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不在养老产业上赚钱 新加坡免费养老模式:乐龄公寓和临终护理

人民养老论坛—一个有温情、有内涵的养老论坛

为您持续推送国内外养老产业最新资讯信息

新加坡的老龄化社会保障网络已日趋完善。乐龄公寓与临终护理的组合,可基本确保老年人在无需额外支付费用的情况下安享晚年。

2015年10月末,21世纪经济报道探访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乐龄人士工作室及HCA慈怀护理中心发现,由政府主导的养老模式以免费为主,养老方式呈现“去产业化”色彩,并且,与养老相关的各部门建立了相互协调促进的工作机制。

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2015年数据,编者注),在9个新加坡人中,就有1个在65岁以上,这个比例到2030年将达到3:1,届时,新加坡约有90万乐龄老人,相当于2015年44万人的两倍,即到2030年,每两个新加坡成年人就要抚养1个老年人。

为应对这一情况,自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着手从养老金、医疗、护理、就业、子女、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全面建设老龄化社会保障网络,其中,乐龄公寓和临终护理贯穿了老年人的全部晚年时光。

居家和免费构成了新加坡养老体系的关键词。

乐龄公寓是新加坡自1998年开始推行的居家养老模式:新加坡公民卖掉持有的大房子套现,一部分钱用来购买乐龄公寓,另一部分作为养老金之外的补充资金。目前乐龄公寓已成为新加坡解决“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重要方式;而以HCA慈怀护理中心为代表的临终护理体系,在政府财政和社会捐助的支持下,实行完全免费模式。

乐龄公寓:大屋换小屋套现的居家养老

在新加坡大巴窑社区中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建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全部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

“我搬进来的时候67岁,现在已经81岁了。”大巴窑乐龄公寓12层的一位住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不仅生活方便,而且子女也经常过来看望我。”

老人居住的并非中国式养老院,而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专门为老年人改造的“经济适用房”,称为乐龄公寓。建屋发展局相当于中国的建设部。

据这对老夫妇介绍,他们在2001年卖掉了自己的大组屋(面积大的经济适用房),花7万新元购买了目前45平方米(使用面积)的乐龄公寓,中间的差额用于补充养老。

“卖掉大房子,换成小房子,既有地方住,又有余钱养老。”老夫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

乐龄公寓是新加坡自1998年开始推行的居家养老模式:新加坡公民卖掉持有的大房子套现,一部分钱用来购买乐龄公寓,另一部分作为养老金之外的补充资金。目前乐龄公寓已成为新加坡解决“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重要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乐龄公寓一般为高10多层的“板楼”,户型面积以满足一两位老人需要为主,包括35平方及45平方(使用面积)两种。公寓底层架空,设有休息场所和便民设施,第二层楼是提供养老服务和必需设施的场所,如诊疗中心、活动中心、心理疏导室等。

为使乐龄公寓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建屋发展局除将其选址在配套设施完善的社区中外,还专门改造、增加了诸多便利设施及服务,这也成为老年人选择定居此处的重要因素。

乐龄公寓的内外设施均按照老年人需求而设。例如,更宽的大门和电梯间便于轮椅出入,更大煤气、热水器等开关按钮,更亮的房间照明度,以及难以尽数的扶梯、休息场所和定制化健身设施。

另外,在一些细节上乐龄公寓也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如开关、门铃和门窗等开关设施的高度都有所降低,以便弯腰驼背的老人使用;考虑到老人容易失禁,厕所紧靠卧室,并设长明灯;厨房的灶台、水池和卫生间的洗面台的下方设计成凹形,老人在需要时可以坐着使用等。每户都在厨房、卫生间、卧室和客厅设有4根报警拉绳,方便老人遇险时紧急呼救。

吸引老年人来这里居住的另一个原因是设在公寓楼下的乐龄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不仅配备有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从身体和精神上帮扶老人,还时常举办各种娱乐活动,以丰富晚年生活。

并非所有居住在新加坡的人士均可申请乐龄公寓,据悉,申请者必须是年满55周岁或以上的组屋屋主,而且须为新加坡公民。夫妇必须一起申请购买,单身人士,离婚者或丧偶的组屋屋主均可申请。考虑到与子女团聚,建屋发展局会将老人分配至距离子女最近的乐龄公寓中。

乐龄公寓的产权比一般组屋短,据建屋发展局乐龄人士工作室负责人介绍,“产权一般为30年,之后可适当延长,但不能转售,只能回售给建屋发展局,如不想拥有乐龄公寓或屋主去世时,政府按屋价比例退还余款。”

出于降低养老成本的考量,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较为低廉的价格,35平方的户型平均售价大概为5万新元,45平方为7万新元,不过,到2015年,这一价格也随建安成本上升至10万元新币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除购买公寓需支付低廉的房价外,为老人提供的各项设施、服务均为免费,这与中国现有的养老方式差异极大。

在中国,无论公立或私立养老院均会收取房屋使用和服务费,并主要由市场形成了价格梯队,低者每月数千元,高者每月数万元。

随着中国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各种形式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但与新加坡基本由政府免费提供养老相比,中国则当成盈利的产业来做。

实际上,对于老年人的最后时光,新加坡政府和慈善机构共同建立了一套完全免费的临终护理体系。

慈怀护理:免费的临终关怀

新加坡的临终护理起源于1985年,当时,一名女医生在玉朗区看到有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遂与两名助手以志愿者的身份照顾这些病人,从而开启了新加坡的临终护理事业。

四年后(1989年),新加坡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临终护理机构注册成立,取名HCA慈怀护理,慈怀护理中心是一家慈善机构,对病症末期患者提供舒适的服务,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并且上门探望病人及其家属。看护团队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顾问和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组成。

“护理中心的理念是同情心、专业、尊重病人和家属。”HCA慈怀护理中心总裁兼医疗总监阿奇利瓦兰(Akhileswaran)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阿奇利瓦兰是一位事业有成的肿瘤科医生。

护理中心设有总部及4个卫星中心,提供上门访问、日间护理、留住三种服务模式,并以居家护理为主,截至目前(2015年),HCA慈怀护理已经照顾了5.5万多名末期患者,每年进行4万多次家访,平均服务3500名患者,在任何时刻,都有800多名患者接受护理。

在阿奇利瓦兰看来,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关怀和护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衡量一个国家不仅要依据经济实力,更要衡量这个国家对待老人和临终人士的态度和做法。

新加坡的态度和做法是提供完全免费的临终关怀服务,不论患者年龄、种族、经济状况甚至国籍。只要身在新加坡,即使是来新看病外国人,如被医生定性为末期病人,寿命少于1年,均可到慈怀护理度过余生。

新加坡卫生部为慈怀护理中心提供了60%-70%的资金,社会捐助占据20%-30%的比例,其余10%来自筹款活动。该护理中心现拥有98名在职员工。据该中心提供的财务数据,2012/13年间,慈怀护理中心接受政府财政和捐助金额为817万多新币,当年支出为721万多新币。

资金保障是临终关怀护理的基础,由于缺乏资金,中国尚未出现完全免费并可持续的临终关怀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医生曾试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临终护理网络,但最终未能延续;此后,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周翾医生建立了针对癌症末期儿童临终关怀机构,但资金来源仅限于好心人(主要为中国风电行业人士)的有限捐助。

在政府和持续的社会捐助下,新加坡临终护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在全国建成6家护理中心,据阿奇利瓦兰透露,至2017年,护理中心的数量将再增加2家。除此之外,新加坡的所有医院均设有病痛舒缓小组和临终护理病床。

2015年10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进慈怀护理中心时,并未看到痛苦不堪的病人,相反,老年人们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起欢快唱歌。

阿奇利瓦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我们的重点不是死亡,而是要让病人及其家属活得更好,我们要尽全力把他们受到的痛苦减到最低点,并同时关注病人家属的心理健康。”据他称,癌症病人90%的痛苦可以在护理中心得以解除,病患中85%为癌症,15%为非癌症,如肺部堵塞、心脏疾病、末期肾病等。

与乐龄公寓的思路相同,即使是末期失能患者,护理中心仍然秉持居家护理为主的方式,大多数临终关怀护理通过家访完成,为此,卫生部还为病人提供家庭装修、改装所需资金的贷款。并且,护理中心的设备也可带到家中使用,只需支付100新币的押金即可。

在谈到一国如何建立临终护理体系时,阿奇利瓦兰分析,目前世界范围内共有三种可行模式,即完全免费、保险支付、病人自付,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前两种模式,新加坡属于完全免费,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则为保险支付。他认为,病人自付模式大多是在免费提供和保险支付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美国也存在一些以盈利为目的临终、失能老人护理服务,只要病人满意就可以。” 阿奇利瓦兰说。

延伸阅读

延续华人传统 鼓励居家养老

  央视网(编译裴彤 报道)人口老龄化已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各国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在新加坡迅速崛起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过程中,人口老化及其引发的老人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困扰着这个国家。对于这一问题,新加坡充分重视并采取了积极措施予以解决,逐渐形成了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养老体系。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在经济起飞阶段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社会经济目标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独特的、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得到了社会和国民的认可。

  中央公积金制度于1955年7月建立,它是一项为新加坡受薪人员而设立的养老储蓄基金,是一项强制性的储蓄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足够的储蓄,以便在退休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有所依靠。但经过40年的时间,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可以满足人们退休、购房、医职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在新加坡,每个就业者无论其受雇单位的性质,都在公积金拥有户口,每月要向公积金缴纳一定比例的个人工资。目前(本篇报道时间为2013年)缴纳的基数上限是月工资6000新元,会员年满55岁或永远离开新加坡时,就可提走全部公积金存款,存款享有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利息。

  新加坡公积金实行全国统一管理。为此,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储蓄,还制定了《中央公积金法》,以保护公积金会员的合法权益,规范管理、使用公积金储蓄的行为。雇主和雇员都必须按时缴纳公积金,雇员的公积金储蓄由雇主根据缴交率扣除,连同雇主应缴交的数额,一起存入公积金局的会员帐户上。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新加坡政府对公积金的内容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个人可以动用公积金储蓄来买房、看病和养老。公积金使新加坡居民在不长的时间里,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

  虽然在运用公积金存款方面逐步放宽限制,但政府仍牢牢抓住公积金最终保障作用的核心。因预见到人口有迅速老化和平均寿命延长的趋势,从1987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公积金最低存款计划,规定会员在55岁领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把一笔钱留在退休户口中,以保障晚年的生活。10年内,这笔最低存款的数额要逐步调高到8万新元,根据政府的测算,只有这样才能在基本生活费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保障会员在退休若干年后仍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新加坡的这种以储蓄基金制为主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体现了新加坡政府一贯的“授人以渔”的政策思想。在经济起飞阶段,送给人们“渔具”并教会如何使用,可能要比直接送“鱼”更有意义,更有激励性,更有利于形成“工作--积累--受益”的良性循环。同时这种制度节省了大量的财政开支,抑制了消费膨胀,增加了社会积累,有利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企业开展平等竞争和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较之诸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不失为一种符合新加坡国情的有效养老保险制度。

  新加坡养老模式

  新加坡共有420万人(2017年底,这一数据为54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新加坡采取以下三种办法实现老有所养:

  第一种是居家养老。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也传承了这个美德,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在购买组屋时制定了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3万新元,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

  第二种是日托养老。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这些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

  第三种是机构养老。与我国目前各类养老机构主办的老年公寓的建设运营基本一样,且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

  政府给予养老事业以大力扶持

  首先,新加坡将老年人照料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着眼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解决这一难题。在制定政策的思路上,将个人、家庭、社区、国家这四个层面都纳入到了老年人照料体系的构建当中。要求个人必须负起责任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家庭要成为提供照料的基础;社区要协助和支持家庭,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国家提供基本框架,创造条件,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各尽其责。

  针对这四个层面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对个人,推行以房养老模式。即:60岁以上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个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对家庭,则鼓励子女和老人同住。子女和老人同住的家庭,可优先申请政府的廉租房,同时采取其他多种措施以确保家庭仍是老年人快乐的主要源泉。

  其次,政府对养老机构、社区老年活动设施的扶持上,新加坡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政府是投资主体,基本上会提供90%的建设资金;二是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的运作成本提供不同的津贴;三是实行“双倍退税”的鼓励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

  再次,新加坡高度重视发展社区老年活动设施。规定公寓大楼底层不安排住户,而是用作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以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共同活动使用。同时政府还拨款1000万新元设立“黄金时机基金”,鼓励老年人依托社区老年活动设施自己着手主办活动,并让其他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一起参加。

  这样一来,新加坡的养老机构,由于有政府管理服务运作成本的补贴和社会扶助,经费不再是其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其工作任务和目标就明确在努力提高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达到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服务对象也定位于那些满足政府标准要求,经评估确定后真正有护理需要的身体虚弱和低收入的老人。

  而且,新加坡地区的养老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服务人员专业。由于政府对老龄设施规划的重视和对硬件建设的投入,新加坡的养老设施现代气息浓郁,科学先进,堪称一流。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处处从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无论是各种功能分区、通风、采光、庭院的布局设计,还是感应床、塑胶地板、卫生间各种角度扶手等设备用具的配备,无不体现出对老年人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和尊重。在设施配置上,不仅有生活、娱乐设施,而且有康复、医疗设施。在服务功能上,不仅有生活照料、娱乐、康复保健功能,而且有心理治疗和临终关怀功能,使入住老人享受到了家庭养老无法取代的专业化的照料服务。在护理人员聘用上,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才能上岗。而义工队伍又非常发达,义工比率占15%,其中相当一部份有专长的义工长期为养老机构服务。

  同时,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新加坡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每年的农历新年,新加坡都要开展敬老活动,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风尚。

了解更多养老资讯,请关注人民养老论坛官微。本文信息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若有侵权请与本官微编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