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出口创汇,为国争光,六七十年代鸿茅药酒身上的新加坡记忆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Chat or another browser. 歌唱祖国 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立了“巴统组织”,后又操控联合国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提案。1957年,为了打破封锁、发展对外贸易和换取国家建设急需的外汇,党中央和国务院创办了“广交会”,那个年代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土特产品。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口创汇,为国争光”,属于带有一定政治内涵的高频关键词,这种提法甚至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之前独特的历史背景,“广交会”才得以发展成我国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和到会采购商最多的国际贸易盛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美贸易战”属于时事热点,想到几十年前那段历史,无论是谁都会唏嘘不已,真是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祖国母亲太伟大了。就在六七十年代的“出口创汇”大潮中,“鸿茅药酒”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这段历史应该被内蒙古人民所铭记。

 

这里之所以说“内蒙古人民”而非“凉城人民”,因为当时“出口创汇,为国争光”的“红毛药酒”有两家,一家是“凉城县鸿茅酒厂”,另一家是“呼和浩特制酒厂”。呼和浩特制酒厂从建国初期就生产“红毛药酒”,一直持续到六七十年代,后来改名为“茸参虎骨药酒”。

 

红毛药酒,在1949年前后,倍受民间和官方认可,在1956年国家卫生部的一份文件中,曾这样描述——“红毛酒是内蒙古自治区特产之名酒,历史悠久,……”。呼版“红毛药酒”,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执市场之牛耳,一度在山西、广州等地,颇受欢迎,留下很多实物。

 

对于呼版“红毛药酒”的改名,《老年世界》 2012年第19期刊载的《父亲在酒厂二十二个春秋》一文中提到,“父亲还积极组织出口创汇,将红毛药酒更名为‘茸参虎骨酒’,作为国家特殊商品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作者田志君父亲,曾是晋绥边区警备一团干部。

 

凉城“红毛酒”的改名,是在1973年,之所以选用“鸿茅”二字,一是凉城县母亲湖岱海北魏时期被叫作“旋鸿池”,二是内蒙古是“鸿雁”故乡,岱海能招来鸿雁,另外红毛药酒酒源地厂汉营一带过去茅草茂盛、野花芳香。两家“红毛酒”改名,其实都是为了政治正确。

 

1974年4月15日,凉城县鸿茅酒厂所生产的“鸿茅祛风酒”亮相“广交会”,作为内蒙古中药中成药类的代表参展,参展的主体是“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这种参展出口主体,贯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鸿茅药酒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朝鲜、蒙古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高峰时年销近50吨。

如今,“鸿茅文化馆”还陈列着当年的出口包装和外贸合同影印件。根据上面的信息显示,上世纪七十年代,鸿茅药酒出口单价为110.4港币/箱,即9.2港币/瓶,约合人民币3元/瓶;同一时期,茅台酒的出厂价为2.92元/瓶。二者比较起来,也可以算作一种趣谈。

 

1979 年8月31日,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建国日报》的国庆(马来西亚建国22周年)特刊,用了一个专版宣传来自内蒙古的历史名酒,并介绍了当地患者受益的事例。在那个时候的出口体制下,鸿茅药酒在海外有好多经销商,其中不乏香港、澳门、新加坡的企业。

 

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东盟国家,目前是“一带一路”的热门,而新加坡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鸿茅祛风酒”在东南亚的经销商,就是新加坡“星马提炼药(星)私人有限公司”。

 

1981年,鸿茅祛风酒新加坡经销商——“星马提炼药(星)私人有限公司”与该国 10 家中药经销商共同发起成立“新加坡中国成药药酒经销商会”。该商会现更名为“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是中新两国中医药文化和商贸交流的重要纽带,有会员企业近50家。

 

“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的成员,都是专营中国成药、药材、保健品、茶叶、医疗器械及医用敷料的商家。新加坡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将人类疾病分为18个大类,新加坡通过中医治病的种类竟然11大类之多。此外,新加坡到目前依旧是活跃的中药转口贸易中心。

 

后来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对中成药成份法律规范的影响,以及鸿茅药酒在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鸿茅药酒在当地的出口业务处于暂停状态。但鸿茅药酒,与“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多年来还陆陆续续保持着互动。鸿茅药酒的历届管理层,都有特别的“新马”情结。

 

时光荏苒,四十年后再聚首,已是2019年10月12日。2020年是新中建交30周年,也是中国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年。就在这天,由新加坡驻华大使馆,携同中国新加坡商会主办的“新中30慈善义卖会”,在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内举行,这是两国启动扶贫合作项目的第一站。

 

当天所有企业义卖的全部善款,将用于建设重庆彭水县鞍子镇小学学生宿舍。数十家新中知名企业、商会组织和特色餐厅参与义卖,其中不乏富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和美食,如新加坡吉宝企业、钜园农业,新加坡高记等。鸿茅药酒作为唯一的百年老字号中医药酒产品参与其中。

 

活动参与嘉宾包括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建超、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家良、重庆市副市长潘毅琴、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中国新加坡商会会长薛宝金等。在“慈善义卖会”活动现场,曾经见证过新中友好贸易史的鸿茅药酒,受到了罗家良先生的关注。

 

对于鸿茅来说,本次义卖活动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在重要时间节点上,再一次见证历史。其二,这次活动本身,就是鸿茅“筑爱行动”的一部分。鸿茅“筑爱行动”,与“精准扶贫和企业社会责任”紧密关联在一起,自发起以来已举办过好几场活动,项目将持续进行下去。

 

十八大以来,借“一带一路”之东风,党和国家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基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及对中医药文化充足的信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于2017年出台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东盟”“中国—中南半岛”属于热点和重点。

 

作为我国药酒文化的代表品牌,“鸿茅药酒”积极践行“一带一路”规划中的“政府支持、民间运作、服务当地、互利共赢”精神,目前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相关产品的标准互认和注册工作。同时,鸿茅药酒还在积极研究相关方案,谋求以适合的方式重返新马市场。

 

这个世界就是那么奇妙,“巴统组织、广交会、一带一路、新加坡、出口创汇、精准扶贫、呼版红毛药酒、马来西亚22周年国庆、新中30慈善义卖、筑爱行动”,这些关键词放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长时段、大跨度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品牌标注历史的独特意义。

刘如江个人简介

1、200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80后,长达12年之久的咨询顾问经验,擅长商业模式、战略、品牌、营销模块,与中石油润滑油公司战略规划部,有长达10年的合作关系;

 

2、2008年创建“东方慧润能源信息咨询”,同时在酸奶、母婴用品、白酒、文创、中医药、文旅等方向上拥有众多的案例,同时还是一些财经类报刊、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3、其本人出版的经管类专著,有6本,线上、线下,受益人数过百万,其中《你的项目靠谱吗》一书,着重讲述商业模式的评估、搭建、优化,并拥有行之有效的独到模型;

 

4、国内复杂性科学研究领域的泰斗,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武汉大学博导曾晓平教授,中航油前总裁陈九霖博士,都对刘老师的作品表示认可,并对其专著作序推荐;

 

5、刘老师在天涯和凯迪以及其他互联网渠道上的文章,点击率累计突破6000万次,有一些文章甚至获得天涯或凯迪的全网头条推荐,其中也不乏一些当天流量10W+的篇章;

 

6、网络ID“e路狂飙”,曾创建专栏“油腔滑调”(面向润滑油行业)、“e看途说”“刘言菲语话品牌”“飙哥如是说”等,同时还有“千图计划”、“刘如江简析晋语方言”等栏目;

 

7、品牌咨询策划过程中,有感于商业模式、品牌江湖中随处可见的“断头路现象”,独创魔方品牌“融·通”十八式,旨在为企业打造完整的商业模式,搭建顺畅有致的品牌价值链;

 

8、在咨询策划领域,刘老师还是少见的杂科“医生”,擅长解决疑难杂症,被圈内戏称为“老中医”,知识结构上融通了儒释道传统文化及西方一些哲学流派,行文风格也相对多变;

 

9、对“格物致知”有独到的理解,追求“直指内心深处,直指事物本身”,主张“悟学行证”一体,并将此应用到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在融通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灵感与视野;

 

10、其本人致力于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发生学、文明演变史等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同时还与刘墉后人、刘氏宗亲共同发起“刘墉文化研究院”,并出任顾问;

 

11、刘老师本人日常还为一些新锐商业品牌定制深度案例分析,相关内容,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刘如江”或“e路狂飙+天涯”查看,也可以直接关注公众号“刘如江”,浏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