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写意”到“工笔画”:
“一带一路”与非洲发展的精准对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讲话中提出,中非要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同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曾用“工笔画”这一生动的比喻,瞩望“一带一路”的未来。他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的对接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应当推进三个层面的对接,即“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愿景》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进行对接。
在联合国层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已写入联合国成果文件。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的顺利收官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将继续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努力。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攻坚区域。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和环境可持续性等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使“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国家发展战略有效对接。
在非洲区域层面,近20年来,非洲国家及非盟先后出台《加速非洲工业化发展行动计划》《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宣言》《2063年愿景》等重要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工业化、经济融合和一体化将21世纪打造为非洲发展的世纪。2015年1月,中国与非盟签署了中非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实现了中国与非盟层面的对接。根据备忘录,中国将在非盟《2063年愿景》战略框架内,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铁路、公路、区域航空及工业化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推进非洲国家一体化进程。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非盟也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未来中非合作项目建设将在多边层面呈现跨国跨区域的形势。如“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亚吉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与吉布提)自2018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在短短的8个月内就已累计运输旅客9万余人次、集装箱2.2万余个,运能潜力正在不断释放。亚吉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原本从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之间一个星期左右的货运时间缩短为13小时左右,大大提高了运力和商业周转效率。亚吉铁路项目的实施,还创造了“由一条铁路带动一条经济带”的亚吉模式,通过修建铁路、配套投资运营工业园区,为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非洲国家层面,“工笔画”阶段还特别要求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每个非洲国家的发展战略实行精准对接,使中国的发展优势与每个非洲国家的优先发展领域对接好,这样才能使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落地生根、走深走实。具体而言,精准对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每个非洲次区域及每个国家的区域和国情研究,不但要了解区域及各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情况,而且要对其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领域做到了然于胸。同时,中国国内各省市也需要做好自身的家底盘查工作,摸清各省市哪些企业、哪些富裕优质产能适合到哪些非洲国家去转移和投资。如习近平主席2018年7月访问的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和毛里求斯四国在区位及发展优势上各具特色。“西非门户”塞内加尔、扼好望角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非、位于东非海岸的“印度洋明珠”毛里求斯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国家,三国均希望在对接合作中挖掘自身渔业发展、船舶维修、港口运输、贸易集散转运等方面的发展潜力。20多年来,在卡加梅总统的领导下,连接中东非的内陆国家卢旺达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就,该国在“向东看”政策以及治国理政和发展道路的探索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思考。卢旺达在2016年还承办了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正在将自己打造成东非信息中心和“非洲的新加坡”。阿里巴巴等中国电商企业已开始走进卢旺达,找到“一带一路”建设与卢旺达发展的精准对接点。2018年8月,阿里巴巴商学院联合卢旺达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展委员会在卢旺达启动“全球电子商务人才——教育者培训”计划,吸引了卢旺达9所顶级大学50名讲师参与,预计将覆盖2500名非洲学生。除了为非洲培训数字经济人才,阿里巴巴还将普惠贸易机制——eWTP引入非洲,将在卢旺达建设非洲首个eWTP试点。
总之,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已经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铺好了画卷,如今需要双方运用细腻的画笔来认真绘制这幅中非“一带一路”精准对接的“工笔画”。
“五通”奠定中非“一带一路”合作基石
作为一种对外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旨在通过互联互通拉紧中国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纽带,推动共同繁荣与发展。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建议,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中非关系的发展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不仅基本涵盖了近年来中非合作的各个重要领域,而且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政策沟通层面,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就是中非间重要的政策沟通机制与平台。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已是论坛机制建立以来召开的第三次峰会。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非合作论坛在短短3年内就连续召开了两次峰会,这在国际外交史上也极为罕见。不仅如此,2015年和2018年的两次峰会都提出了涉及金额达600亿美元的中非合作行动计划,使高层政策沟通与基层项目落实有机结合,也为中非合作论坛这一政策沟通机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动能。
在设施联通层面,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交通运输业不发达不仅使非洲国家国内贸易和跨国区域贸易成本高昂,还阻碍了非洲吸引外资。因自身财力不足,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面临每年17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还存在机械设备不足、技术和管理能力欠缺等困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恰好能弥补非洲在这方面的劣势。从长远发展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缺乏基础设施则难以开展其他产业布局并实现工业化。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非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明显提速,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非时提出帮助非洲建设铁路网、公路网以及非洲区域航空网络“三大网”。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财团(ICA)2017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2016年,中国平均每年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20亿美元,是非洲基础设施最大投资来源国。近6年来,中国在非洲建设的铁路、公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遍地开花,在改变非洲大陆基础设施面貌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非洲国家的投资环境,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连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及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自2017年5月建成通车以来,累计发送旅客270万人次,平均上座率90%以上,准点率达99.9%。该铁路在建设和运营期间累计创造5万多个工作岗位,拉动肯尼亚1.5%的GDP增长。近期访问肯尼亚的英国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也在记者会上表示,英国非常赞赏蒙内铁路等中国建设的重大项目对肯尼亚乃至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
贸易畅通则是在设施联通的基础上实现物流的高效化和便利化、贸易与投资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从经济发展的要素构成看,中非双方具有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共赢的强大基础。非洲有54个国家和13亿人口,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因长期受到殖民掠夺和局部冲突动荡影响,经济仍比较落后,缺乏发展资金、技术和经验。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和实力有了显著增长,拥有技术、设备、人才及发展经验。自2009年起,中国即已超越美国,连续10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2100多亿美元,是1960年双边贸易额的2000多倍。近年来虽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中非贸易额回落到2000亿美元以下,但仍高出位居第二的美非贸易额近3倍。非洲还是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到2017年末,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已超过1000亿美元,有35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
资金融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中国现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需要寻求更稳健的投资出路,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也需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双边本币互换和结算的范围与规模。从“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支持来看,中国政府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了丝路基金,注资1000亿美元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早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中国政府就针对中非经贸合作的开展专门设立了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2009年11月,针对非洲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又宣布“支持中国金融机构设立金额10亿美元的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2012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决定将非洲中小企业专项贷款规模扩大至30亿美元,重点支持非洲中小企业、农林牧渔等与民生相关的产业发展。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致辞中宣布为中非发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各增资50亿美元。截至目前,中非发展基金已累计对非洲36个国家的90多个项目投资超过46亿美元,投资遍及基础设施、产能装备、农业民生、能源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
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坚实民意基础。中非民间友好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加强中非人民间的沟通和了解,有力反驳西方散布的所谓中国“新殖民主义论”“掠夺非洲资源论”“债务外交论”等谬论,还能促进非洲民生改善,使中非合作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民心相通较之于其他“四通”而言更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定力的工程,其内涵的包容性也非常广,可以包括教育、旅游、医疗、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在合作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官民并举等多种形式。自2009年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专门把“扩大人文交流和发展经验交流,促进学者交流合作”列入当年提出的“新八项举措”中后,中非间的文化交流、人才交流、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便不断增多。如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举办的“中非民间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2018年7月在成都举办的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发布了《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2018—2020)》,从民生合作与捐赠、能力建设和人才交流、促进社会发展、人文交流、民间机制化交流5个方面,推出30项中国民间未来3年将要实施的对非民间合作项目。
“八大行动”推动中非“一带一路”合作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我们要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的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则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份宣言、计划和承诺。中非领导人在峰会上形成共识,在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里,中非合作将重点在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领域推进。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及峰会结束后中国商务部网站对“八大行动”的详细解读均表明,中非合作已经开始进入精耕细作、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实施产业促进行动,其目标是加快推进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推动实现非盟《2063年愿景》中所设定的非洲制造业和农业发展目标,中方在2018年11月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为中非企业间开展成果展示、企业对接、投资合作等活动提供商情资讯平台及窗口。“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由中国商务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长期落户湖南,每两年举办一届。第一届博览会将于2019年6月18—20日在湖南长沙举办。博览会将通过非洲国家投资推介、中国省区市推介、中非经贸合作磋商会等经贸洽谈活动来促成中非经贸合作项目的对接与签约,使中方对非产业促进行动不断落实。商务部官员就此表示,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框架下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是为了打造对非经贸合作新机制、中非合作论坛经贸举措落实新平台和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新窗口,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非经贸合作,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除搭设新平台,中方还将在非洲新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鼓励中企加强对非洲制造业、农业、金融服务、商贸物流和数字经济等传统及新兴领域的投资。中方将与非盟共同发布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未来3年将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重点帮助非洲提高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产量。
二是实施设施联通行动,将在目前推进非洲铁路网、公路网和航空网建设的同时,与非盟共同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做好非洲设施联通行动的顶层设计。10多年来,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逐步推进港口、桥梁、道路和网络的畅通,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为非洲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亚吉铁路等已成为中非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要想富先修路”“要繁荣先联通”也已成为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共识。未来,要高质量推动中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除了继续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外,还要在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下功夫,不但做好项目的设计、建设及运营等综合配套工作,还要与非洲产业促进行动相结合,推进基础设施上下游及产业园区建设等全链条综合开发和运营。
三是实施贸易便利行动,推动中非贸易及非洲国家间贸易发展。长期以来,虽然中非贸易发展迅速,但除安哥拉等一些资源富集国外,大多数非洲国家与中国存在巨大贸易逆差。如何扩大非洲国家对华出口,减少其贸易逆差,是未来实现中非贸易联通高质量发展要面对的主要挑战。由于非洲原材料加工能力不足,质检技术和管理能力相对滞后,许多优质农产品往往难以和中国消费市场对接,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帮助非洲提高原材料加工能力,推动其海关、质检部门现代化建设,并与非洲国家开展自贸协定谈判,开拓中非经贸合作新空间。
四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推动中非合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非洲大陆具有后发优势,可以避免前工业化国家所经历的污染—发展—治理的路径,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来推进其工业化进程。在推动非洲走绿色工业化道路方面,中国有很多经验。未来3年,中方将在非洲实施50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保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另外,中国还根据非洲多产竹子的特点,特别提出要帮助非洲开发竹藤产业,进而为非洲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非洲经济多元化发展。
五是实施能力建设行动,推动非洲人口红利的深度挖掘和利用。非洲是一个年轻的大陆,据联合国统计,目前非洲人口13亿,其中15岁以下的人口占比达40%,30岁以下的人口占比高达70%。撒哈拉以南非洲拥有全世界最年轻的人口结构,但也拥有世界最高的失业率及最低的教育普及率。随着大量中非“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在非洲的落地,非洲人力资源培训特别是技工队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部分非洲舆论抱怨一些中资项目自带中国员工,未能创造太多当地就业,但中企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当地技工如期高质完成承接项目。加大对非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是弥补这一对接“鸿沟”的最有效举措。为此,中国决定未来3年要在非洲设立10个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鲁班工坊”及5万个来华研修培训名额。
六是实施健康卫生行动,助推非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爆发暴露了非洲卫生防疫体系的脆弱,体现了非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带一路”建设应关注贴近民生的医疗卫生建设,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此,中方决定在未来3年优化升级50个医疗卫生援非项目,为非洲培养更多专科医生,继续派遣并优化中国援非医疗队,开展面向基层人民的“光明行”等医疗巡诊活动。
七是实施人文交流行动,奠定和夯实中非人民友好基础。人文交流不要限于文化团体互访、旅游合作等,而要向思想交流及共同研究领域拓展和深化。中国非洲研究院已于2019年4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希望中国非洲研究院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 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目前,中国非洲研究院已有18个正在进行中的中非合作研究课题,另有32个合作课题将陆续启动,其他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也将同时展开。
八是实施和平安全行动。促进非洲和平稳定、加强中非安全合作是近年来中非全方位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中非安全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非洲的整体维和能力,改善非洲投资环境,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近年来,中非安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包括参与联合国赴非洲维和、支持非洲反恐和打击海盗、加强安全合作研讨交流等。2018年6月26日至7月10日,中国国防部在京举办首届中非防务安全论坛。来自50个非洲国家和非盟防务部门、军队的代表出席论坛,其中包括塞拉利昂、南苏丹等国的12位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与会代表围绕“携手合作,守望相助”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参观了中国陆、海、空军部队。未来3年,中国还将设立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基金及中非和平安全论坛,并在共建“一带一路”、社会治安、联合国维和、打击海盗、反恐等领域推动实施50个安全援助项目。
总之,从以上“八大行动”的主要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已进入了精准对接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了中非合作不断走向全方位、宽领域和纵深化的新局面,合作内容从过去的聚焦“五通”拓展到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及健康卫生、和平安全等更多惠民新领域。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助力非洲的减贫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为推动新时代南南合作及国际对非合作发挥了有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本文转自《当代世界》总第451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