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日报】拥抱新中潮汕情的臂弯 “粤东第一大港”樟林港

ab375a59e8c66de0e21687819f4a658d.gif 乐登楼 来自樟林旧事新事 00:00 06:19 31245f64bde37e564a6fa8855bc9ee9f.jpeg
广东澄海樟林古港河岸新景观。中国广东澄海的樟林古港曾是“粤东第一大港”。当年许多先民便从这里出海到南洋去。我的小学同学多数居住在新加坡河李德桥两岸的店屋,一楼是囤积着米粮的货仓,楼上为“72家房客”。民间称这里为柴船头,俗称红头船的大舟古在河面停泊,船头鱼眼睛部分油上红漆,取义认路回航。好些同学的父辈当掌舵的大橹或穿梭于河岸间的苦力,跟着大舟古生活一辈子。李德桥俗称马六甲桥,200年前马六甲人在桥边安家,白天开辟禁山(福康宁山),晚上回到甘榜马六甲住宿,形成柴船头的第一个村落。附近的奥马回教堂就是富商阿裕尼为他们兴建的。夜间在李德桥上走过,潮州说书人点燃线香,坐在点着土灯的木箱子旁为苦力讲古。这些线香特别幼细,晚风吹拂下不消一刻钟就烧完。偏偏每到这时候,故事都进入高潮,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大家听得入神,不介意付点小费听下去。李德桥见证过沉重的猪仔岁月。庄钦永《新加坡华人史论丛》和吴新慧发表在联合早报的《河畔沧桑·可歌可泣》,将时光倒流至19世纪末。当时汕头有人指责河畔的怡记号猪仔馆以新加坡为基地,把被绑架的亲属转运到苏门答腊的种植园。华民护卫司介入调查后,认为这些苏门答腊华工满意当地的生活。由于怡记号早已臭名昭彰,不排除华工可能受黑势力威胁或其他原因,向华民护卫司撒谎。百年前怡记号关闭,人口买卖活动终告一段落。虽然我不是潮州人,但对河上陪伴着昔日老友长大的红头船始终有股莫名的感情。在深圳登上时速200公里的高铁抵达潮汕,然后驱车前往澄海樟林古港,寻找拥抱新中潮汕情的古老臂弯。

潮州红头船出洋发源地

27cfe4477495ef1c22ebeaf9cfe0a3b3.jpeg由于中国泉州、厦门和樟林港都有水仙庙宇,新加坡河畔“水仙门”的名称可能源自这些地区。从前交通不便,从内陆地区如揭阳到樟林港,必须拎着行装,翻山越岭走好几天路,才能乘船下南洋。如今车子向前奔驰,窗外景物往后倒退,空气中仿佛回荡着新加坡潮州节,小女生吟唱的思乡谣:
“红头船,载我漂泊到他乡。离家千里,我内心有无限牵挂。怀念那功夫茶,红炉火炭。甲一撮厝边头尾,闲聊阿伯。听一听大锣鼓,唱五娘陈三。悠悠个乡情,我心在潮汕。故乡是潮汕。我根在潮汕。”南宋时期的泉州港,元明时期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叶的樟林港,曾经是古代海上丝路的启航点。19世纪中叶,汕头开辟为蒸汽轮船的通商口岸,结束樟林港的海运枢纽地位。如今的樟林更像个内陆镇乡,出海口早已填平,建立起楼房。樟林原本是个濒海小镇,出于对外贸易与海外移民的需求,发展成帆樯云集,风光一个多世纪的“粤东第一大港”。鼎盛时期,澄海的税收达广东省的五分一。19世纪在新加坡独霸一方的潮人,譬如应天猛公之邀,过海开发新山的陈开顺(潮安)、甘蜜商陈旭年(潮州府)、帮会首领蔡茂春(潮州府)、甘蜜大王佘有进(澄海)、黄梨大王林义顺的先辈(澄海)等人,相信就是在这个红头船基地出海的。义安公司、潮州八邑会馆和端蒙学堂的创建跟樟林港关系密切。至于掀起樟林港红头船下南洋的浪潮,可追溯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解除海禁。海上贸易合法化之后,地处韩江河海交界的樟林港因此得福。乾隆年间,福建潮州沿海地区缺粮,商人领取合法牌照,前往暹罗(泰国)采购大米和木材 ,促进潮汕贸易和海外移民的发展。在樟林港乘坐买米的红头船,趁机寻找出路的人士,估计有70%在泰国安顿下来,其他人则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这些“翘首高舷,备大桅樯三具”的大帆船,多数在暹罗建造。根据陆集源的记述(《汕头特区晚报》2008年3月2日),19世纪初,暹罗的造船价为每吨15元,广东的价格约1.4倍,福建约两倍。品质方面,清朝蓝鼎元《鹿洲集》写道:“番山(暹罗)木料比内地更坚。商人每购而用之,如鼎麻桅一条,在番不过一二百两,至内地则值千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中国的数寸之板,彼用全木,数寸之钉,彼用尺余。”

樟林港跟本地的渊源

d76e5297beb865952321d73187bede0f.jpeg樟林古港天后宫的门神是两位衣衫飘飘,典雅端穆的古代仕女。我们在天后宫遇到当地土生土长的林老,跟我们细说从前。樟林古港的天后宫兴建于乾隆年间,水手与过番客依照习俗,远航前必先到天后宫膜拜。随着古港衰落,当地居民的信仰跟着改变,倒是海外的潮州同乡会依然铭记着古港妈祖庇佑的恩德,经常组团回来祭祀。除了天后宫,樟林古港曾经有另一座明末清初的古刹水仙庵。樟林古八景记述:“水仙宫前,港口在望,渔舟千艘,结队归来,帆樯如织,顺风合流,疾若闪电,立身宫前遥望,景致十分有趣。”现在的水仙古寺是近年来在仅存一口古井的故址重建的。天后宫和水仙庵供奉的都是海上保护神。水仙庵供奉的水仙尊王,也就是水神,乃当地的守护神。由于清朝提倡妈祖,结果将水仙尊王冷落。追溯起来,这些海上保护神跟先民来到新加坡登陆的老地方息息相关。粤海清庙于19世纪初由潮州人筹资倡建,供奉的第一位神灵就是妈祖。 “未上红头船,先拜妈祖娘”的信仰显然是传承自樟林港天后宫的习俗。至于新加坡河畔消失的老地标水仙门,一般认为这个地名跟福建同安水仙宫和厦门水仙宫相关。虽然樟林港水仙庵的历史不比南宋时期已经建庙的同安水仙宫悠久,但早年新加坡河的驳船货仓,多由潮州和福建人经营,先民将家乡文化带到本地,以“水仙门”这个共拥的地名形容登陆的口岸亦属情理之中。水仙门前,海口在望,驳船千艘,川流不息,不就是清河前繁忙的景观吗?81a8fd03ddf73c99561e9fbb3426d111.jpeg发布/2019年8月8日 3:30 AM,文/李国梁摄影/李国梁,来自/联合早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