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传家之宝不一定是金饰、玉佩、名表等贵重物品,早期华人南下打拼,生活不济,更多时候留给后人的,是十分平实的物件——一个瓷碗,一根扁担,或是一门手艺。后代将祖辈用过的东西当宝贝珍藏,有人为传家宝著书,传承娘惹文化;有人几度搬家也不忍舍弃;有人则拿之当镇店之宝;也有人将其改良,让传家宝的故事代代相传。


两方砚台,数十个瓷碗,一只长命锁,两把猪秤,两双绣鞋,一套槟榔盒……这些祖辈们使用过的物件,或许看起来不起眼,却被他们的后代当宝贝珍藏。收藏传家宝是后代对祖辈的怀念,是他们保留家族共同记忆的方式,也是他们与根的传承连系。

辗转搬家不忍弃 夫妻珍藏祖母物品


说起传家宝,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这样的场景:电视剧中每当主角身无分文,走投无路时,取下身上的珠宝金饰,狠下心进了当铺,兑换些银两应急;媳妇嫁进门,婆婆从首饰盒中取出祖传的玉镯子给她戴上,认作一家人;老人临终前,嘱咐孙儿从上锁的箱子里拿出祖传宝物,一代代传下去。

在物资丰富的今天,网络时代将万物数码化,是否还有人在维系着传家宝的习俗?从祖辈传下来的物件述说着怎样的故事?带着问题,记者开启了一趟寻宝之旅。

收藏外祖母家乡瓷器


叶丽仪的外祖母传下的潮州瓷碗中,蓝色公鸡碗(左二)很罕见。


黄培健和太太叶丽仪在东海岸的住家,经营一家私房菜馆。两人都是收藏爱好者,叶丽仪喜欢收木家具,黄培健爱瓷器、书法、艺术品。家中陈列着满屋的古董家具,八仙桌、鸦片床、瓷器等,古色古香。收藏中不乏从祖辈传下来的物件,搬了几次家都不舍得丢掉。

叶丽仪向记者展示外祖母留下来的梳妆台、百衲被,餐桌旁的柜子里留着几十个瓷碗,一摞摞摆开,都是当年外祖母举家搬迁下南洋时带来的。叶丽仪的外祖母来自福建集美的陈家村,与陈嘉庚、陈六使同村,当年外祖父在陈六使的橡胶厂做工头,家底丰厚。当年下南洋讨生活的人,多是一个包袱走江湖。像她外祖母这样能运点家具、生活用品过来的不多见,更何况是精致易碎的瓷器。

黄培健对瓷器颇有认识,介绍这些碗是出自潮州窑口的潮州瓷,胚胎细致耐用,十分珍贵,少说有百年历史。其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公鸡碗,蓝色的,其他地方没见过。

一柜子的瓷器跟着家族传了三代,叶丽仪从妈妈那里接手过来,细心保存。“家人知道我们喜欢收集古董,就把瓷器传给我,相信这些东西交到我手上,会得到很好的照顾。也算是保留历史吧,保留一份对家人的怀念。”大件物品不像珠宝首饰,安置运输都很麻烦。每次搬家取舍之间,都没有把瓷器从清单里划去。若非有心,实在难收这么久。

保存阿嫲卖菜的扁担


黄培健收着一根祖母留下来的扁担,一米来长,是老人家16岁到新加坡时,在牛车水卖菜用的。黄培健从小跟祖母很亲,一根扁担虽不起眼,却是祖母唯一留下的物件。当年从牛车水搬家到淡滨尼,他专门回旧家天井取回扁担,坐巴士搬到新家。后来,他又搬到大巴窑、勿洛、东海岸,扁担一直跟在身边。

作为收藏爱好者,黄培健(左)和叶丽仪家中也收着祖辈传下来的物件。

家中还保存了祖母买的两方砚台,祖母知道他爱写书法,当年回乡探亲时特地买给他的。这也开启了黄培健收集砚台的爱好,从那里开始先后收了20几方,最近还着手准备出一本和砚台收藏有关的书。

黄培健感慨道:“能够收藏传家宝首先要跟祖辈有很亲密的关系,如果没有关于他们的记忆和互动就很难。因为跟阿嫲很亲才会收住那根扁担,不然一根木头干吗拿来拿去。现代人跟父母的互动都少了,更别说跟祖父母了,能不能传承还是看大家庭的观念。”

黄培健一直留着祖母买给自己的砚台。

祖母的金饰 开启收藏之旅


在众多的家族传承中,娘惹文化无疑是南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加坡土生华人曹明发,从小就对探寻娘惹文化和根的传承很感兴趣。走进他家就像进了私人博物馆,家具、摆件、柜子、瓷器全是精心淘来的娘惹古董。除了自己的藏品外,从祖辈传下来的物件别具分量,有金饰、槟榔盒、峇迪布、绣鞋等,有些已传了三四代人,有上百年的历史。

土生华人曹明发喜欢收藏娘惹物件,追寻根的故事。

曹明发的祖父1900年代在如切经营橡胶园,家境优渥。祖父疼爱祖母,每个月都会买一件金饰讨她欢心。二战时期日本打来,为了维持生计要变卖家当,当时祖母不舍得卖掉首饰,祖父只好卖了房产换钱。三个月后战争结束,换来的“香蕉钱”成一堆废纸,祖父一夜之间从大富大贵到一无所有,终日郁郁寡欢,同年得病过世。后来祖母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只能靠卖首饰过活。她十分后悔当年没有早一点拿出金饰来卖,如果一开始这样做,或许丈夫也不会郁郁而终。

槟榔盒在娘惹文化中有着多元用途。

祖母变卖了大部分金饰,留下几件传于后人,也因此开启了曹明发收藏研究娘惹饰品的兴趣。他从各处搜集了300多件娘惹金饰,并在两年前出版书籍“The Bejewelled Lives Of The Peranakans”(珠光宝气:土生华人的生活),详细介绍饰品及背后的文化。这也是继珠宝设计师陈智安(Edmond Chin)之后,在新加坡出版的第二本关于娘惹金饰的书。

曹明发两年前出版书籍“The Bejewelled Lives Of The Peranakans”。

从祖辈传下来的饰品中有一条姑婆的腰带,令曹明发印象深刻。当年姑婆手头拮据没钱买金饰,只好先买了一条银腰带,等存够钱又加一个金腰牌;平时出门戴银的,重大场合就换上金腰牌撑场面。记忆中,每年去给姑婆拜年,小孩子跪下来视线刚好落在她的腰间,要盯着那块金腰牌看很久,印象深刻。姑婆过世后,他专门收藏了这条腰带,每次看到就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

姑婆的银腰带,为曹明发保留过年的记忆。

用故事传承娘惹文化


娘惹妇女喜欢嚼槟榔,槟榔盒是每家必备的摆件。曹明发庆幸留着一套祖传的槟榔盒,在他看来槟榔盒贯穿娘惹文化的诸多场景,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过去哪家要办喜事,人们会把槟榔作为“请柬”送到女宾客府上。新婚之夜槟榔盒要放在婚床上,帮新人压床。传统娘惹婚礼长达12天,这期间若新郎或岳母打翻槟榔盒,则表示不同意这门婚事。曹明发从小就喜欢听祖母讲这些习俗趣闻,槟榔盒的存在也不过是在1920年代以前,后来娘惹妇女接受西方教育,觉得嚼槟榔不雅观,就失传了。

曾祖母留下的绣鞋超过百年历史,被曹明发完好地保存下来。

另一件珍贵的传家宝,是曾祖母1894年结婚时穿的绣鞋,一代代传下来。当年曾祖母用碎布片包着鞋,里头放入胡椒粒驱虫保存。曹明发连同碎布片一起留着,裹了一层防潮纸,放在塑胶袋里,再收在木箱里。为了拍照,我们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纯手工金线绣的鞋面精致如新,布片打开来,泛着时光的味道。

为了保留娘惹文化,延续传家宝,曹明发将工作以外的时间、心力和积蓄全部投入研究和收藏。他自己完善家谱,从不同年代的报纸讣告中寻找线索,将母亲宗族的家谱拼凑追溯回18世纪。他著书讲述娘惹金饰的故事,也写博客希望通过文字的讲述,网络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娘惹文化。他所做的一切源于对根的热爱,也被娘惹文化的多元性深深吸引。曹明发说:“收藏传家宝是一种提醒,与自己的根保持连接,是对家人的怀念,也在保留整个家族社群共同的记忆。如果说我能留些什么给下一代,就是研究记录了关于娘惹社群的故事。”

无形传家宝 传承薄饼手艺


郭源发如切薄饼创始人郭田园。


对一些老字号来说,传家宝不仅是物件,也包括手艺的传承。2020年我国举办首届“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郭源发如切薄饼第三代传承人郭金地名列其中。

由郭金地的祖父郭田园在1930年代创立的郭源发如切薄饼,后传给儿子郭进来,现在由孙子郭金地打理。衣钵相传,从祖父时代就开始用的铁锅、面盆一直延用至今。

郭进来忆述,做薄饼是父亲从家乡带来的手艺,原本只是自己做来吃,没想到下南洋成了谋生的一技之长。薄饼最早是娘惹爱吃,后来洋人也喜欢,父亲不谙英文,一边靠翻译,一边比手语推销。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父子俩忙得不可开交,经常连吃饭都顾不上。父亲积劳成疾,有一次竟然忙到咳血,把郭进来吓坏了。他十多岁就没再读书,跟着父亲学手艺。如今郭进来年事已高,儿子郭金地放弃药剂师的工作来接手家族生意。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延续着大家最熟悉的味道。

铁盘烤出80年老味道


郭源发如切薄饼第二代传人郭进来(左)和儿子郭金地。

说起传家宝,郭金地指着做薄饼皮用的大铁盘,是当年祖父专门找铁匠打的,每个重20多公斤。历经84载,经过火炭、煤气、电等不同火源的炙烤,几百万次的冷热开关,“现在一开电烧热,它的味道就出来了。”郭金地说着,老爸郭进来在一旁开玩笑说:“这个铁盘在这里几十年咯,都没有冲凉的。铁锅‘不洗澡’好像练功夫,练的精气都收在铁盘里。人家问我祖传秘诀是什么,就是这个铁盘咯,经过几种火烤到现在,几十年的老味道都在里面。”

敲粉用的和面盆也是祖父留下来的,郭金地从实践中发现了祖辈的智慧。小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木盆缝隙大,明明会漏水,阿公却用它敲粉?后来自己做才发现是在逼你手脚要快,在水流下去之前和好面。和面速度快,面皮才会均匀细幼,不会有颗粒感。“这就是老一辈的智慧,慢慢做了几十年才体会到。他们不懂怎么跟你说,学手艺的过程不像老师教学生,没有课本都是经验来的,要自己看,动手做去摸索去体会。”

祖父留下的木盆,郭金地从敲粉中悟得先人智慧。

边延续传统边创新


郭进来有一次在跟老友聊天时,对方突然问起,“你这个薄饼我们一家人吃习惯了,还有人接下去跟你学做吗?如果你有人接下去做,我的儿孙就有得吃了。”这番谈话让他意识到家族手艺的传承不仅关乎自己,三代做薄饼的传承,也是在为饕客留住老味道。许多年轻人在祖辈过世后,逢年过节想要吃薄饼,如果没人会做,舌尖的记忆就断了。

郭进来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店里做薄饼的铁盘沿用了84年,是郭源发薄饼的秘方。

好在儿子郭金地接手后,一边延续传统一边创新,开通网上送餐,准备好薄饼皮和馅料,让年轻一代能自己动手包薄饼,做出的味道就像长辈在的时候一样。看到儿子经营得风风火火,还拿了奖,郭进来打心底里特别高兴,笑笑说:“过了看了眼睛可以关了,没有遗憾了。”当一个老人家说出这番话时,他的眼里是笑中带泪的,闪烁着传承带来的希望。

这就是老一辈的智慧,慢慢做了几十年才体会到。他们不懂怎么跟你说,学手艺的过程不像老师教学生,没有课本都是经验来的,要自己看,动手做去摸索去体会。——郭金地


旧物件刻录 祖辈南下记忆


王丁山至今留着祖辈传下来的长命锁。


在其他搜罗到的传家宝中,有为后代祈福的信物,也有长辈谋生的器具。

王丁山家里有一把造型罕见的长寿锁,是从曾祖父那一辈传下来的,祖孙四代人都戴过。长寿锁在明清时候特别流行,按照传统只要挂上这种饰物,就能帮小孩祛灾去邪,“锁”住生命。家人会在婴儿出生后不久,给他戴上长命锁,一直戴到成年。王丁山的祖辈沿袭闽南人拜天公的传统,男孩在16岁之前,每逢农历新年初八到十五都会戴着这把锁。他还记得自己在学生时期,每次过完年都会戴着去上学,用红线做成一个项链藏在衣服里。他也传给儿子戴,直到他16岁,如今儿子已经20多岁了,他暂且收着,打算继续传下去给孙子。

王丁山至今留着祖辈传下来的长命锁。

这只长命锁造型精巧,有很多细节。虽已年久模糊氧化,锁身上依稀可见“大伯公”三个字,锁身下方坠着筷子、碗、簸箕、剪刀、尺子等小物件。每次过年王丁山家里来朋友,都会好奇看一眼。关于这把锁的具体历史已无从可知,但过年佩戴的习俗从曾祖父传到祖父,父亲传到自己,还在延续着。王丁山说既然是祖辈的心愿,希望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就要一直传承下去。

以猪秤来镇店


姚加华在东海岸经营着一家家具店,他放在店里的“镇店之宝”,是两把先辈留下来的杆秤。以前祖父在甘榜是养猪的,家里有猪圈,就在如今的美世界一带。这些秤是当年称猪用的,近两米长,可以称500斤重的物件。姚加华看做秤用的木料很好,于是收藏起来。秤上的刻度不是一般画上去的,而是用钉子一点点打进去,秤砣很重拿不起。爷爷走了爸爸走了,也没留下什么,他就把这两把杆秤放在店里,用金漆给钩子上了色,取个好寓意好兆头,“称心如意”或取谐音“称金入亿”。

姚加华把祖辈留下来的猪秤放在店里,当镇店之宝。

姚加华把祖辈留下来的猪秤放在店里,当镇店之宝。

早年当铺里的传家宝


既然电视剧里传家宝的故事多发生在当店,不妨去那里走一趟,或许能了解更多。

记者上门请教了恒生当掌柜、当商公会会长何谦诚。何会长介绍,其实传家宝的概念不限于古玩字画,古董首饰。我们的祖辈多是早期下南洋的移民,只身来此打拼谋生,家中最值钱的是自己的谋生工具。记得六七十年代看父辈经营当业,那时候是“万物可当”;有做工用的锤子,送货的脚踏车,裁缝的缝纫机等,当铺都估价照收。他说:“毕竟当店是人家手头拮据,遇到困难时来的地方,拿出的都是家里最有价值,像传家宝一样的东西。之所以拿来典当而不是卖掉,也是想着等有一天手头宽裕了,还能赎回去。”

当商公会会长何谦诚说,早期祖辈只身下南洋打拼谋生,家中最值钱的是自己的谋生工具,包括锤子、脚踏车、缝纫机等。

关于传家宝的意义和用途,何谦诚说:“很多人不了解,早期传家宝是救命的东西。例如女子的金银首饰,之所以结婚时长辈把它传给后代,除了是一份祝福,也有实际价值,以后发生什么事情手头拮据可以去当店换钱,不用求人。尤其在贫苦时期,战争年代,传家宝可以保值。把有价值的东西馈赠给下一代,也是想着以后有需要时可以应急。”

在物资丰富的今天,传家宝的意义显得不再重要,也很难延续。何谦诚说:“现在的时代,年轻人出来打拼有了家庭小孩,全部心思都在生活上,已经没有兴趣了解、摆弄老物件。受儒家思想影响,尊重传统传承的人也越来越少。传家宝作为长辈对我们的馈赠,有的话就珍惜,不珍惜就很可惜了。”

改良传家宝 为传承添新意


Carrie K.的改良款首饰,将顾客祖父的戒指改成套戒。


珍惜祖辈的馈赠,要延续传承一样传家宝绝非易事,需要日常打理、修缮、维护,也有人选择改良,让它焕发新生。新加坡珠宝品牌Carrie K.在2015年推出改造传家珠宝(Heirloom Revival)服务,创办人简婉明介绍,这是应顾客要求,在定制珠宝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项服务,让传家珠宝更符合现代审美,平时可以戴出去。

简婉明注意到疫情期间这项服务需求见涨,“可能是大家经常待在家,增加了大扫除的频率。偶尔翻出一些祖辈留下的东西,就想改造设计充分利用。疫情也促使大家思考,更加看重和家人的连接。像祖辈留下的珠宝,经常戴着就是一种回忆。”

延续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有顾客拿着祖父留下的彩色宝石戒指,希望打造成更加摩登新潮的款式。设计师用它做成了一组套戒,可以拆分成几个小戒指,也可以合在一起佩戴,新颖而有创意。也有人拿着母亲留下的玉佩,与自己喜欢的紫晶石结合做成手链。还有把父亲生前买给自己的小首饰拼在一起做成饰品。改良过程中,须要了解传统珠宝的制作技艺,借助3D建模做样本,将古今饰品做融合。每件改良珠宝都附上一张小卡片,记录从祖辈传下来物件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改良融入的现代元素,一同留给后人继续传承。

关于传承与改良,简婉明感慨说:“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富裕,大家什么都买新的,也拥有越来越多物品。不像过去的人存钱只买一样,这样东西就会变得很珍贵,能够成为传给下一代的宝贝。但传家宝最重要的价值,其实是它背后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我们想保留延续的。”

从传家宝到文物


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传家宝,由个人或家族商议后决定捐赠,最终的归处落脚一般在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和亚洲文明博物馆网站都有捐赠详情,须填写表格,将物品拍照并经过专业检验鉴定后,才能确定是否可被接纳作为文物。

从策展收藏的角度,记者向亚洲文明博物馆、土生文化馆首席策展员温俊玉了解传家宝捐赠。温俊玉说,每家博物馆会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叙事重点,选择所收纳的展品。例如亚洲文明博物馆侧重在探索亚洲艺术传统,帮助访客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特性,通过陈列的文物和艺术品,讲述新加坡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悠久历史,三层展区也是围绕统一主题叙事。

策展员温俊玉:策展员的工作包括采访捐赠者,了解记录传家宝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受访者提供)

他说:“博物馆的存在是一种记录,通过藏品展现历史,传家宝也有这样的叙述功能。在接收捐赠时,我们主要考虑物品是否与我们的叙述角度相切合。”

传家宝不同于其他展品的意义在于,它通常是在一个家族里流通的纪念品、私人收藏或友人的馈赠,有助策展员从更个人化的角度,了解藏家的故事,是在别处无从知晓的。也有一些家族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是一般人很难接触到的私人收藏。譬如林文庆的后人捐赠他和第二任太太殷碧霞的版画,以及友人在1926年送的盒子。两年前的展览“水·墨·情——又逢香雪庄”,展出我国知名殷商收藏家陈之初的“香雪庄”百余件珍藏,也是由其后人捐赠。

林文庆后人向土生文化馆捐赠林文庆与太太殷碧霞的肖像版画。(土生文化馆提供)

策展员的工作也包括采访捐赠者,了解记录传家宝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这个过程得来的信息是很碎片化的。”温俊玉说,有些物品的故事后人也不是很了解,须要多方询问亲戚拼凑出一些线索。回访的动作是一直持续的,有时随着家人好奇开始去了解,挖出的故事会越来越多。但所有的信息不能全盘接受,须要谨慎查证,对照史料。当传家宝作为文物出现在博物馆,一个物件承载了讲述历史的使命,从小家记忆到反映家国历史中的一瞬,展于后人眼前,一代代延续下去。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富裕,大家什么都买新的,也拥有越来越多物品。不像过去的人存钱只买一样,这样东西就会变得很珍贵,能够成为传给下一代的宝贝。——简婉明

相关阅读:

  • 你抗疫疲劳了吗?听听古人们如何“治未病”,增抵抗,防瘟疫

  • 你有每天收听音频的习惯吗?如何收听才不会造成永久性内耳损伤?

文:李雅歌  摄影:龙国雄
新加坡鱼尾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4644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新加坡鱼尾文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冠病疫苗骑行新加坡Omicron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