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展望未来,还是回首过去,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都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响当当的人物。国人纷纷表示,如果新加坡有上帝,那上帝一定姓李。
前瞻的政治学家
他不仅是位开创历史先河的国家领导人,还是一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政治学家。
最近香港问题爆发伊始,李光耀在1992年一段视频,被人们争相传颂。他在出席香港大学的演讲大会现场,机智幽默地回怼当时趾高气扬的港督彭定康。
同时还不忘提到关于香港的民 主与主权问题,一语成谶,刚好印证了如今香港的最具争议性的状况。
播放视频的最后,他还不忘机智风趣地幽了彭定康一默。但如果你以为他只是一个和颜悦色、目光锐利的预言家,就大错特错了。
被欺负时不服软,该强势时那也是不含糊。1980年,新加坡航空工会组织大罢工。李光耀亲力亲为,身着一件普通的白色衬衣,慷慨激昂地在街头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
面对新航工会的一再挑衅,李光耀愤怒地说,(罢工)两个礼拜的损失,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弥补。如果一再一意孤行,他将会利用一切手段教训他们。
播放
最后他警告有恃无恐的工会人员,即便新航没有了他们,他依然可以让新航重新运营,所以不要做出以卵击石的事。
将来,无论哪位领导人上台,管理带领新加坡,都一定要有钢铁般的意志,该硬的时候就不要软!
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既震慑了当时国内的罢工势力,也给了香港最近面临的燃眉危机以启示。
李光耀何许人也?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一代国父李光耀的一生。在1923年9月,随着一声啼哭,小光耀呱呱坠地了,从小时候他便展示出惊人的学习天赋和领导才能。
12岁的他,凭借着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当地顶尖的英校莱佛士书院。
也就在留英期间,他与自己的一生所爱——柯玉芝情定终生。
身为当时的年轻人,两人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奔放和主见。他们自由恋爱,最终在1947年12月,两人在没有通知双方家长的情况下,在英国注册结婚。
婚后的第五年,他们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李显龙,也就是新加坡如今的总理。
家庭幸福美满的他,政治生涯也是如日中天。
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李光耀出任总理,自此开始他长达31年的总理生涯。
可命运弄人,综合各种原因,刚“新生”没多久的新加坡被赶出马来西亚联邦。
也就是那次的电视会议上,面对新加坡数以百万计等着吃饭的人民,那个只在母亲葬礼上的哭过的硬汉子,落下了人生的第二次热泪。
“我从来没想到在42岁时,要负起独立管理新加坡的责任,照顾200万人生计,我们奉命脱离马来西亚,走自己的路,前途茫茫,却不知道何去何从。”,李光耀在之后的回忆录曾这样写到。
也就是这个硬汉子,他没有屈从于马来西亚的威胁和驱赶,而是大刀阔斧,主导新加坡的转型。
成功带领资源贫瘠、连饮用水都不能自给的“小红点”新加坡发展成亚洲最富裕繁荣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让新加坡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李光耀的骄傲
新加坡
在他执政的50年里,他将这个被人丢弃的“野孩子”岛国从一个籍籍无名的三流国家,打造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当初的泥孩子一跃翻身,尽展妖娆。
现如今的这里,风光旖旎,霓虹闪烁。
处处是风景,到处是景点:
奢华的金沙,绚丽的天空树,异常夺目:
在新加坡生活久了,背包拉链常常忘记拉。手机、钱包乱乱用来占位置,对外界的戒备心严重退化。
无论是清晨还是半夜,住在新加坡,走出去玩完全不带怕的。
94%的新加坡人认为晚上出门是安全的,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安全可靠。
岛上各处都是无障碍设施,让带娃不再成为负担。
所有的公共场合都有母婴室,带娃so easy!
如果你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全岛遍布的图书馆,都有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区域。
新加坡被国际非政府组织“救助儿童会”,评为世界上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国家。
新加坡基础教育全世界第一,双语教育成为主要特色。这儿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华语,又把马来语、泰米尔语等母语做了结合。
亲切的语言环境,与国际接轨教育体系,引来不少明星和富豪的青睐,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
(张柏芝两个儿子的新加坡读书)
新加坡更有一等一的高等学府,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常年蝉联亚洲名校榜首。
干净整齐的街头,豪华跑车大家习以为常,巴士公交,大家也是怡然自得。新加坡从头到脚,都透露出一份自信和从容。
新加坡不争不抢,却一直蝉联各大全球榜单。想着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奈何实力不允许:
去年旅游满意度,超过加拿大、澳大利亚位居榜首
2019年最爱最满意的旅行目的地,就是新加坡!
(数据来自马蜂窝)
不负众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
2019年亚洲最有竞争力的国家……
现在的新加坡,哪怕建个机场,都要斥资百亿,力造全球网红,樟宜童话开创机场娱乐城的先河。
这一切都要仰仗开国之父李光耀,是他缔造了被亚洲各国效仿的“新加坡模式”,重磅打造了一座充满奇迹魅力的智慧城之城。
李光耀为新加坡做了什么
为了打造这么一所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李光耀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在卸任期间,看着一手创下的“江山”,他“警告”下人总理,只要管理不好新加坡,即便他去世了,也要坐起来。
毫不夸张地说,他已经和新加坡融为了一体。而这一切,和他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严刑峻法,安全至上
对于新加坡法律的事无巨细和严格程度,万事通也介绍了不少(详情参见:神马?!在新加坡就连在公共场所掉头发,都会被罚款!!!),这一切的起源还要从李光耀说起。
李光耀虽然崇尚儒家思想,但也相信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严厉的刑法和严苛的执行手段是维系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
虽然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他,尊崇传统宪制和契约精神,为了有效地执行死刑和鞭刑,他毫不犹豫地取消了英国人留下的陪审团制度。
而这在西方国家看来,是蛮横,没有人权的,这种思想的交锋终于在1993年,一名美国少年在新加坡执行鞭刑爆发。
即便是美国领导人求情,却依旧没有免去刑罚的实施,这让西方人权组织把新加坡比喻成“残忍,不人道,有辱人格”的国家。
在李光耀铁手腕的影响下,新加坡真正成为了可以自己掌握命运,不用把脑袋系在他人裤腰带上的全球最安全国家之列。
居者有其屋,国泰民安
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在大大小小的利益冲突中,观察入微的李光耀发现哪怕一辆摩托车都可能引发流血冲突,可见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的个人财产。那如果说把摩托车换成房子,是不是更能抓稳国民的心,让他们在勤劳工作的同时,又有安家立业之所。
于是李光耀带领人民行动党喊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建屋局不以营利为目的,经营亏损部分由政府补足。
(1965年,李光耀在第一批建成的组屋前合影)
上个世纪60年代,新加坡的绝大部分居民的居住环境都是养鸡养鸭的棚屋”甘榜”生活。组屋的发展一开始是很艰难和缓慢的,一直到1968年的河水山大火事件。
让人们从中获利,实际上是引诱拥有非法木屋的土地的人放火。
此后,政府便开始加快建造组屋的工作,再加上1966年制定的「土地徵收法案」,兴建组屋的过程得以发展迅速。
到了二十一世纪,居民对住房的要求不断提高,建屋局的设计也不断改进,新颖前卫的新型组屋开始出现。
(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的地标组屋项目-达士领。)
如今,新加坡是世界上拥屋率最高的国家,93%的本地居民拥有自己的房产。年轻人工作2-3年一般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组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原是唐代诗圣杜甫的宏伟愿望,却由于李光耀的存在,在新加坡得到了实现。
励精图治,经济转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1965年被迫独立时,新加坡人口为200万,其中华人占3/4,人均GDP仅为450美元,经济严重依赖驻守英军,再加上二战后各国经济都陷入僵局。
靠海吃海的新加坡,依靠单一的转口贸易已经彻底失去经济主动权了。于是“初为国父”的李光耀,开始了一系列的转型和调整。
首先,对于当时穷得只剩下人的国内来说,他鼓励开放和移民,选择使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在国际舞台上更具竞争力。
扫清可预见的障碍后,李光耀像是一位刚搞好研发的小贩一样,带着自己的领导班子,干起了“推销”的工作。不是去美国讲述小国的起家史,就是去日本谈融资,定合作。
李光耀说,不在乎外人如何看待自己,他只想让新加坡填饱肚子。
历史证明,他是对的!他抓住了全球经济腾飞的浪潮,促使新加坡逐步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工业,经济成就一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直到1991年,李光耀卸任时,新加坡人均GDP为14504美元,是1965年独立时的30多倍。
政治清明、崇尚廉洁
自执政后的第一天,李光耀政府就提出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国家每花的一分钱都必须记录在案。
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官员利用公权中饱私囊的空间。
李光耀还主张高薪养廉的政治管理制度,新加坡政府官员的工资是全世界最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杜绝贪污腐败的发生。
上世纪60到80年代,先后有几位部长涉贪被查,他们的下场都很凄惨。在回顾那段历史时,李光耀曾在杨澜访谈录中提到,最让他心生愧疚的事。
当时的国家发展部长郑章远是他的好朋友,为人正直,工作能力又强。但他在被检举可能涉嫌贪污后,李光耀对他闭门不见,这直接导致他不愿面对社会的唾弃而引咎自杀。
这件事给了李光耀很深的打击,同时也坚定了搞好官僚风气的决心。在他眼中,作为领袖能受人爱戴和敬畏通常是好的,但如果只能选其一,那敬畏比爱戴来得好。
如果说新加坡有上帝,那上帝一定姓李。在政治生涯戎马一生的李光耀在新加坡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铁腕严苛的管理制度,让他的一生具有了争议性,但没有李光耀,就没有现在的新加坡绝不是一句空话。
在国庆之际,让我们向这位历史伟人送去最深的思念之情和最由衷的感谢。
来源:呐喊微风
往期精彩回顾:
昆明恶霸的威力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果的背景你不配知道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为生命辩护
给张扣扣留一条生路
吃饺子没蘸酱油进监狱了
官二代的优秀你别猜!
“普通家庭”孙小果
前上海检察院书记的传奇人生
人间再无张扣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