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投稿】走马观花:微观视角下的新加坡道路设计丨城市数据派

【投稿吗?有稿费的那种!】(点击看详情),是由城市数据派主办的征稿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更新鲜、更好玩、更有价值的内容,因此决定为派友们开放平台,提供交流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小派在此恭候派友们投稿分享!

【本期看点】新加坡是公认的花园城市,也是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聚焦“路桥”,新加坡有哪些独特设计?又有哪些潜在问题?快来看看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社会学系徐宏伟副教授如何解读?注:本文是徐宏伟副教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以下简称“国大”)访问期间,以国大位于Kent Ridge的主校区为落脚点,走马观花新加坡部分区域之后,特记录的对新加坡的路桥设计的一些个人观察与体会,与大家分享。

本期投稿

徐宏伟
美国布朗大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健康与老龄化、社会调查方法、空间分析

01 行人遮阳

我最先注意到的新加坡道路的奇特之处是,人行道头顶有遮盖。

如图1所示,左侧是我们常见的人行道,与之平行的右侧有一条几乎一样、但是加盖了顶棚的人行道。我问新加坡的朋友,人行道为什么要建有遮盖?朋友回答道,因为新加坡为赤道多雨气候,而且是来得快、去得快的阵雨,有顶棚的人行道便于行人避雨。

图1. 与普通人行道(左侧)平行的、有顶棚(右侧)的人行道

有趣的是,我在新加坡的近两个月中,并没有遇到太多次的突然降雨,这种人行道顶棚的避雨功能,我只利用过一次而已。实际上,阵雨迅猛,加上风势,雨点很容易斜斜地“绕过”顶棚,打到人行道上。所以,单纯就避雨的功能而言,这种带顶棚的人行道充其量只能保证行人不湿上半身罢了。
其实,人行道的顶棚更有效的功能也许是遮阳。

新加坡位于北纬1度18分,赤道近在咫尺,长夏无冬。如果人行道上没有顶棚遮阳的话,地面气温30摄氏度可以轻易地上升为体感温度37摄氏度。好在新加坡的城市绿化很好,人行道旁常有巨树遮荫,所以顶棚的遮阳功能更有力地体现在过街天桥上(图2与图3)。

如果你在7、8月份的北京、上海,爬上没有顶棚的过街天桥、横穿6车道的宽阔马路,你就能感受到夏日阳光曝晒的可怕。图2所示的过街天桥横跨一条双向六车道、中间有绿化隔离带的主干道(Alexandra Road);图3所示的过街天桥只横跨了一条双向单车道;但两座天桥都有顶棚遮雨避阳。

图2. 横跨主干道及绿化隔离带的过街天桥
图3. 横跨两车道的过街天桥

02 地势起伏与人口老龄化

新加坡的地理最高点——武吉知马(Bukit Timah),海拔不过163.63米。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新加坡大多数地方的海拔不超过15米[1]。 但是行走在新加坡,很容易注意到连绵起伏的地势。图4与图5均摄于国大校园内,类似的长坡在新加坡市区各处并不罕见。

图4. 从坡底仰望

图5. 从”半山腰”俯瞰

虽然网上各种介绍新加坡的资料经常用“地势平缓”之类的词语,但我个人感觉用“丘陵起伏”更为合适。我利用谷歌地图作了一个未必恰当、但量化的例证。如图6所示,谷歌地图推荐的从位于新加坡西南海岸的国大校园,步行至位于市区的新加坡总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的三条线路,距离约9公里,海拔高度既要上升87米,又要下降109米。

图6. 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步行至位于市区的新加坡总医院

与之相比,如图7所示,谷歌地图推荐从位于北京市西北二环与三环之间的白石桥,步行至天安门的三条线路,距离也是9公里左右,但海拔高度只上升10米、下降19米而已。
图7. 从北京的白石桥步行至天安门的海拔变化
也许是为了应对地势起伏可能加剧行人汗流浃背的问题,新加坡的共享出行公司Grab推出了电动滑板车(e-scooter)服务。图8所示为一个典型的电动滑板车租用点——地面标注的矩形区域内停放着供租用的电动滑板车,旁边的铁架子上提供头盔。图8中只有1辆滑板车,但是架子上有4顶头盔,说明很多租用滑板车的人并没有良好的安全意识。

图8. 扫二维码租用电动滑板车与头盔

图9所示的滑板车租用点提供了更多的提示。放头盔的架子上既提示戴头盔的安全意义,也提示了头盔是供免费使用的。一人多高的说明牌上,以漫画的形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使用电动滑板车的交通规则。

图9. 带有更多标识提示的电动滑板车租用点

尽管如此,我在街上依然轻易拍摄到了未戴头盔的电动滑板车“驾驶员”(图10)。

图10. 未戴头盔的电动滑板车使用者

共享电动滑板车能满足年轻人短途出行的需要,但是无法解决新加坡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的公共交通问题。

201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新加坡人口的11.8%[2]。我最初注意到新加坡起伏的地势对老年人的负面影响,是在去荷兰村(Holland Village)——一个餐饮、购物、旅游中心——的路上。

我坐公交车抵达Commonwealth Ave与Holland Ave相交的路口,然后顺着Holland Ave步行前往荷兰村。图11是站在路口,顺着Holland Ave朝荷兰村的方向望去,这是一段约500米的缓坡——谷歌地图的数据显示海拔上升13米、下降13米。在我步行的过程中,看到一位年纪约摸70岁的老太太,手里拎着购物袋,在上坡的途中走着走着,便停下来休息。

图11. 站在Commonwealth Ave与Holland Ave的路口,顺着Holland Ave延伸的方向望去

新加坡政府显然意识到了人口老龄化对公共交通提出的新挑战,并开始采取对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过街天桥的两端开始加建电梯了。如图12所示,左侧被树部分遮挡的白色‘之’字型结构是上过街天桥的步行台阶;右侧直立着、被脚手架包围的结构是建设中的电梯。

图12. 过街天桥加建电梯

03 人行岛

与我在中国、美国所见到的相比,新加坡另一个比较有特色的道路设计涉及到图13所示的这种人行岛。

图13. 人行岛

图14是图13中的人行岛的近景。与中国、美国相反,新加坡的机动车是右舵驾驶,靠道路左侧行驶,所以新加坡左转弯相当于在中国右转弯。这种人行岛基本出现在道路左转弯处。

图14. 人行岛近景

除了方便行人横穿马路的功能之外,这种人行岛起到了提早分流左转弯车流的作用。

想象一下我们在中国、美国常见的一个场景:一辆行驶在最右侧车道(相当于新加坡的最左侧车道)的车辆,开近路口,其本意是穿过路口、继续直行,但此时最右侧车道忽然变成了只允许右转的车道;于是司机试图强行换到左侧的车道,从而造成了交通拥堵。

如图15所示,新加坡的这种人行岛的设计,一方面提醒司机区别左转弯与直行是两条不同的车道;另一方面,迫使那些本欲直行、但错误地转进左转弯车道的司机无法强行变道,避免了不必要的交通拥堵。

其实中国、美国也有类似的人行岛,但常见于交通主干道的十字路口。新加坡的人行岛更为普遍——图15所示的人行岛便出现在双向单车道的“小路”上。

图15. 人行岛分流左转弯车辆

我在新加坡停留的时间不长,平日以步行、搭乘公交车为主,对新加坡道路交通的所见所感有限,并且基本是个人的思考。

总体而言,新加坡的道路设计比较成熟,细节上有不少巧妙之处,但是也有改善的空间。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对新加坡已有的道路交通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的城市发展很快,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初露端倪,所以新加坡道路建设的经验与不足都是我们可参考的。

尾注:[1]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graphy_of_Singapore[2] Thang, Leng Leng, and Johan Suen. 2018. “Singapore’s approach toageing policies: Tackling the limits of the family in supporting seniors.” Pp.131-149, Chapter 7 in Family and Population Changes in Singapore: A UniqueCase in the Global Family Change. Edited by Wei-Jun Jean Yenug and Shu Hu.Routledge: New York.

 期待合作 

商业合作、投稿等,请联系客服小派派微信号 xiaopaipai_udparty,加好友必须备注:合作+机构名称/个人姓名
赶快加我,等你哦

 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