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不了解新加坡小学教育的看过来,让你一看明了~

新加坡约有200多所政府建立的小学。

每年四次大的假期

3月(约7天),

5月底至6月(约1个月),

9月初(约7天),

11月底至12月(约45天)。

开课日期:1月2日

入学年龄:6周岁

学制:6年。包括4年的基础阶段(1-4年级)和2年的定向阶段(5-6年级)。

课程:小学1年级到4年级是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为必修课,有4门主课,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母语(包括华文、马来文以及淡米尔文),其他课程还包括音乐、美术、公民教育(在一些特选学校,这门课程用母语教授)、健康教育、社会以及体育。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科学。

定向制度:小四年底参加包括英文、母语和数学的定向考试,按成绩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方向的学生修读英文、母语、数学、科学等,并可选修高级母语课程;另一个方向的学生修读基础程度的上述课程。

国际学生入读新加坡政府小学需要参加统一的新加坡小学入学考试(AEIS),新加坡学校还规定外国学生不能直接进入小学6年级,需要降级到小学5年级。

新加坡小学教育优势

一,英文环境好,不管它的发音如何,至少它是英文教学,所以在英文的学习上比中国强很多。不夸张的说新加坡一年级的单词量已经超过中国4-5年级的单词量了。

二,有利于天才。新加坡实行精英教育,从小学开始层层选拔,对于好学生,学校、社会都会倾注全力去培养。

三,公平。新加坡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公平。不用权势和金钱,只要孩子成绩好,就可能进名校。

四,升入世界名校的几率更大。新加坡本地的大学本身就非常有名,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都是世界级的名牌大学。并且新加坡教育是沿袭英联邦国家队教育体制,所以新加坡教育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受新加坡教育的中国学生如果参加英联邦国家统一认可的高考,升入世界名校的几率更大。

新加坡小学入学制度

新加坡的十多所名校,学额非常紧张。所以针对小一入学报名就制定了一定的条件,其先后顺序如下:

1)哥哥姐姐正在本校读书。这些孩子会被全部接收。

2)父母或哥哥姐姐曾经在本校读书,或父母是其员工或董事会成员。

3)父母参加本校义工,并服务不少于40小时;或父母是社区活跃分子或基层领导。

4)下来才开放给其他不符合以上条件的。

入学技巧

新加坡政府根据学生住家离学校的距离,分为三个档次,1公里之内,1-2公里之间,2公里之外,以此来决定其录取顺序。所以名校附近的房价也比较高,有心的家长会早早下手在名校附近买好房子,等著给孩子报名入学。

名校同时比较看重学生家长的背景及服务意识,如果你想提高入学几率,那么最好提前去学校做义工,以争取入学的机会。在这方面影星张柏芝给广大家长做了很好的示范。她坦言,每星期会用3到4天的时间来做义工。

同时,如果成绩不错的情况下有某方面的特长,比如体育好,钢琴好,画画好,这些都是可以加分的。所以在新加坡小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各种乐器或培养特长了。

小二到小四阶段,每遇名额不够时,都是以抽签来决定结果,倒也公平公正。

新加坡小学生会经历两次大的考试:小三的高才班考试和小六的毕业会考

小三高才班选拔考试

小学三年级的高才班选拔(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GEP),有人也叫做天才班,成绩好就可以入读名校高才班。进入高才班的学生大约是新加坡顶尖的1%的学生。名校每年也都会去邻里学校挑选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孩子成绩好,就可能步步高升。各学校也每年排名,用最好的老师教最好的班级,努力培养,让他们为校争光。

GEP考三门,英文、数学和一般能力(General ability)。每年小学三年级的八月份,新加坡教育部会组织全国的三年级学生经行初选(screening test),所有的小学生都参加。经过初选后,会有4000名学生受邀进入第二轮考试(每年的10月份),最终的500名学生将有幸进入GEP课程班。这些被选出来的孩子,会被分到专门设有GEP班的学校(大概10所左右),接受专门的教育。

小六会考

小六会考(PSLE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俨然是一次类似中国高考的考试。学生的命运会受这次考试的极大影响,虽然有的孩子仍然会有机会在中学翻身。

每年小学毕业的大约50000名孩子,都要参加这个PSLE, 并以此成绩来决定可以上哪所中学。

PSLE共考四门课程,英语,科学,数学和华文(印度族和马来族分别考他们自己的母语)。四门课总分为300, 最好的学校莱佛士中学的分数线一般在260多分。成绩最好的学生,分别进入这里的几个名校,莱佛士中学(男校),莱佛士女中,华侨中学(男校),南洋女中等十多所吧。

成绩居于中等偏下的孩子,会以此成绩来决定孩子要上几年的初中,有四年或五年之分。成绩稍好的还可以自己选择,成绩差一点就只能上五年的初中了。

(转自新加坡科文教育培训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