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不要再一次掉进新加坡的陷阱里.刘德科

我们早就深度学习过新加坡,并且已失败。

PM4:15,Sep.10th,2019

 

文︱刘德科

 

1st

 

中国香港的这一轮风波,分岔出一个小议题:香港之所以有今天,那几家大型地产商是一定要负责任的;他们把房价搞得全世界最高,搞得老百姓没法安居,也没法乐业,结果上了街。

 

这种单细胞生物的逻辑推导,在情绪市场上很受欢迎:房价都是地产商炒上去的。

 

这又牵引出另一个论断: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不能再学中国香港了,不要就知道卖地卖地卖地,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应该壮士断腕,去学新加坡。

 

你看新加坡多好,年轻人没工作几年,就买得起房子;政府建了那么多价格低廉的「组屋」,让 80% 的家庭都能「居者有其屋」,多好。

 

这种思潮,不仅盛行江湖之远;庙堂之高,同样拥趸甚众。

 

割舍香港模式,学习新加坡模式?搞得新加坡模式是一帖新药方似的。

 

其实,我们早就深度学习过新加坡,并且已经失败了。

 

二十年前,我们怀着初恋的心情,认真地爱过新加坡:中国在 1998 年启动的住房制度改革,几乎就是新加坡住房制度的复刻版。

 

2nd 

 

1998 年的住房制度改革,简要概括就是:取消福利分房,建立公积金制度与经济适用房制度——只要你每月连续缴纳公积金,用不了几年,你就能买得起价格低廉的经济适用房,像新加坡人买「组屋」那样轻松。

 

二十年前,我们曾经渴望像新加坡那样:80% 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都能买得起经济适用房。

 

你知道,这一切都是优美的设想而已,并没有实现。为什么?

 

取消福利分房是一项极具勇气与担当的改革,但是福利分房的制度可以废除,「制度惯性」难以遏制:经济适用房很快就蜕变为变相的福利分房,有限的经济适用房,首先分给了公务员群体与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群体,极少数分给低收入群体作为象征性的点缀。

 

福利分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不需要出资购买,你也没有产权;后者你只要出低廉的价格(比商品房便宜很多),你就可以拥有独立产权。经济适用房事实上就已经是一种变相的福利分房了。

 

二十年前深度学习新加坡模式,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忽略了中国与新加坡的国家规模之区别。

 

新加坡是城市国家,城市即国家,国家即城市,拥有明显的边境线,人口流动性弱;中国则是超大规模国家,有无数个与新加坡面积与人口相当的城市,这些城市是没有边境线的,人口流入量超大。

 

打个比方你就更好理解了:你在一个教室里给人发面包,如果你教室的门关上,你的面包是很好发的,每个人发一个;如果教室大门敞开,人员进进出出,整个学校的学生老师都在进进出出,你的面包大概是发不好的,也是不够发的。

 

新加坡就是那个关了门的教室,上海就是那个大门敞开的教室。中国有无数个大门敞开的教室。面包怎么发得好呢。所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基本上已经宣告失败。

 

◆ 上海与新加坡人口变化对比

城市

1998 年

2018 年

新加坡

约 390 万人

约 560 万人

上海 

约 1300 万人

约 2400 万人

 

3rd

 

但是,官方是不会公开承认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失败,更不会承认公积金制度的失败。

 

时至今日,经济适用房已经悄然退出舞台(还有一些残留),但公积金还在执拗地占着舞台表演,积重难返,似乎没有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意思。

 

经济适用房+公积金,都是我们从新加坡搬来的。

 

4th

 

现在,学习新加坡模式的呼声,又变大了。我们正在用「共有产权住房」,去取代经济适用房,继续学习新加坡。

 

为什么要取代?因为,没有一个地方政府负担得起能够覆盖 80% 家庭的经济适用房建造数量。经济适用房卖得实在太便宜了,地方政府负担不起。「共有产权住房」比经济适用房卖得要贵不少,目前阶段应付性地做一批,地方政府暂时还能承受。

 

经济适用房与「共有产权住房」的定价区别在于:前者几乎是恒定价格,跟商品房价格不挂钩;后者是跟商品房价格挂钩,定价适当打折,然后由政府与购房者共同出资,共同持有产权,购房者日后想要拥有全部产权,须按市场价回购。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假设地方政府是一家房企,那么经济适用房是稳赔不赚的,而「共有产权住房」则是稳赚不赔的——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持续推进。

 

但是,稳赚不赔的前提是,政府必须事先投入巨量资金——如果「共有产权住房」要覆盖整个中等收入群体,仍然会占用巨量资金。在人口规模超大的中国,没有一个地方政府能够垫得起这笔巨量资金。

 

所以,现在的「共有产权住房」,没法面向中等收入群体,只能面向低收入群体——这又陷入另一个悖论:低收入群体本来就不该买房(对不起这话很刺耳),低收入群体应该享有的是轻易租住公租房的权利。

 

现在,各地的「共有产权住房」试点正热火朝天;但是,长远来看,这项改革(如果称得上是改革的话)仍然具有极高的失败概率——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吸取经济适用房失败的经验教训。

 

经济适用房失败的最大经验教训是:在一个人口规模超大的国家,我们依然照抄了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模式。

 

虽然,现在我们的官方表述已经放弃了「居者有其屋」而改用「住有所居」,但在住房制度设计上还是受困于「居者有其屋」的思维模式。

 

5th

 

很遗憾,我们在同一个陷进里,很可能要掉进去两次。

 

那个陷阱,就是新加坡模式。

 

总编 刘德科︱主编 何玲

 制图 沈奕飞︱版式 卢丹婷

知识产品库:德科空间站(dekedichanpindao)

联系客服:DK售票员(dekedichan2046)

「德科地产频道」付费音频节目

《DK楼市政策日志》

每天一条楼市政策解读

-今日新闻-

《江淮晨报》消息:9 月 5 日,合肥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了蚌埠市整体加入合肥都市圈的决定,蚌埠成为合肥都市圈中的一员。

 

至此,合肥都市圈已包括合肥、六安、淮南、桐城、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等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进入「都市圈时代」。那些被一些人看不起的三四五六线城市,都有被拽进都市圈的可能性。

和房子有关的政策变化

▼看这一份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