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为什么是“国际反恐第二战线”

1bdb0aff1e9c37b17afda939feeb0dca.gif

(点击关注“新加坡眼”,输入“雅思”“汇款”等关键词获得相关信息。)

反恐一直是近年来新加坡的重要任务,政府与媒体几乎无时不在提醒民众要提高警惕。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周边严峻形势使然。

据美国国土安全局的数据以及中国中科院去年5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本世纪初以来东南亚地区的恐袭事件,比上世纪后40年的数量翻了三番;而且全世界主要民族宗教冲突是分布在从北非经中亚、南亚直到东南亚的弧形震荡带之中。新加坡非常不幸,正处在这一震荡带的顶端。所以政府经常强调本地受到恐袭是个大概率事件,从政府到民间个人能做到未雨绸缪,是理性的抉择。

c44879616bca91d68fdcb4bf0b05f6a3.jpeg

东南亚作为“国际反恐的第二战线”,其如此受恐怖主义“青睐”事出有因。首先因为本地区具有印度、中华、伊斯兰等多种原生文明结合部的地缘特征,又存有西方殖民文化的遗存,在现实中还是诸大国角力的战场。其次本地区存在不小的政治或亚政治分歧,并且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巨大的鸿沟。这种经济与政治上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某些不安定因素。更重要的是,本地区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族群冲突,相应国家内受主体民族民意裹挟而未必正确的民族政策,也会激化少数民族的分离主义倾向。这也必然会带来恐怖主义的潜在危险。

比如菲律宾南部弱势族群组建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与阿布沙耶夫武装,其主要诉求就是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最近缅甸罗兴亚危机之中,被缅甸政府贴上恐怖主义标签的“罗兴亚拯救军”,无论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组织,无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这种民族冲突是导致恐怖事件的温床,而且难民很容易受到恐怖组织的招募。

真正让整个东南亚完全暴露在恐怖主义打击范围之内的,还是2014年之后快速崛起,风头远远盖过老牌恐怖主义组织卡伊达的伊斯兰国组织。此组织不仅具有极端野蛮残忍的特征,可以一次处决上千人,还极度蔑视人类共同的文明,比如公开奴役女性并摧毁历史文化遗产。

008d2abb44a5676e08190833e8a70ad8.jpeg

与很多传统恐怖组织只具区域特征不同,日渐没落的卡伊达与新兴的伊国组织都具跨国特征。一方面其成员来源广泛,其恐怖袭击对象也遍及各大洲,而且还有建立跨洲际的伊斯兰国的远景目标。这一组织不仅“有理想”,还有付诸实施的行动力,即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与全球化浪潮,以及国际人员与信息交流的便利性,来快速地建立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恐怖主义网络。

回到东南亚本地来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也经历了一场伊斯兰主义复兴的运动。在此前一些宗教与人类学家就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相对处于伊斯兰世界的边缘地带,本地穆斯林传统上要远比阿拉伯世界的信徒更为温和而世俗。

但此后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冷战的结束、美国打击伊拉克、卡伊达袭击美国的九一一等事件,再加上中东反美情绪延烧至本地区,以及本地区若干政治人物对宗教、种族问题的操弄,使得东南亚地区传统伊斯兰信徒呈现更加虔诚与反世俗主义的特征。这都使得恐怖主义变得更易于流行。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看到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地区,这里就成了国际宗教恐怖组织的关注点。他们不仅通过互联网宣传,还在本地招募成员并设立分支机构。与此同时,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同情者,也大量前往中东地区参加“圣战”。他们还会将其恐袭与组织经验带回本地,以逐步实现恐怖组织的区域化与本地化。

故而,我们看到本地区的恐袭事件日益频密。仅在今年上半年,就连续发生了泰国首都曼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的恐袭事件,而据调查,恐袭者就是伊国组织在东南亚的分支机构。

所以要想在本地区根除恐怖主义,可谓任重道远。这一方面需要亚细安各国加强区域反恐协作,根除来自中东恐怖组织的外部影响,以解决表面问题。此外还需要在本地区内部寻找根本解决途径。比如消除本地区国家内部的宗教与种族冲突,逐渐减少亚细安国家内部的经济差距与政治隔阂。

除此之外,还需要各国,尤其是印尼与马亚西亚这两个穆斯林人口大国之中的政治家,能够以足够的政治智慧,来引导民众走向理性世俗的国家治理道路,抵御操控民族与宗教情绪来获得政治支持的冲动。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抵抗伊国组织等对亚细安的侵蚀与破坏。

相关阅读:

(作者纪赟,新加坡佛学院副教授)

欢迎关注新加坡眼®,新加坡最大的自媒体平台。

fb9a15a3fdb5c057fc518bfbd186c5ec.jpe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