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菜市口,新加坡有菜市路、菜市街,真是亲切!
沿着菜巿路往北走,一路都是组屋区。组屋区深处有菜市街。菜市路街,在新加坡20世纪初就有了。
菜市街所在的勿洛北一区,其标志性的建筑物当属阿尔安沙回教堂了。这个回教堂前些年因满足不了祷告的需要,进行了扩建翻新。2015年开斋节的时候,李显龙总理与封斋的400多名回教徒,按照开斋传统先吃枣喝水,正式结束一天的斋戒。阿尔安沙回教堂有38年的历史,如今可容纳4500名回教徒做礼拜。
阿尔安沙回教堂
菜市路街离另一个回教徒集中的地方不算远,乘60路,再换63路可以直达友诺士地铁站。
友诺士,起源于一位马来人的名字。他不仅是新加坡马来人联盟主席,还是马来新闻业之父,全名:穆罕默德·友诺士·米· 阿都拉(1876-1934)。他的贡献在于,由于他向殖民政府申请,使得原来是一片丛林的地方,发展成为一个纯属马来人的乡村。
马来人原在加冷河畔居住。因加冷要建机场,马来人必须搬迁。在友诺士的成功说服下,马来人集体迁徙到了甘榜马来由——今天名叫友诺士的地方。
现在的友诺士一景
友诺士来自苏门答腊的米兰加保,在莱佛士书院受教育。友诺士跟华社一样,对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忽略社会福利而深感不满。1926年,他和一群有志之士成立了“新加坡马来人联盟”(Kesatuan Melayu Singapura),提升马来社群的社会地位,提倡马来人教育等。
1927年,由于友诺士的申请获得批准,新加坡马来联盟也获得70万元的津贴,购得240公顷的土地,并在这块土地上发展起马来乡村,命名为“Kampong Melayu”。
1930年,马来村居民为了纪念建村人友诺士,把乡村改名为甘榜友诺士“Kampong Eunos”。
马来人的身份认同,一般有这些共同特性:信奉伊斯兰教,朗读阿拉伯文撰写的可兰经,以及奉行马来人的生活习俗等。友诺士是马来人的先驱,也是今日地铁站、诸多巴士总站的名称。
友诺士巴士总站就在地铁站下面
这里要提及的是,新加坡在1964年发生了种族暴动。独立以后的新加坡认为,纯属马来人的乡村对种族和谐有一定威胁。为此,允许其他种族的人到友诺士一带居住。
1981年,友诺士被列入市区重建的名单中。一部分用来建造了泛岛高速公路(PIE)。随后,在友诺士一带建造了友诺士地铁站,使用传统马来构造,保留马来的独特风格。
(作者简介:海天,女,在新加坡旅居的北京人。本文写于2019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