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东南亚制造业悄悄壮大,打造全产业链却很难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向来是外资的争抢之地。在劳动力红利的黄金时期,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入驻办厂;此后,伴随着劳动力优势的减弱,企业外迁现象日渐明显。

如今,在全球贸易局势不明朗的大背景下,一些观点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加快了在华企业(包括跨国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的外迁步伐,而这种潮流的最大受益者则是东南亚国家。

实际上,东南亚国家有所受益不假。

我们看到一些产业链在东南亚国家形成了新的制造业聚集地,比如越南聚集了劳动密集型企业,马来西亚聚集了半导体封测企业。

2018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7.08%的增长,引领亚洲甚至全球GDP增速。其中,建筑业和服务业是上述增长的中流砥柱,分别为GDP增长贡献了48.6%和42.7%。在2018年,该国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则分别增长了8.85%和7.03%。

2019年第一季度,马来西亚吸引外资293亿林吉特(约人民币487亿元),同比增长73.4%。其中,该国制造业吸引外资高达202亿林吉特(约人民币336亿元),同比增长127%,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此外,《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都出现了海外直接投资(FDI)流入的显著增长。根据2019年的最新数据,与往年同期相比,东盟十国吸收FDI的数量显著提高。

然而,外迁潮却并非因贸易战而起。

“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不只是中国的企业,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而且早在中美贸易战以前就开始了。从中国的角度看,主要有两点原因促成了这种趋势:一个是中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商人的角度看,制造业的转移主要是因为成本和营利,不需要过多讨论政治。当然,如果政治格局影响营商环境,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玉主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分析。

王玉主指出,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两个产业领域,而东南亚国家也在上述两个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比如柬埔寨,目前该国人均月薪不足200美元(约人民币1375元)。

“制造业企业向东南亚的转移,理论上符合我们的产业升级。有些企业将部分业务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但与中国在产业链上的链接并没有断开。以越南为例,转移到这个国家的企业大部分不去越南南部,而是在越南北部,为什么?因为距离中国近,这些企业的零部件产业供给还留在中国,而东南亚国家也做不好这一块。”王玉主如此强调。

有些人看到中国的一些企业转移出去了,觉得这样对中国不好。实际上,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南亚国家富裕起来才是中国真正乐意看到的。

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也要更加努力。至少从目前看,想要拥有健全的产业链,对这些国家来说还很难。中国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成为全产业链国家,得益于“地大”“人口多”。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规模、资源类型和人力资源将来可能发展的情况看,这些国家尚不太可能发展为全产业链国家。

王玉主说:“国际成品鞋市场上,很多都是Made in China,现在大部分是印度制造,但其实有段时间越南制造的鞋子也很常见,后来减少了。为什么?因为要供应全球如此大的市场,越南的皮具市场供应不上。印度不一样,它人口多,皮料生产量大,供应能力就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