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教育,实际上是分享人类发展至今智慧财富的过程,早期的教育历程,几乎就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
现代社会,我们为教育赋予了一系列全新的意义——培养一定的道德水准、培训生活技能和运动技能、培养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发掘个人的智慧潜能、培养个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这些都是教育能够做到的事。
我们如今一说起教育,能想到两千年前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鸣,能想起孔孟贤人的言传身教,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实际上是泾渭分明的。
尤其是在东方,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时间并不算长,而我国也是在建国后才逐渐推行全民教育,花了半个世纪的时光消灭文盲。正因为现代化的教育发展历程短,发展迅速,其背后的问题也绝对不少——
以新加坡为例,这座几乎可以被称为亚洲教育之都的国家,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已经进行了全方位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仍不满足。
对教育进行革新,说到底还是新加坡教育者们察觉到了理想教育与现实的差距,看到了社会需求和现有教育成果的矛盾,这些差距和矛盾,就是当代教育的困境,以新加坡为缩影,全世界教育都存在着这样的瑕疵。
以史为鉴,眺望远方,我们会对这些教育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观念的培养
学习观念,乍一听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培养学生的“好学”之心而已,古来有之,所谓“思而不学则殆”、“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不可以已”,在很久以前,古人们就深知学习能够培养人类的后天智慧。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流传于市井乡间的共识,读圣贤书,学先贤道,寒窗十年一朝闻名,改头换面,鱼跃龙门——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至少在华人眼中,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体现在改变阶级,改变个人命运之上。
而现代教育发展至今,学习观念的培养早已不再被如此狭隘的阐释……
新加坡教育部部长王乙康在多次讲话中,都极力传达“终身学习”的概念,传达如今社会与过去的迥异,学习早已不再只是学生的天职的概念,如果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们没有积极的学习观念,很有可能会被社会的洪流淘汰。
不论是新技能的学习,还是新语言的学习,亦或是丰富自我的学习,在社会快速变迁的当今时代,都是每一个成熟成人都应该孜孜以求的——而学习观念的培养和深入,大多就是在学生时代完成。
但现今的教育体系,不论是新加坡,还是整个东亚甚至整个世界,对此都是茫然无措的……我们都知道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由于课业负担和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往往会对学习本身产生消极的情绪。
就像是一碗有益无害的汤剂,你需要喝它时,忍着苦涩滋味捏著鼻子喝下,听着“良药苦口“的劝诫,当你身体健康无需汤剂时,你还愿意终身服药吗?
如此比喻,其实是把学习的辛苦比作了汤药的苦涩,实际上很多学生的主观感受亦是如此,学习更多的是爬向高层的阶梯,而非真正热爱的事物,这种情绪广泛的在社会上弥漫。
以小编个人拙见,造成如今困境的原因,是先进的教育体系,还未真正的做到“兴趣”导向,虽然对如何学习见地颇深,却对如何使人热爱学习有所研究,干涩的成功人士例证和说服力欠缺的言语教化是完全不够的。
无法真正热爱学习,未来社会之上以动态学习的思维紧跟社会进步脚步的人才就越少,而现在,前沿产业和科研工作的工作者,都需要具有热爱学习的品质,教育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新加坡目前的教育改革,就是在着手解决这样的问题——虽然在灌输积极学习观念上仍然没有可行的具体方案,但却舍弃了传统的分流教育制度,走向了科目编班,允许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多的发展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也许喜爱就是热爱的第一步。
应试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矛盾
不必怀疑,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大多数的学习行为,接受的教育,都是为了应试——
然而和早期的僵硬应试概念相比,现代教育的考试也是在不断发展进化的,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人忽略的。
以法律学为例,律师资格考试在几十年前,是需要背诵详细法条以此通过考试的,这一点在诸多国家都是如此,甚至背诵是通过考试最好的方式之一。
然而近些年,大多数司法健全的国家,法律学考试的方式和形式都有了极大程度的进化,从干燥的背诵考核,逐渐转变成逻辑严密的实例考核,从重理论到重实际,这就是应试教育的进化。
实际上这也体现了教育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就是应试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接轨,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
比起我国,新加坡的考核要更加严格、更加频繁,带给学生的压力也普遍较大,这一点也早在PISA的学生综合能力报告中得以体现——新加坡学生综合能力排名世界前三甲,却更畏惧失败。
作为将应试教育贯彻得如此彻底的国家,新加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便应试教育的考核进化得再灵活,都与实际应用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往往从高等教育学府走出的人才,在来到岗位上时,需要学习的东西仍然茫茫多。
说到底,还是考试与实际应用的矛盾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考试是学生的基本学术素养和逻辑能力的考核,而实际工作却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社会意义和经验差别,考验个人的综合能力。
“高分低能”的概念一直存在,适合学术学习和适合实际操作的人群并不完全重叠,而实际上真正可以有良好发展的人才又会相对减少。
现在,现代教育能够做的,就是尽量细分专业差别,尽量使考试内容贴近实际,然而理论再贴近实际,也还是理论,目前新加坡当局的做法,是让高等教育学府与企业进行直接对接,制造实习以上的实践机会——比如最近在南洋理工开设的5G课程就是如此。
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然后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这也许是一种可行之道,但现在,我们已经比过去的数十年有了长足的进步,社会的可用人才也在暴涨,而真正可行的方案也许很快就会出现。
价值观塑造与极端思想的萌芽
小编其实并不想对此深究——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立场和文化根源,我们学习数千年来的中华精粹,见贤思齐,而在新加坡可能就是国家被迫独立后辛勤发展的数十年历程,独立自强……
教育所塑造的价值观,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文化背景高度相关。
尽管是这样,我们也要明白,教育实际上是承担着这样的责任的,他有责任使我们每一个人变得更好,而学生的可塑性,也是教育的土壤——同时,这些一尘未染的学生,也是会受到教育全方位的影响的。
当教育的整体方向走歪,最终培养出的人才的思想也会走歪,所以政府对教育的干涉要适当,要保证基本的正确客观。
而恰恰这种客观,是现在更多国家欠缺的教育品质,随着新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崛起,人们之间的意识形态矛盾也在不断加剧,而如果教育无法填平人们心中的沟壑,我们将会离彼此越来越远。
作为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国家,新加坡一直以来对各种文化的包容程度都很高,又在这基础上有着自己的理解,所以致使极端主义在新加坡很难有生存土壤。
但放眼整个世界,极端思想的萌芽已经遍地,全球化的共同发展也在退化成为一党同伐异的大戏,而教育,尤其是历史观的教育,要负主要责任,这一点对于诸多国家都是一样的。
以史为鉴,才能继往开来,但如果历史只是某些人希望人民了解的历史,那么这段“历史”的借鉴意义也会丢失,人若不知廉耻,又如何知耻而后勇?
现如今我国自强不息的根源,便是我们每个人都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以此鞭策国与国民。
同时,正确的教育,也能让每个人的品性得到提升,自私少一点、勤勉多一点、盲目少一点、敏锐多一点,愈发年轻的一代,正在提升整个世界民众的基本素养,这就是价值观塑造的意义,只有正确的导向,才能避免极端思想的萌芽产生。
新加坡未来如何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延续,也要看之后教育体系之中对人价值观的培养方向是否正确,这需要时间给我们准确的答案。
结语
新加坡的教育,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而其体系凸显出的问题,也是我们未来共同面临的问题,除了完善制度、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外,政府还要做到让教育回归纯粹,不被政治力量过度影响,扎根于文化土壤。
这样,一个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可期未来。