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和马赛厄斯·德普克提出了”育儿经济学”这个概念。他们脱离主观感受,从经济学的角度好好地研究了“鸡娃”这件事。
通过对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教育发展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个令很多家长无奈的结论:鸡娃这件事其实怪不得家长太鸡血,因为这就是一个鸡娃的时代。
如果你要怪谁,那就怪经济水平不平等吧!
01.
这个世界变了:
收入不平等,鸡娃的罪魁祸首
让我们先来看育儿经济学的核心结论。
通过两位教授做了大量研究和对比后,他们发现,影响父母育儿行为的关键因素有二:
1. 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
2.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程度
在经济不平等和低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爸妈基本都是放养型育儿,没人鸡娃。而在经济极度不平等和高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爸妈则都是上手派,左右开工管孩子。
这个理论不难理解。
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二战的欧洲国家刚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来,大家的收入基本都一样,在本书作者之一,耶鲁教授齐利博蒂的家乡意大利,白领和蓝领工人之间的工资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就连通货膨胀都被政府所管制,上不上大学对升职加薪没有什么影响,他的父母自然不管他学习好不好。
同理看中国,在78年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前,小学生掌握奥数的重要性可能远不如精通《母猪的分娩过程》。全国的经济水平都保持差不多平稳的水平,父母供孩子读书的回报率远不如好好教会他如何种地。
然而现在不是这样了,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全球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逐渐拉开,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不平等也急剧增长。
拿收入不平等发展最快的美国来举例,国家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劳动者的需求大大减少,大学文凭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大学的教育溢价也越来越突出。意识到这点的父母开始增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而在美国,父母每周陪孩子做作业的时间也从1976年的17分钟,在2012年增到1个半小时。 但是在中国父母面前,美国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时间根本不值一提。 在2017年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阿凡题”,发布的《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中,中国小学生写作业时长平均每天近3个小时,超全球平均水平近3倍,或居全球第一。
而8成的父母每天都会陪孩子写作业,也就是说,中国父母每周平均陪孩子写15个小时的作业。
虽然17年美国父母每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也增加到了6个小时,不到中国家长的一半,但是比起12年也是增加5倍之多。 全球鸡娃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更夸张的是,随着经济不平等的加剧、教育回报率的不断增加,鸡娃的家长只会越来越多。
而且父母学历越高,就更看重孩子的教育,也会更加打鸡血。
在美国,大学毕业的父母比高中毕业的父母每周育娃的时间多出4个小时。是典型的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的例子……
最令人羡慕的是,在参加PISA的所有国家中,荷兰小学生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最高,与中日韩三个PISA成绩“霸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亚洲国家孩子的学习成绩虽然强于荷兰,但报告的幸福水平更低。 芬兰的情况也差不多。芬兰的孩子七岁才上小学,而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几乎都是免费的而且不进行正式教学,也不教孩子学习阅读、写作或算术,它们的宗旨是寓教于乐。 小学评估不靠考试,学生得到的反馈结果只有“很好”到“需要努力”,学校也没有排名。但芬兰学生的成绩在欧洲排名也不差。 这当中的秘密就是:全国教育平等。 在芬兰,虽然地区和学校在调整课程安排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所有的学校都有共同的全国性教学目标,老师也来自同一个受过大学培训的群体。所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角度,芬兰农村孩子接受的教育与住在城市的孩子基本差不多。 因此,即使学生芬兰的中考中成绩优异,能够去些有名气的高中,但中学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质量差异。
比起单纯的学术问题,芬兰的大学的预科考试也会考验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发表对失业或节食的看法,还要讨论政治、体育道德、性、毒品和流行音乐等话题。 无论是荷兰还是芬兰,这些孩子接受的教育听起来都十分幸福,令人羡慕。但是很可惜,这些“童话般”的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借鉴意义不大,因为我们的教育资源离“全国统一”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想要做放养型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当我们看清当下的局势、国情、为了孩子的未来,该鸡娃还是要鸡娃的。 那么,既然左右里外都要鸡娃,不如学会如何鸡才“最正确、最科学”。
细心的读者一定已经发现了,在上面的数据图中,出现过三种教育类型的父母:放任型、权威型、专断型。 放任型父母就是自由放任的爸妈,是典型的北欧式父母。这类爸妈主张孩子独立、自主决策,属于根本不鸡娃的类别。
而权威和专断型虽然比较鸡娃的教育方式,但本质上还是有些不同。
专断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代表作人物是虎爸虎妈。通过对孩子的全方位监控和掌握,实现自己对孩子教育目标的培养,
权威型父母虽然也是鸡娃的爸妈,但是他们并不给孩子“包办”未来,而是通过引导和塑造孩子的价值观达到目标。
这类爸妈注重和孩子的沟通,愿意聆听孩子的想法,在做决定时征求孩子的意见。他们既会根据成年人的经验来引导孩子,也会认可孩子的个人兴趣和独特的行为方式。
研究表示,权威型父母教出来的孩子通常都很有主见,他们不畏惧失败、不易抑郁,注意力更集中,完成任务的能力也更强。
因此,既然大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鸡娃,不如在制定教育规划时让娃参与到其中,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通过可行的手法来达到他们的目标。 在收入不平等、唯有教育回报率高且有效的当今,鸡娃似乎已是每个父母都逃不过的话题。为了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各地的老父亲老母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的方式帮他们寻找一条最佳出路。 但一定不能忘记,鸡娃不是目的,孩子幸福、健康才是人生的真谛,鸡娃只是今日的一种现状。终有一天,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源差距将不那么大,不同工种的收入也会更加平衡。届时,希望我们也能像北欧爸妈那样,家长不焦虑、孩子无压力,让教育回归“田园牧歌”。
☆ END ☆扫描小编芝士奶盖的二维码
手动拉你进同龄育儿群抱团育儿
备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0
近 期 好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